欢迎访问 草业科学,今天是

最新录用

显示方式: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
李雪敏, 李艺格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718
[摘要](47) [HTML全文](34) [PDF 1962KB](4)
摘要: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人类客观认知草地生态的第一步,梳理其热点与趋势对后续理论深挖及生态资产监管等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基于CiteSpace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对1985―2022年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发文趋势、主要研究者、高被引成果、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进行系统性梳理总结。研究发现,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具有时间跨度较长、研究成果丰富且关注热度攀升的特点,领域内高被引文章主要就评估方法、影响因素、机制机理、探测技术、管理制度等展开,且已形成较完整的研究链条。研究热点包括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特性与规律、放牧等人类活动、生物灾害与水土流失等草地生态问题、草地生态功能区划等实践尝试;研究趋势则基于研究热点展开,具体包括高精度的评估技术、规范统一的评估体系、生态恢复及管理的应用探索。与此同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仍在概念架构的细分认知与“负价值”统筹评估两方面存有不足。基于此,本研究认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未来可尝试重点以宏观指导理论与具体评估方法为切入点,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现有评估的各个环节,使整体研究持续向“生态本位”靠拢。
天山北坡山地草甸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对放牧的响应
李宏, 江康威, 杨永强, 孙瀚博, 王亚菲, 张青青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66
[摘要](43) [HTML全文](29) [PDF 1207KB](4)
摘要:
在天山北坡山地草甸设立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区,研究围栏禁牧(CK)、轻度放牧(LG)和重度放牧(HG)对植被特征(植物物种组成、生物量及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山地草甸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天山北坡山地草甸群落高度、盖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 < 0.05);重度放牧下,草地优势种多年生禾草和莎草科植物逐渐被毒害草和杂类草取代;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禾草、豆科牧草、莎草科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毒害草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P < 0.05),地上、地下总生物量均表现为减少;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容重则相反(P < 0.05),土壤全磷和全钾变化不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容重、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与植被特征因子显著相关,土壤容重、有机碳和全磷是影响群落植被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由此可知,放牧对山地草甸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有着重要影响,重度放牧会加剧草地植被和土壤的退化。
生物炭基磷肥和补播对荒漠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
范博, 王占义, 李海菁, 赵向玲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508
[摘要](54) [HTML全文](35) [PDF 1309KB](4)
摘要:
我国90%以上的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修复退化草原是当前“双碳”背景下提升草原碳储量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途径,探究不同草地修复措施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本研究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样地设4个处理:对照(CK)、生物炭基磷肥(CB)、补播(CP)和生物炭基磷肥加补播(CPB),于2021年生长季(6-10月)测量土壤呼吸速率,并测量0-20 cm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和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机碳和速效磷含量),同时调查植被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CP和CPB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呼吸速率分别增加了12%、15%和27%、30%,土壤温度降低了2.5%和4.6%,CB处理提高了土壤化学性质但并未对土壤呼吸产生影响。研究发现,补播和施肥 + 补播措施能够在短期内促进土壤呼吸。综合植被和土壤的变化情况,生物炭基磷肥对于荒漠草原的修复有促进作用,但施肥和补播措施时,早期要注意控制开沟的规模,尽可能减少对土壤的扰动。
不同比例小麦颗粒饲粮对青海藏羊屠宰性能和复胃发育的影响
周力, 侯生珍, 吴振岭, 孙胜男, 院珍珍, 韩丽娟, 桂林生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36
[摘要](55) [HTML全文](38) [PDF 2387KB](8)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颗粒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小麦(Triticum aestivum)颗粒对青海藏羊屠宰性能和复胃组织形态发育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相近[(21.87 ± 2.35 kg)]、胎次一致且健康状况良好的2~2月龄高原型藏羊公羔9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羊。使用0% (T0组)、10% (T10组)、15% (T15组)的小麦替代精料中玉米(Zea mays)。试验分为预试期15 d和正试期90 d。结果显示:1) T0组的胴体重、屠宰率和胴体脂肪含量值显著大于T15组(P < 0.05),与T10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 > 0.05);2) T0组网胃的重量显著大于T15组(P < 0.05),较T10组差异不显著(P > 0.05);3)与T0组相比,T10组网胃的颗粒层厚度、乳头长度、乳头宽度、肌层厚度,瓣胃的乳头长度以及皱胃的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 < 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使用10%小麦替代精料中玉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柱花草SgLPR1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王林杰, 缪野, 邹晓燕, 邢玉芬, 蒋凌雁, 刘国道, 陈志坚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641
[摘要](50) [HTML全文](19) [PDF 1671KB](2)
摘要: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是主要的热带豆科牧草,对低磷胁迫表现出优良的适应性。由LPR基因编码的多铜氧化酶被报道在调控植物根系生长和低磷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低磷胁迫对两个柱花草基因型生长的影响,并对SgLPR1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柱花草基因型‘TF0285’,‘TF0277’具有较高的植株干重和磷吸收效率,且低磷处理促进了‘TF0277’根系的生长。基因克隆分析表明,SgLPR1基因全长为1 713 bp,编码570个氨基酸残基,蛋白分子量为64.1 kDa,属于Cupredoxin家族成员,亚细胞定位预测SgLPR1蛋白定位于内质网上。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SgLPR1基因在柱花草茎中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且在根尖大于1 cm的根段中表达量最高。相对对照处理,缺氮、缺磷和缺钾处理均增加了SgLPR1基因在柱花草叶和根中的表达量。此外,低磷处理增加了SgLPR1基因在柱花草‘TF0277’根中的表达,但其在‘TF0285’根中的表达无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揭示了SgLPR1可能参与柱花草根系生长对低磷胁迫的应答。
菊科植物改变土壤氮素可利用性
张涵, 李伟华, 赵海霞, 赵梦欣, 刘万学, 孙文秀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676
[摘要](52) [HTML全文](26) [PDF 1889KB](3)
摘要:
生物入侵破坏入侵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稳定性、阻碍农林牧渔业生产、危害人类健康。我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402种入侵植物。菊科、豆科、禾本科构成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的主体,其中菊科入侵植物约有107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区。菊科入侵植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种子产量高且易于传播等)而具有高度的入侵性。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38篇共211个关于菊科入侵植物对土壤氮素含量影响的案例。结果发现,菊科植物入侵后,85%以上的案例中土壤总氮、铵态氮、硝态氮等氮素含量显著(P < 0.05)增加,其中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最大。本文发现,菊科植物入侵可通过释放化感物质、分解凋落物和改变土壤氮循环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来改变土壤氮素含量,从而对本地生态系统的氮养分资源造成极大影响。土壤氮是限制植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通过研究菊科入侵植物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能帮助理解土壤氮在入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完善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
北川白山羊与其杂交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比较
周爱民, 张晓晖, 周玉刚, 李冬, 李雪梅, 李海全, 刘亚东, 王育伟, 肖龙, 李廷见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788
[摘要](153) [HTML全文](27) [PDF 1024KB](2)
摘要:
随机选取健康的北川白山羊和波北山羊(波尔山羊♂ × 北川白山羊♀)各12只,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分别测定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综合评估杂交育肥效果,旨在对北川白山羊与其杂交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波北山羊试验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北川白山羊 (P < 0.01),饲料转化率极显著低于北川白山羊(P < 0.01) 。波北山羊体长、体高、胸围、管围、体长指数和管围指数均极显著高于北川白山羊(P < 0.01),而体躯指数显著低于北川白山羊(P < 0.05)。波北山羊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净肉重显著高于北川白山羊(P < 0.05)。波北山羊和北川白山羊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 > 0.05)。肌肉中均分别检测到16种氨基酸和15种脂肪酸,但其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 > 0.05)。结果表明,用波尔山羊对北川白山羊杂交改良,可明显提高其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且能够较好地保持羊肉的肉质风味。
播种方式和行距对高寒地区燕麦/饲用豌豆草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郭常英, 王伟, 彭丹, 蒲小剑, 傅云洁, 王龙然, 徐成体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484
[摘要](195) [HTML全文](52) [PDF 1091KB](4)
摘要:
禾豆混播具有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效应,是栽培草地建植最主要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不同播种方式(混播、间作和单播)和播种行距(30、25、20和15 cm)下,燕麦(Avena sativa)/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混播草地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探究研究区较适宜的燕麦和饲用豌豆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燕麦和饲用豌豆间、混作草地较单播草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加。与燕麦单播比较,间、混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4.60%~16.27%,全氮含量增加10.13%~11.39%;与饲用豌豆单播比较,间、混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0.42%~12.02%,全氮含量增加13.73%~15.03%。燕麦和饲用豌豆混播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间作草地,且混播与间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随播种行距增大而增大。DTOPSIS模型综合评价表明,燕麦和饲用豌豆混播且行距30 cm处理可显著提高草地土壤肥力,是研究区燕麦和饲用豌豆适宜的种植模式。
13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沧州盐碱地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
刘艳昆, 王佳文, 王静, 张伟燕, 付晶, 王洪芳, 武守朝, 肖宇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563
[摘要](217) [HTML全文](51) [PDF 986KB](10)
摘要:
为筛选出适合沧州盐碱地种植及营养价值高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本研究以13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连续4年(2018―2021年)观测其茎叶比、株高和干草产量,并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分析9个营养性状指标。结果表明:‘WL363HQ’的叶量丰富,茎叶比最低;‘WL298HQ’的株高平均值最大,但与‘MF4020’、‘中苜3号’和‘耐盐之星’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中苜3号’干草产量最高,4年平均值为14 092.65 kg·hm−2,粗蛋白、粗灰分、磷和干物质体外30h消化率在参试品种中也最高,分别为26.57%、10.43%、0.44%和81.98%;‘康赛’的粗脂肪、钙含量最高,分别为2.33%、1.96%,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分别为27.93%和33.20%;‘耐盐之星’的可消化中性洗涤纤维体外30小时消化率最高,为24.46%。‘MF4020’各项指标均处于中等水平。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苜3号’、‘康赛’、‘MF4020’表现优异,适宜在河北沧州盐碱地区推广种植。
实施禁牧前后宁夏草地防风固沙的时空变化特征
张秀娟, 马珂昕, 刘晓斌, 杨发林, 林慧龙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51
[摘要](55) [HTML全文](28) [PDF 6458KB](9)
摘要:
为了给宁夏进一步制定草地生态恢复的综合决策提供参考,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气象、遥感等数据,利用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模型对宁夏禁牧前后31年草地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及趋势进行了定量评估。研究表明:1)禁牧前(1988−2003年)土壤风蚀模数平均值为5.59 kg·m−2;禁牧后(2003−2018年)平均值为1.45 kg·m−2。土壤风蚀强度(共6级)为轻度侵蚀和微度侵蚀的区域面积在禁牧后增加了14 281 km2,比例增至 73.52%,土壤风蚀强度降低。2)禁牧前防风固沙量平均值为25.49 kg·m−2;禁牧后平均值为14.3 kg·m−2。禁牧后草地防风固沙量级别以“中”为主,面积增大了7 382 km2,比例增至23.65%。3) 1998−2018年宁夏草地防风固沙保有率呈增加态势,变化范围在73.2%~96.7%。禁牧前防风固沙功能保有率平均值为81.24%;禁牧后平均值为91.9%。禁牧后宁夏草地防风固沙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建设工程成效显著。因此,未来应加强分区治理,实施差异化方案。
高寒草甸植物始花期物候和生物量分配对氮添加的响应
章志龙, 刘旭东, 马雄, 杜国祯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216
[摘要](49) [HTML全文](27) [PDF 1204KB](3)
摘要:
为探讨氮素添加对植物始花期和生物量分配关系的影响以及对群落的潜在影响,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31个常见物种的始花期物候和繁殖分配对氮添加的响应以及始花期与生物量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基于各物种的始花期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与自然对照相比,氮素添加处理下禾草类植物始花期显著推迟3~8 d (P < 0.05),而双子叶杂草类植物对氮素添加的响应存在种间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两个菊科植物的始花期在高氮处理中显著推迟4 d (P < 0.05);毛茛科、龙胆科和两个玄参科植物的始花期显著提前3~4 d (P < 0.05);其余双子叶杂草的始花期变化不显著。总体上,高氮处理引起的始花期变化大于低氮处理;2)禾草类繁殖分配在氮添加后降低,并且在高氮处理中显著降低(P < 0.05),大多数双子叶杂草植物的繁殖分配增加,在高氮处理引起的变化大于低氮处理;3)始花期与繁殖分配在对照中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而在氮添加处理中呈不显著正相关(P > 0.05);始花期与茎生物量分配极显著正相关(P < 0.01),始花期与叶生物量分配显著负相关(P < 0.05),相关程度随着氮添加梯度的增加而提高。群落中植物始花期物候和生物量分配对氮添加的不同响应可能会影响植物在资源分配和竞争共存上原有的平衡,进而引起未来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高寒地区不同饲草单播及混播综合效益评价
李彩弟, 张春平, 俞旸, 刘玉祯, 杨增增, 冯斌, 张小芳, 张雪, 杨晓霞, 董全民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600
[摘要](39) [HTML全文](20) [PDF 1455KB](4)
摘要:
为筛选适合青海高寒牧区一年生饲用牧草品种及其种植模式,于2020年在青海巴卡台农牧场开展了不同品种蚕豆(Vicia faba)、饲用油菜(Brassica napus)单播及其与燕麦(Avena sativa)混播处理下的生产性能、营养品质、经济效益及土壤养分变化研究,并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各处理饲草干草产量在1 378.56~2 836.46 g·m−2,与燕麦混播提高了干草产量,其中‘华油杂62’ + 燕麦混播、‘饲油2号’ + 燕麦混播处理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2 836.46和2 668.76 g·m−2。‘青海13号’单播、‘2005-00’单播处理饲草粗蛋白含量达20.13%、18.3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与燕麦混播显著降低了饲草粗蛋白、粗灰分含量(P < 0.05),提高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而对粗脂肪和相对饲用价值无显著影响(P > 0.05)。蚕豆单播处理0−20 cm层土壤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油菜单播草地(P < 0.05),油菜与燕麦混播虽提高了草地0−20 cm层土壤总氮、总磷、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但仍低于蚕豆单播草地。‘青海13号’ + 燕麦混播处理净经济效益最高,‘2005-00’ + 燕麦混播处理次之,‘华油杂62’单播处理最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5-00’蚕豆单播和‘青海13号’蚕豆单播处理综合表现较好,可进一步研究以在青海高寒地区推广应用。
大花银莲花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及荧光特性响应
逯锦春, 王延松, 曹丽娜, 李彦慧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581
[摘要](40) [HTML全文](21) [PDF 1341KB](1)
摘要:
以野生大花银莲花(Anemone silvestris)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模拟高温的试验方法,研究了高温胁迫对大花银莲花植株叶片生理及荧光特性的影响,揭示其耐热机制,进而为品质的引进和栽培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处理时间的增加,大花银莲花植株半致死温度逐渐降低,12 h处理时间下半致死温度为50.83 ℃,而72 h处理下半致死温度为36.03 ℃。在同一处理时间下,与25 ℃相比大花银莲花叶片的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非光化学猝灭的最大量子产额(φDo)随温度的升高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而PSⅡ的潜在活性(Fv/Fo)、PSⅡ反应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φPo)则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综上可知,大花银莲花对高温环境较为敏感,当植物细胞受到热害时,通过及时调节自身保护机制,提高自身抗氧化能力减轻自身受伤害程度,并将无法利用的光能以热能的形式散发至空气中,以此来来适应外界高温环境。因此可得出野生大花银莲花对高温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可作为北方地区潜在园林植物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模拟植食性昆虫取食对3种苍耳属杂草竞争力的影响
何健霄, 肖永康, 阿马努拉·依明尼亚孜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573
[摘要](61) [HTML全文](30) [PDF 1109KB](1)
摘要:
竞争力是决定外来植物能否成功入侵到新生境的关键因素。入侵生态学中,提高竞争能力的进化假说认为,外来植物在传入地生长繁殖压力减小,是因为逃离了原产地的寄生虫、病原体和动物等限制因素,从而使入侵植物的资源分配由防御转向生长,促进外来植物的入侵。本研究以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意大利苍耳(X. italicum)和苍耳(X. sibiricum)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植食性昆虫未取食、轻度取食、中度取食和重度取食对3种苍耳相对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植食性昆虫的轻度取食会使刺苍耳和苍耳的相对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增加,从而增加竞争能力;而意大利苍耳在植食性昆虫取食下其相对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降低(P < 0.05)。植食性昆虫的取食使苍耳的根冠比增加,改变了苍耳的生长-防御策略,减少营养生长投入从而增强其防御能力。植食性昆虫取食对3种苍耳的影响依次为意大利苍耳、苍耳和刺苍耳。由于植食性昆虫取食3种苍耳的同时也会取食其他植物,因此能否用植食性昆虫防治刺苍耳和意大利苍耳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进行论证。
云南寻甸县湿地草甸植被、土壤因子和微生物的特征
王吕, 马庆兵, 姜华, 寸兴刚, 段新慧, 何承刚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571
[摘要](54) [HTML全文](23) [PDF 1013KB](0)
摘要:
以云南省寻甸县省级黑颈鹤(Grusnigricollis)自然保护区的6个湿地草甸样地为研究对象,对其植被、土壤因子和微生物特征进行研究,为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资料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保护区中植物有24科43属53种;不同样地的植被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和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pH,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土壤微生物Margalef多样性指数均有差异;植被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与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与微生物多样性Margalef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1),与真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研究表明,寻甸保护区植被整体矮小,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偏低,为酸性土。与鄱阳湖(水蓼Persicaria hydropiper、香蒲Typha orientalis、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等7种典型植物群落湿地)、三江平原(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岛状林island forest 3种湿地)和陕西合阳黄河中游暖温带湿地相比,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偏高,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偏低,土壤微生物菌落数整体呈细菌 > 放线菌 > 真菌的趋势。
阿尔泰山布尔津林区不同草地类型物种和生产力关系及随海拔变化特征
潘晓婷, 叶茂, 曹攀琦, 贺清智, 张凯丽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254
[摘要](66) [HTML全文](26) [PDF 1727KB](3)
摘要:
阿尔泰山草地是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同草地类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关系及沿海拔梯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气候变化及人为干扰的双重影响下已发生重大变化,为明晰海拔对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布尔津林区5种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调查137个样地的物种名录,分析不同草地植物科属种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草地类型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荒漠草原以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为主要优势科;山地草原与山地草甸以伞形科(Umbelliferae)、禾本科(Gramineae)、百合科(Liliaceae)为主要优势科;山地草甸草原与高寒草甸均以禾本科(Gramin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百合科(Liliaceae)为主要优势科,但所占比例不同。2)植物在科属种水平上数量的变化特征均为:山地草原 > 高寒草甸 > 山地草甸草原 > 荒漠草原 > 山地草甸。3)地上生物量与Alatalo均匀度指数仅在荒漠草原中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除山地草甸草原外,地上生物量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荒漠草原与山地草甸中的地上生物量与Margarlef丰富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只在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中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4)在海拔1100~2400 m的范围内,随着海拔上升,各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地上生物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格局。研究结果为布尔津林区草地管理、维护以及为我国西北干旱区草地生态安全提供数据支撑。
河北沧州地区优良高产抗病苜蓿品种的筛选
罗庭, 张梨梨, 刘振宇, 曹选莉, 喻军强, 李彦忠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741
[摘要](104) [HTML全文](51) [PDF 2104KB](4)
摘要:
为筛选出适宜在沧州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抗病品种,分别于2018、2019和2020年9月调查32个品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病害发病率,并测定草产量,评价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分析苜蓿产量和病害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沧州地区主要发生5种苜蓿病害,分别是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Phoma medicaginis)、苜蓿炭疽病(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苜蓿尾孢叶斑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和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前3种病害的发病率较高,最高可达73.22%、86.67%、91.67%;所有品种对田间调查到的病害均具有一定的抗性,其中,‘敖汉苜蓿’、‘中苜3号’和‘陇东苜蓿’对上述5种病害均表现为高抗。32个苜蓿品种草产量为1.28~4.53 t·hm−2,‘新牧4号’最高,‘陇东苜蓿’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的发病率与‘皇冠’和‘骑士T’的草产量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显著负相关(P < 0.05);苜蓿褐斑病的发病率与‘甘农4号’和‘新牧4号’的草产量在2018年和2019年显著负相关;苜蓿炭疽病的发病率与‘冲击波’的草产量在2018年和2019年显著负相关,在2020年极显著负相关;苜蓿尾孢叶斑病的发病率与‘中苜1号’和‘甘农4号’的草产量在2020年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表明,‘敖汉苜蓿’、‘中苜3号’、‘皇冠’、‘新牧4号’和‘甘农4号’较好,推荐在当地种植。
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后平凉红牛肌肉品质、脂肪酸及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
李暖昕, 张瑞, 白云鹏, 程强, 张小强, 贾莉, 李佳龙, 雷赵民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009
[摘要](29) [HTML全文](20) [PDF 955KB](1)
摘要:
选取健康状况良好,初始体重相近的9头平凉红牛阉牛,分为3组,每组3头。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则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10 (L组)、20 g·(头·天)−1 (H组)牛至精油,预试期14 d,正试期570 d,取左半胴体半腱肌测定肉品质、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研究长期添加牛至精油后平凉红牛肌肉品质、脂肪酸及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排酸时间相同牛至精油添加量不同时,排酸0 h,L组失水率显著低于CON组(P < 0.05),H组熟肉率显著高于CON组(P < 0.05),L组剪切力显著低于CON组(P < 0.05)。排酸72 h后,H组肌肉亮度(L*)值显著高于CON组(P < 0.05),试验组滴水损失显著低于CON组(P < 0.05),L组蒸煮损失显著低于CON组(P < 0.05)。牛至精油添加量相同排酸时间不同时,CON组中,72 h L*、红度(a*)值、黄度(b*)值、失水率和蒸煮损失显著高于0 h (P < 0.05),0 h pH和熟肉率显著高于72 h (P < 0.05)。L组中,72 h L*值、b*值和失水率显著高于0 h (P < 0.05),0 h pH显著高于72 h (P < 0.05)。H组中,72 h L*值、a*值、失水率和蒸煮损失显著高于0 h (P < 0.05),0 h pH和熟肉率显著高于72 h (P < 0.05)。2)试验组硬脂酸(C18:0)、油酸(C18:1n9c)和不饱和脂肪酸(USFA)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 < 0.05),L组山嵛酸(C22:0)显著高于CON和H组(P < 0.05)。3)试验组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基丙氨酸、赖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精氨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CON组(P < 0.05),L组谷氨酸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 < 0.05)。综上所述,长期饲喂牛至精油可以改善育肥后期平凉红牛的肌肉品质以及提升肌肉中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
不同干旱胁迫强度下的类芦生长权衡研究
孙娜, 秦雪龙, 梁锋娜, 靳城, 于乐, 侯晓龙, 蔡丽平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34
[摘要](94) [HTML全文](35) [PDF 1182KB](1)
摘要:
权衡关系是植物生活史过程中的重要生存策略,植物生长过程的权衡关系对于理解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生存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水土保持先锋草本植物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法对类芦进行不同干旱程度的胁迫处理,分析不同胁迫处理下的生长差异和物质分配特征,探讨干旱胁迫下类芦的生长权衡 。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干旱胁迫下株高间差异不显著;叶片数仅干旱胁迫中期,中度、重度与供水充足间差异显著(P < 0.05);分蘖数仅干旱后期,重度与轻度和供水充足间差异显著(P < 0.05)。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株丛高生长与分蘖,高生长与叶片数之间存在生长权衡,在中、轻度干旱胁迫初期(30 d)趋向高生长,胁迫时间延长则趋向分蘖生长;重度干旱胁迫初期趋向分蘖,随着胁迫时间延长,株高减小,分蘖数和叶片数增加。2)类芦体内的水分、干物质的分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类芦叶、茎、根和全株的干物质比率均逐渐增加,含水率逐渐下降。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增加,水分、干物质和总生物量在叶上的分配逐渐减少,在茎上的分配逐渐增加,根系干物质的分配比例逐渐增加。3)类芦株高与分蘖的生长和资源配置存在“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干旱逆境下,类芦通过增加分蘖的投资来提高其抵御干旱的能力和存活几率,反映了干旱胁迫下类芦的生长策略和投资权衡机制。
品种和生育期对玉米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郑立文, 田健帆, 杨蔚, 许文花, 任健, 罗富成, 单贵莲, 李启娇, 马向丽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777
[摘要](83) [HTML全文](40) [PDF 883KB](1)
摘要:
为阐明品种和生育期对青贮玉米(Zea mays)发酵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3个青贮玉米品种曲辰9号、宣宏18号、桥单6号为材料,在抽穗期、乳熟期、蜡熟期收获加工调制成青贮饲料,并分析青贮发酵品质。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期的延长,青贮饲料感官评分均呈增加趋势。各品种青贮后,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均随着生育期延长而增加,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pH均以抽穗期较高,乳熟期和蜡熟期较低;2)不同时期收获,曲辰9号3个生育期青贮饲料平均青贮发酵品质评分为0.50分,宣宏18号为0.43,桥单6号为0.51分,曲辰9号和桥单6号青贮饲料营养价值较高,表现较好;3)隶属函数分析表明,玉米青贮最佳生育期为蜡熟期。在蜡熟期收获,曲辰9号综合评分为0.67,高于宣宏18号(0.62)和桥单6号(0.61)。故本研究推荐曲辰9号在蜡熟期收获作为调制青贮饲料的原料使用。
光照对糯扎渡自然保护区27种路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崔现亮, 邱其伟, 李孙洋, 罗娅婷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419
[摘要](102) [HTML全文](37) [PDF 1277KB](4)
摘要:
以糯扎渡自然保护区27种路边植物种子为研究对象,在光/暗12h/12h、24 h黑暗2个光照条件下进行萌发试验,研究分析27种植物种子在两种光照条件下的萌发差异以及相对光萌发率、相对光萌发开始时间与种子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萌发率来看,有12个物种种子萌发对光依赖性较强,15个物种种子萌发对光不敏感;光有利于种子萌发开始时间显著提前的物种有2种,光显著推迟种子萌发开始时间的物种有9种,光照条件对萌发开始时间无影响的物种有16种;2)相关性分析显示,整体上小种子的萌发率对光的依赖性更强,光能促进小种子提前开始萌发;生活型为灌木、果实类型为蒴果的植物随着种子大小增加萌发率对光的依赖性均显著降低,而生活型为草本、果实类型为瘦果、荚果、浆果的植物种子萌发率对光的需求与种子大小无关;光能促进草本植物、果实类型为瘦果植物小种子提前开始萌发,对生活型为灌木、果实类型为蒴果、浆果和荚果植物种子的萌发开始时间没有影响。3)光照条件对生活型为草本,果实类型为瘦果、蒴果和坚果的植物种子平均萌发率均有显著影响,需光性更强。综上表明,种子大小、生活型、果实类型均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响应。
不同密度单播与混播禾豆牧草的生长特性及种间关系
那木汗, 宋彦涛, 杨忠良, 乌云娜, 吕林有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256
[摘要](96) [HTML全文](43) [PDF 1259KB](3)
摘要:
采用盆栽控制试验,测定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单播和混播)和播种密度(正常密度和高密度)处理下,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生长特性、生产力及竞争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1)时间对两种牧草的株高和株高生长速率有极显著影响(P < 0.001),种植方式对羊草的株高生长速率和干鲜比有显著影响(P < 0.05),播种密度对羊草株高有显著影响(P < 0.05),时间与种植方式对两种牧草的株高有显著交互作用(P < 0.05),种植方式与播种密度对紫花苜蓿的株高、株高生长速率及干鲜比有显著交互作用(P < 0.05),时间、播种方式、播种密度三因素对紫花苜蓿的株高、株高生长速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 < 0.05)。2)羊草和紫花苜蓿分别在高密度单播种植和高密度混播种植下具有更高的株高,羊草在返青期和收获期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紫花苜蓿在分蘖期和收获期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羊草的干鲜比在单播种植下高于混播种植,紫花苜蓿仅在正常密度单播种植下显著高于混播种植。正常密度混播和高密度混播种植比正常密度单播种植和高密度单播种植分别降低了5.02%和8.79%的地上生物量。3)不同密度混播处理下两种牧草地上部分种间相容性较好,地下竞争激烈,且随密度增加地下种间竞争加剧。不同密度混播种植下羊草的竞争力均高于紫花苜蓿,但随密度增加,羊草的竞争力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羊草和紫花苜蓿单播种植有利于牧草生物量的积累,混播种植有利于牧草茎叶比、根冠比和干鲜比的降低。
新疆地区野生无芒雀麦种子萌发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刘文昊, 宫珂, 靳瑰丽, 马建, 吴雪儿, 加瓦尔·库尔班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039
[摘要](92) [HTML全文](57) [PDF 1165KB](10)
摘要:
本研究以新疆地区野生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子为研究对象,在同质环境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根芽比、萌发指数、活力指数及平均发芽时间,探讨生境差异(年均温、年降水量、土壤养分)对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供试无芒雀麦种子在14~16 d结束萌发,发芽率50.00%~76.67%。2)种子萌发特性在区域间具有差异性,乌鲁木齐地区种子萌发能力最强,呼图壁地区最弱。3)年降水量较高的生境下种子萌发能力较强,土壤电导率、土壤pH过高可能不利于种子萌发及生长。4) 9个地区的野生无芒雀麦种子可划分为3个类群,第1类群为高萌型,萌发能力强出苗整齐度高,平均发芽种子数为22.78个;第2类群为过渡型,萌发能力较强但萌发持续时间较长,平均发芽种子数为21.11个;第3类群为低萌型,种子萌发能力较弱,平均发芽种子数为16.22个。综合比较,年降水量是造成不同地区种子萌发能力差异的重要环境因子,产自乌鲁木齐县、温泉县及巴里坤县的种子萌发能力较好,研究结果可为新疆优质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选育选材提供参考。
不同肉牛品种(杂交组合)背最长肌肉质特征
张凌云, 王正文, 安雪姣, 张小强, 杨永慧, 焦婷, 蔡原, 赵生国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766
[摘要](302) [HTML全文](35) [PDF 924KB](2)
摘要:
为评价平凉红牛肉品质特征,本试验选择年龄、体重、体质相近及饲养管理水平相同的平凉红牛、杂交和牛及西门塔尔牛各6头,屠宰后取其背最长肌样品,对肉品质、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等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平凉红牛和杂交和牛背最长肌中的粗脂肪(Ether extract, EE)含量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 < 0.05);杂交和牛背最长肌的失水率、熟肉率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 < 0.05);杂交和牛背最长肌的剪切力显著低于西门塔尔牛(P < 0.05);平凉红牛背最长肌中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40.15%)和必需氨基酸占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67.04%)最高,特别是丙氨酸、脯氨酸、赖氨酸以及异亮氨基酸等风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杂交和牛和西门塔尔牛(P < 0.05)。平凉红牛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0.15)低于杂交和牛,但n6多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n6/ n3)值(4.71)较杂交和牛和西门塔尔牛更接近推荐值范围。从背最长肌的大理石纹、脂肪含量、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等特征来看,平凉红牛的肉质,尤其是氨基酸组成的突出优势使其表现出良好的口感与风味,决定了生产高端牛肉的潜力。
生物炭-土壤结皮覆盖垄沟种植对土壤水肥、紫花苜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王小赟, 王琦, 张登奎, 周旭姣, 赵武成, 赵晓乐, 刘青林, 崔循臻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36
[摘要](132) [HTML全文](35) [PDF 1143KB](1)
摘要:
垄沟集雨种植是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区缓解干旱和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节水耕作措施,耐久环保覆盖材料缺乏是限制垄沟集雨种植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探寻适宜覆盖材料,本试验以生物炭-土壤结皮为垄沟集雨种植覆盖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两种生物炭类型 (玉米秸秆炭和牛粪炭),副区为3种生物炭施加量 (0 (土垄)、3 × 104 (单倍炭) 和6 × 104 kg · hm−2 (双倍炭)),研究生物炭-土壤结皮覆盖垄沟集雨种植对径流、土壤水分、养分、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营养成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牛粪炭-土壤结皮覆盖集雨垄相比,玉米秸秆炭-土壤结皮覆盖集雨垄提高径流系数、土壤水分、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玉米秸秆炭-土壤结皮覆盖集雨垄的紫花苜蓿全生育期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34% 和0.82 kg·(hm2·mm)−1。径流系数和土壤贮水量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养分、pH、紫花苜蓿品质和相对饲喂价值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与土垄相比,单倍炭垄和双倍炭垄的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分别增加3.96%~11.05% 和3.33%~6.4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0.96~1.88和0.98~1.38 kg·(hm2·mm)−1。综合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分析,单倍 (3 × 104 kg·hm−2) 玉米秸秆炭-土壤结皮适宜于垄沟集雨种植模式。
植丝对高羊茅草坪生长及氮、磷养分去向的影响
唐斌, 李富翠, 张亚楠, 陈佳宝, 范志浩, 汪梦寒, 宋桂龙, 韩烈保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556
[摘要](197) [HTML全文](67) [PDF 1625KB](5)
摘要:
为研究植丝式混合草坪中人造草丝对草坪草生长及养分去向的影响,本研究以高羊茅 (Festuca arundinacea)品种‘交战IV’为试验材料,以不植丝处理为对照,研究植丝对草坪坪观质量、生长速度和生物量,草坪草养分吸收,草坪土壤中养分残留以及养分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植丝促进了草坪草的生长并提升了草坪的坪观质量。植丝后草坪草氮素和磷素吸收量增加,其中草屑和根系氮素吸收量分别最高增加了30.0%和40.6%,草屑磷素吸收量最高增加了24.8%。土壤中矿质氮和速效磷残留量增加,分别最高增加了33.9%和87.0%。硝态氮淋溶损失量减少,最大降幅可达79.3%。因此,植丝促进了草坪草生长,提高了草坪草氮素和磷素利用效率,降低了草坪氮素淋溶风险。
H2O2浸种促进油莎豆萌发的生理机制
李金珠, 张学昆, 徐劲松, 谢伶俐, 许本波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73
[摘要](187) [HTML全文](78) [PDF 1812KB](4)
摘要: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为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新型油料作物,具有抗旱节水,高产稳产的特点,但我国北方夏季突发低温及南方的倒春寒天气对油莎豆的萌发和生长极其不利。本研究以圆粒型油莎豆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15、20、25、30、35、40 ℃)对油莎豆萌发的影响,不同浓度H2O2 (0.01%、0.1%、1%、3%、5%)浸种处理对油莎豆萌发的影响(20 ℃)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油莎豆对温度敏感,低于15 ℃不能萌发,20 ℃时萌发受到严重抑制,35 ℃为其萌发最适温度。20 ℃条件下,H2O2浸种能显著提高油莎豆的发芽能力(P < 0.05),其中1% H2O2浸种效果最好,发芽率从51.67%提高到98.33%,发芽势从18.33%提高到95.00%,发芽指数从2.89提高到36.83,平均发芽天数从7.86 d降低到5.54 d。理化分析发现,1% H2O2浸种处理后,油莎豆块茎中抗氧化酶SOD、POD、CAT及淀粉酶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同时降低了MDA含量,提高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此外,1% H2O2浸种处理显著提高了IAA、GA3的含量(P < 0.05);ABA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综上所述,1%H2O2浸种处理能有效提高温度胁迫下油莎豆的萌发能力。H2O2主要通过调节内源激素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解除温度胁迫对油莎豆萌发的影响。
高寒草甸狼毒定居对其根区土壤pH和化学养分的影响
汪睿, 黄宗昌, 夏建强, 李彦宝, 李佳欣, 张勃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66
[摘要](275) [HTML全文](102) [PDF 0KB](14)
摘要:
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是分布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主要毒杂草。本研究以祁连山东缘高寒草地狼毒自然种群为研究对象,以狼毒株丛大小代替其定居时间变异,探究了狼毒定居对其根区土壤pH和化学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株丛增大,狼毒贴根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P < 0.01),pH显著降低(P < 0.05),全氮、全钾、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无明显变化(P > 0.05)。根区外围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随株丛的增大而显著减少(P < 0.05),pH、全钾、全磷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P > 0.05)。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寒草地,狼毒自然种群其种苗定居对生境土壤环境无明显选择性,定居后能通过影响土壤酸碱度和化学养分含量改变其生境土壤环境。
不同草场利用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特征及草地健康的影响
杨天成, 李晓佳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459
[摘要](1057) [HTML全文](328) [PDF 1185KB](30)
摘要:
为科学评价不同利用方式对典型草原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以西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为研究区,通过群落调查结合Condition-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 (CVOR) 草地健康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放牧刈割草场(MG)、夏季放牧草场(SG)、冬季放牧草场(WG)、禁牧刈割草场(MP)4种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 冬季放牧草场群落平均高度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 < 0.05),夏季放牧草场平均盖度、密度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0.05),放牧是影响群落形态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夏季放牧草场Shannon-wiener指数(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和Simpson指数(Simpson Dominance index)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 < 0.05)。放牧刈割提高了群落的的丰富度和均匀度。2)冬季放牧草场群落生物量和凋落物量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3)基于CVOR指数评价综合草地健康等级:MG>MP>WG>SG,放牧刈割草场综合草地健康指数最高(Hcvor = 0.84),其余3种利用方式处于“不健康”状态。应适当加强对放牧刈割草场的利用,对其他3种利用方式进行因地制宜的草地管理措施,以期全面恢复内蒙古典型草原健康水平。
阿鲁科尔沁旗苜蓿田除草剂及其混剂的筛选
荆照, 常媛飞, 曹倩, 张玉霞, 周岩, 达布希拉图, 郑桂亮, 王国文, 王显国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9-0257
[摘要](2178) [PDF 0KB](7)
摘要:
通过施用不同的除草剂混剂,来探索其对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产量和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除草剂组合的杂草防效均比较好;咪唑乙烟酸单用的苜蓿干重高达1762 kg×hm-2;草除灵单用的苜蓿干重更高,为1897 kg×hm-2;咪唑乙烟酸和苯达松混用的苜蓿干重最高,为2175 kg×hm-2。只施用高效氟吡甲禾灵(CK2),虽然杂草防效较差,但其苜蓿干重也有1882 kg×hm-2。除苯达松外,同种除草剂单剂不同浓度处理的苜蓿产量无显著差异。阿鲁科尔沁旗苜蓿五叶期除草剂的混用组合方案如下,可采用咪唑乙烟酸1050 mL×hm-2 +苯达松1200 mL×hm-2+高效氟吡甲禾灵600 mL×hm-2;草除灵300(或750)mL×hm-2 +高效氟吡甲禾灵600 mL×hm-2;咪唑乙烟酸1050 mL×hm-2 +高效氟吡甲禾灵600 mL×hm-2;如阔叶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密度不高,则可只施用高效氟吡甲禾灵600 mL×hm-2。
7株由笃斯越橘分离的菌根真菌(Phialocephala)特性分析
胡琦鹏, 白永超, 吴燕, 侯智霞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9-0198
[摘要](2526) [PDF 0KB](141)
摘要:
为了明确由笃斯越桔中分离出的Phialocephala菌根真菌的特性,筛选优良菌株。本研究对命名为JUN-1到JUN-7的7株由大兴安岭笃斯越桔根系分离纯化的杜鹃花科菌根真菌Phialocephala的生长特性及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测定了其溶磷能力、分泌IAA和铁载体的能力。结果表明,这7株菌根真菌都有一定的溶磷、分泌铁载体和分泌IAA的能力。其中,JUN-5的溶磷能力最强,JUN-4次之,这两株真菌的溶磷能力显著高于其他菌株,溶液里磷浓度较CK增加了80-95 mg·L-1。JUN-7分泌IAA能力最强,溶液里IAA浓度较CK增加了57.90 mg·L-1。JUN-4和JUN-6分泌铁载体能力较强,其溶磷圈和菌落半径之比达到2.5倍以上。分析认为JUN-4的溶磷能力和分泌铁载体的综合能力较强,可进一步分析其促生能力和促生机理。该研究结果可为杜鹃花科菌根真菌的开发,提高笃斯越桔栽培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北京市植被覆盖对地形和土地利用的响应
夏天, 蓝海浪, 刘秀丽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96
[摘要](26) [HTML全文](16) [PDF 4758KB](0)
摘要:
植被覆盖与地形、气候等自然因子密切相关,但短期内则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为分析北京中心城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规律以及土地利用转变对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借助遥感技术,通过改进后的像元二分模型获取北京市中心城区不同时间段植被覆盖以及通过监督分类获取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所得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992-2020年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出由早年的退化为主到近些年来的改善为主,1992-2011年低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加,而2011-2020年则是高植被覆盖不断增加;植被覆盖度受到地形影响显著(P < 0.01)。总体上,植被覆盖度与海拔和坡度呈正相关关系;坡向上除平地外,其余坡向植被覆盖度差距不大,阴坡较高,阳坡较低;研究区城市扩张不断占用林地、草地和耕地,是植被覆盖退化的主导因素,而未利用地开发、城市郊野公园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为植被覆盖增加的主导因素。研究可为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甘南藏族自治州植被NPP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孙强, 张立峰, 何毅, 姚圣, 曹胜鹏, 赵占骜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204
[摘要](338) [HTML全文](152) [PDF 3965KB](22)
摘要:
自2003年开始甘南藏族自治州推行了“退耕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对区域植被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针对甘南州不同植被类型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间响应机制的研究尚不明晰,且关于该区域植被NPP时空特征变化及重心迁移的探讨尚少。本研究基于MODIS遥感数据、气象数据、植被类型数据,利用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 (CASA)模型估算了甘南州2000-2019年植被NPP,分析了NPP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下植被NPP与NDVI、气温、降水以及太阳辐射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 2000-2019年植被NPP年均值为621.79 g·m−2,96.63%区域呈现为增长趋势;2) 2000-2019年植被NPP重心整体呈现西北向东南迁移,东南部植被NPP增速高于西北部;3)植被NPP与气温、降水、太阳辐射间整体上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北部边缘及东部中心地带呈负相关;4)林地、灌丛、草地的NPP均呈稳定增长,湿地类型下除NPP外气温亦呈明显增长。本研究可为评价生态质量及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