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草业科学,今天是

优先在线

显示方式:         

鹅观草生产性能和营养成分综合评价
宋文学, 黄薇, 王旭成, 王琴, 王星, 王晶, 高雪芹, 伏兵哲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60
[摘要](54) [HTML全文](41) [PDF 1046KB](3)
摘要:
为了筛选出具备优良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种质,本研究以18份不同属地的鹅观草为材料,测定其相关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银川E4、绥化E12、佳木斯E11、七台河E8的鲜草产量以及绥化E12、呼和浩特E13、佳木斯E11的干草产量较大,可作为追求高产草量的理想材料;绥化E12粗蛋白含量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营养品质好;绥化E12相对饲喂价值高,其次是银川E18和七台河E9;锡林郭勒E2茎秆最为粗壮(P < 0.05),可能在抗倒伏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单株种子产量、分蘖数目、鲜草产量、粗蛋白在鹅观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系统中占权重最大,可作为鹅观草种质筛选时的关键性状;绥化E12、银川E18、佳木斯E11、银川E4、呼和浩特E13、七台河E8与理想品系关联系数最大,综合表现好,可作为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的理想材料。
近15年草地领域国际研究态势分析
赵婉雨, 孙玉玲, 田黔宁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58
[摘要](86) [HTML全文](47) [PDF 5180KB](8)
摘要:
草地资源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草地生态系统对维系生态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草地领域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关注的热点。为全面宏观地了解草地领域最新国际研究进展和发展态势,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和SSCI数据库,检索并分析了近15年(2007-2021年)草地领域的相关论文。结果表明,近15年,全球范围内草地领域年度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发文领域呈学科交叉融合态势,美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居全球首位,中国位居第二,中国科学院发文量远大于其他机构。研究主题集中在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草地土壤研究、草地资源监测与管理、草地生态系统的竞争/适应和演替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物种入侵等8个方面,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手段在草地监测领域的应用、草地土壤健康、草地退化与荒漠化研究是近年来重点关注的方向。
NaCl溶液模拟胁迫下耐盐木霉菌筛选及其耐盐活性
景涛, 李俊义, 李昕冉, 马耀杰, 郭彩苹, 孙晨曦, 徐秉良, 张树武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745
[摘要](200) [HTML全文](93) [PDF 1716KB](2)
摘要:
为探讨盐胁迫对从甘肃不同地区植物根际分离出的木霉菌生长的影响,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木霉菌,利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胁迫下,基于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筛选和测定耐盐性较强的木霉菌。结果表明,从采自张掖和武威等地6份植物根际土样中分离得到的8株木霉菌中,木霉CT-3和木霉YT-3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性,在浓度为60 mg·mL−1 NaCl溶液胁迫下培养6 d后,木霉CT-3和木霉YT-3分离株的生长速率与无盐胁迫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 > 0.05)。相同条件下2株木霉分离株产孢量均高于其他木霉分离株,分别为1.95 × 107和2.31 × 107 cfu·mL−1,但低于无盐胁迫对照。因此,盐浓度≤ 60 mg·mL−1时,木霉CT-3和木霉YT-3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对于发展微生物肥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青藏高原不同类型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及影响要素
张锦涛, 赵峰侠, 陈俊合, 李洋, 孙建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26
[摘要](523) [HTML全文](134) [PDF 1733KB](15)
摘要: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实测的115个样点调查数据,包括群落结构、土壤因素以及气候指标,利用单因素方差和线性回归分析,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不同类型高寒草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及其关系,并试图厘清不同草地类型生物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主要驱动要素。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与高寒草原的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间的关系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2)驱动因子分析表明,年均降水量(AMP)与地上生物量(AGB)和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高寒草甸中土壤有机碳(SOC)、土壤速效氮(SAN)和土壤速效磷(SAP)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而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仅与土壤含水量(SW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高寒草原的SOC、SAN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且SWC、SAP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均不显著(P > 0.05);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指示年均降水量分别解释了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55.8%和60.3%的物种多样性变异,且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关系密切,对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影响分别为51.3%和30.2%,同时土壤养分也进一步制约着高寒草地的生物量。研究认为水分主导了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和关键生态过程,该研究结果可为未来高寒草地应对青藏高原暖湿化气候趋势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PeDREB2aKcERF基因紫花苜蓿的表型及抗旱耐盐性
罗雯, 孙占敏, 边佳辉, 刘自扬, 唐益雄, 冉启凡, 吴燕民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525
[摘要](33) [HTML全文](13) [PDF 2547KB](0)
摘要: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中苜1号’为受体材料,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抗旱基因PeDREB2aKcERF转入‘中苜1号’,获得转基因抗性苗66株,基因组PCR检测阳性率为93.94%,RT-PCR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能够稳定表达;利用Taqman 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拷贝数,结果表明PeDREB2aKcERF基因在转基因株系Z6、Z7、Z9中均为单拷贝。在正常生长条件下,转基因株系Z6和Z7株高、分枝数、叶片吲哚乙酸含量、纤维素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而叶片乙烯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P < 0.05)。用20% PEG-3350和250 mmol·L−1 NaCl胁迫处理进行表型观测和抗逆生理指标检测,表明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相比抗旱、耐盐能力明显增强。本研究为进一步培育抗逆优质高产苜蓿新品种提供了新种质。
藏东南铁路弃渣场不同土壤重构模式土壤质量评价
谭格非, 韩立鹤, 王杰, 尤勇刚, 王丽娜, 张学霞, 周金星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260
[摘要](179) [HTML全文](84) [PDF 1091KB](6)
摘要:
为揭示不同土壤重构模式对土壤性质及植物生长状况影响的差异,寻找适合藏东南铁路弃渣场生态修复需求的土壤重构模式,本研究在色季拉山隧道口弃渣场设置不同材料及覆土厚度的土壤重构模式,并选取当地优势草本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进行种植试验。通过研究高羊茅的生物学性状及重构土体的理化性质,分析不同土壤重构模式下弃渣场的生态恢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重构材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高羊茅生长状况均产生显著影响(P < 0.05),覆土厚度与高羊茅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添加30%生物堆肥的基质,根际土容重较剥离表土基质降低了21.4%,全氮含量提高了113%,全磷含量增加了90%,有机质含量提高了约3.5倍,高羊茅株高、地上生物量明显提高。添加30%弃渣石的基质,较剥离表土基质碳、磷含量提升,未明显促进高羊茅生长。研究表明,弃渣石和生物堆肥均可作为表土替代材料,覆土厚度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生物堆肥 + 表土60 cm处理的重构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藏东南铁路弃渣场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岷江源区亚高山森林-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界面土壤无机磷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石钰琛, 宋怡珂, 周俊, 盖艾鸿, 石凝, 孙建, 王金牛, 吴彦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769
[摘要](181) [HTML全文](71) [PDF 1783KB](3)
摘要:
土壤无机磷是高寒生态系统有效磷的重要来源,研究亚高山森林-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界面的土壤无机磷组分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刻理解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本研究采用Tiessen修订的Hedley磷素分级法,分析了岷江源区卡卡山和斗鸡台亚高山森林-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界面不同深度土壤(0-15和15-30 cm)无机磷组分的季节动态(生长初期、生长盛期、生长末期)和空间赋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形态土壤无机磷的含量受到生长期、植被类型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 < 0.05);斗鸡台土壤活性无机磷(NaHCO3-Pi)含量在生长季初期最低;卡卡山草甸(56.0 mg·kg−1)、树种线(68.4 mg·kg−1)和密闭森林(65.7 mg·kg−1)土壤活性无机磷含量在生长季末期最高(P < 0.05);两处生态系统界面的土壤中等活性无机磷(NaOH-Pi)含量在生长季末期均达到最高值(P < 0.05)。2)密闭森林样带的土壤无机磷主要形态是活性无机磷,HCl-Pi是树种线样带土壤无机磷的主要形态,中等活性无机磷和残留无机磷(Residual-P)是草甸区土壤无机磷的主要形态。3)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水量、酸碱度以及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与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显著相关(P < 0.05)。研究结果表明,生长期、植被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与无机磷组分的变化显著相关。
我国桑树蛋白质产业的实践与发展
任荣荣, 王俊苏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87
[摘要](194) [HTML全文](42) [PDF 1003KB](7)
摘要:
桑树(Morus alba)是世界历史悠久的木本饲草作物,营养价值丰富,生长速度快,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具有饲用、食用与生态等兼用价值。桑树叶片的粗蛋白含量可达20%以上,不低于苜蓿(Medicago sativ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多年生黑麦草(Perennial ryegrass)等优质牧草;粗蛋白年产量可达5.04 t·hm−2,粗纤维含量是苜蓿草粉的43%,粗蛋白和干物质的有效降解率均在70%左右;氨基酸种类达18种,与大豆(Glycine max)氨基酸种类及含量接近。本文对桑树产品的饲用价值、营养功能因子、产品加工方式及产业发展前景进行梳理总结,以说明桑树作为草食动物的优质饲料,以丰富、全面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功能因子,既可提高家畜的生产力水平,又可增加农业系统的作物多样性、推动草畜耦合、提高草地农业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
高寒灌丛对气候变暖的生态响应及适应性研究进展
杨柳, 崔光帅, 夏晨曦, 阿拉姆, 孙建, 王金牛, 罗栋梁, 张林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086
[摘要](226) [HTML全文](61) [PDF 1311KB](7)
摘要:
灌丛通常指高度在5 m以下的以灌木为优势的植被类型。高寒灌丛因地处高海拔或高纬度的寒冷生境,对气候变暖响应尤为敏感。然而,随着近几十年的气候变暖,大量研究数据表明环北极地区树木生长对夏季温度的敏感性逐渐下降,但目前并不清楚高寒灌丛如何响应和适应气候变暖,是否也存在敏感性下降问题。本文主要基于长时间序列数据、样带调查及模拟试验等研究方法综述不同时空尺度下高寒灌丛对气候变暖的生态响应相关研究成果,并指出当前的研究趋势和存在问题。长时间序列数据基于长期定位监测和(或)树轮数据及遥感、航拍和重复拍照手段揭示灌木的扩展、生长变化趋势及其可能的影响因子;样带调查主要表现为相关生态指标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模拟试验主要体现在植物物候、叶性状变化等。综合来看,变暖促进了高寒灌丛的生长,体现在植被盖度、生物量等指标的增加。就灌木叶功能性状而言,一些性状(如比叶面积等)在胁迫生境中体现出趋同适应特征。不同研究方法受研究尺度的限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未来应开展全方位、多尺度的全球性联网综合观测体系;加强对不同功能型灌木的对比研究,探索高寒区趋同适应的普遍性和环境阈值;加强沿水分梯度的样带调查,开展人工模拟增(减)雪试验;重点关注冻融、微生物活动等地下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外源柠檬酸缓解高羊茅盐胁迫的机制
陈瑶, 凌宇, 龙江宇, 范吉标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95
[摘要](98) [HTML全文](39) [PDF 1451KB](4)
摘要:
柠檬酸作为一种天然化合物,已被用作外源添加物来缓解植物所受的多种胁迫。本研究以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盐浓度(150与300 mmol·L−1)探究外源柠檬酸对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高羊茅的生长生理、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0 mmol·L−1 NaCl浓度下添加柠檬酸后,高羊茅的株高、叶片含水量及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均有增加。此外,柠檬酸还通过促进叶绿素合成等改善了光合作用,并且诱导了SOS1NHX1ATCS的表达,进而调节了Na+离子等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在300 mmol·L−1盐浓度的长时间处理下,柠檬酸对高羊茅的生长生理等的调节效果不明显。这表明,当NaCl浓度≤ 300 mmol·L−1时,添加柠檬酸可以有效缓解高羊茅受到的盐害作用。
兰州大学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草畜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畜牧领域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李万宏, 乐祥鹏, 翁秀秀, 李发弟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299
[摘要](77) [HTML全文](27) [PDF 861KB](2)
摘要:
兰州大学以“双一流”和“新农科”建设为契机,立足西部,放眼全球,按照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优化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草畜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就团队近9年来在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草地农业生产领域相关的草畜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体系构建、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与教材编写等方面的优化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国草畜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
铅胁迫下早开堇菜的耐性及富集转运
郭王子杰, 陈一博, 于雪泽, 宋红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38
[摘要](69) [HTML全文](32) [PDF 1516KB](1)
摘要:
为探究Pb污染对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生长、生理和Pb吸收转运的影响,筛选适合重金属污染地区栽培的植物,采用水培试验方法,设置6个不同试验浓度(0、10、25、50、100、200 mg·L−1),探究其在5个测定期(0、5、10、15、20 d)的耐受性及富集吸收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处理不同处理时间下,高浓度( > 50 mg·L−1)处理后早开堇菜生长受到显著抑制作用(P < 0.05);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而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呈现降低趋势,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逐渐升高。早开堇菜地下部分Pb积累量大于地上部分,具有一定Pb富集能力但转运能力较弱。综上所述,早开堇菜对铅污染具有一定的抗性,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基于多源数据的近40年黄河上游地区草地变化特征
刘佳, 朱求安, 王乐, 张江, 朱超凡, 瞿莉莎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467
[摘要](162) [HTML全文](91) [PDF 1974KB](6)
摘要:
草地不仅是黄河上游畜牧业发展的关键依托,而且其变化会对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产生深远影响。探究黄河上游近40年草地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突变特征,对其草地生态系统的治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从13个常见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数据集中,提取了黄河上游地区的草地面积进行精度评价后,再对精度最高的LULC数据集以及NDVI数据集,应用趋势分析法、累积距平值、M-K突变检验法和BFAST法分析黄河上游草地面积和NDVI的趋势变化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的LULC数据集在黄河上游区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其中CLUD-A数据集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黄河上游草地面积的变化特征。2)近40年间,黄河上游草地总面积呈现非显著(P > 0.05)减小趋势;空间栅格尺度上,草地面积在黄河上游93.6%的区域保持不变,在西部和东部的少部分区域呈现减小趋势;5.4%区域的草地面积发生突变,且70%以上突变区域在突变后保持减小趋势;2001年是草地面积突变的关键年份。3)针对NDVI的分析显示,在黄河上游草地分布区域中,50.1%的区域呈现NDVI显著(P < 0.05)增加趋势,集中在黄河上游的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10.9%区域的NDVI发生突变,且75%的突变区域在突变后呈现增长趋势,2005年是NDVI突变的时间节点。综上可知,近40年间,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下,黄河上游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的草地面积和NDVI趋势变化较为明显,2001-2005年是两者突变的关键时间段;整体而言,黄河上游地区的草地面积呈现非显著减小趋势,草地生长状态往好的方向发展。
土壤质地和有机碳分子组成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和微生物碳积累效率的影响
石碧婉, 高文静, 杨志颖, 马田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709
[摘要](158) [HTML全文](81) [PDF 1374KB](10)
摘要:
土壤有机碳(SOC)的矿化和积累是土壤碳循环中的关键环节,两者的相对变化会对土壤碳平衡造成直接影响。明确SOC矿化和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为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土壤质地不同的森林和草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借助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胞外酶活性、木质素酚类、氨基糖及氨基糖的δ13C值等分析,探讨影响SOC矿化潜力和微生物碳积累效率(CAE)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微生物来源碳的相对比例越高,SOC矿化潜力越低;土壤粘粒含量较高会通过直接抑制微生物活性和形成稳定的有机-矿物态结合物降低SOC的矿化潜力;此外,较高的粘粒含量还会降低微生物周转,抑制微生物残体的连续累积,进而降低CAE。本研究结果证明了土壤质地和SOC组成对SOC矿化和CAE的重要影响,为厘清土壤碳动态的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对理解土壤碳库收支具有重要价值。
模拟增温增水对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影响
石宇堃, 孙宗玖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85
[摘要](182) [HTML全文](59) [PDF 1957KB](3)
摘要:
为探讨水热交互作用对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通过模拟温度(对照,增温2、4、6 ℃,依次用T0、T2、T4、T6表示)、模拟增水(对照,增水5%、10%、15%、20%,依次用W0、W5、W10、W15、W20表示)研究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草地0-10 cm土层中的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植物种类、数量及其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伊犁绢蒿荒漠草地0-10 cm土层可萌发土壤种子库的种子萌发密度和植物多样性随降水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增加而先增后降,但温度和降水的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P > 0.05)。T2W20处理下萌发密度最大,为350.29粒·m2,较T0W0增加了119%;T6W0最小,为95.53粒·m2,较T0W0下降40%。T2W20处理下可萌发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密度和其中萌发的双子叶植物数量均达到最高,0-5 cm土层依次为350.29、318.45和191.07粒·m2,而5-10 cm土层依次为159.23、159.23和127.38粒·m2。随温度和降水增加,土壤可萌发种子库种子萌发时间和枯黄期提前。总之,试验设计范围内,降水增加促进了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种子的萌发,而温度升高则抑制了种子萌发;适度增温增水(T ≤ T4, W ≤ W20)对土壤种子萌发影响不显著,而过度增温不增水(T = T6, W = W0)则不利于土壤种子库种子的萌发。
东乌珠穆沁旗牧户草地流转中的转入行为
包那仁满都拉, 张裕凤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545
[摘要](113) [HTML全文](85) [PDF 959KB](2)
摘要:
为提升牧民的草地流转意愿,促进牧区草地的规模化经营。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和逐步回归的步骤和要求,从牧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特征、草地特征4个方面,对东乌珠穆沁旗牧户牧草地转入行为及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牧区草地流转已初具规模,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为主,草地主要集中在分散牧户手中;集中各项资源优势的牧户倾向于转入草地;草地转入规模受多种变量的影响。因此,建议逐步推动牧区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流转户的相关保障制度;加强草原承包经营权的宣传力度,提高牧户意识;加大教育投入,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
葡萄渣(单宁)对育肥羊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区系的调控作用
李冲, 王宏博, 王国秀, 黄永亮, 汪晓娟, 王维民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599
[摘要](170) [HTML全文](52) [PDF 1021KB](10)
摘要:
葡萄渣是葡萄酒酿制过程中的副产品,研究葡萄渣对反刍家畜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发酵模式的影响,是研发葡萄渣作为反刍家畜粗饲料来源、提高葡萄酒产业废弃资源再利用的迫切需要。本试验选取18只杜泊(♂) × 小尾寒羊(♀) F1代公羔(90~105日龄),随机分为对照组(CON,饲粮无葡萄渣)和葡萄渣组(GP,用16%葡萄渣替代基础饲粮),单栏饲养70 d后屠宰,分析葡萄渣对育肥羊瘤胃液pH、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和氮代谢参数的影响,并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瘤胃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GP组瘤胃液pH和总氮浓度有高于CON组趋势(P < 0.1),而异丁酸浓度和氨氮浓度显著低于CON组(P < 0.05)。其他VFA浓度和氮代谢参数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 > 0.05)。GP组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ON组(P < 0.05);在16个相对丰度 > 0.1%的菌属中,GP组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和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丰度显著低于CON组(P < 0.05)。基础饲粮中含有16%葡萄渣对育肥羊瘤胃细菌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P > 0.05)。因此,用16%葡萄渣替代基础饲粮抑制了育肥羊瘤胃蛋白质降解并降低了瘤胃乳酸分解菌丰度,但对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和瘤胃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不显著。
不同种皮颜色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特性及幼苗生长对碱胁迫的响应
韩嘉璇, 高嵩, 王俊锋, 范燕闯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53
[摘要](229) [HTML全文](53) [PDF 982KB](11)
摘要:
土壤碱化对植物幼苗的成功定植有明显抑制效应,探究碱性环境中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碱性盐碳酸钠(Na2CO3)模拟碱性环境,研究不同强度碱胁迫[0 (CK, 对照)、−0.1、−0.2、−0.3、−0.4和−0.6 MPa]对两种种皮颜色(黄色和黑褐色)紫花苜蓿种子(Medicago sativa)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条件下的黄色种子,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系和种子活力指数分别比黑褐色种子高143.43%、151.33%、137.35%、38.69%和103.39%;在轻度碱胁迫(−0.2~−0.1 MPa)下黄色种子萌发能力增强,且对中度以上碱胁迫( < −0.3 MPa)的耐受力优于黑褐色种子;而轻度碱胁迫下,黑褐色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已受到明显抑制,且在重度碱胁迫 (−0.6~−0.4 MPa)下无法存活。因此,实际生产中,挑选黄色种子比例更高的种子,更有利于土壤盐碱化区域紫花苜蓿草地的建植。
芥子油苷对豌豆蚜3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王森山, 王文军, 刘磊, 魏江文, 姚路, 吴宜亭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733
[摘要](545) [HTML全文](155) [PDF 985KB](13)
摘要:
为明确植物次生物质芥子油苷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体内3种解毒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豌豆蚜纯人工饲料薄膜饲养技术,设置对照组(0,CK)和3个不同浓度(0.94、1.87、2.86 μmol·g−1)芥子油苷的处理组,测定豌豆蚜取食含有不同浓度芥子油苷的人工饲料后,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色型豌豆蚜取食添加不同浓度芥子油苷的人工饲料后,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细胞色素P450s酶活性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随着豌豆蚜取食时间延长和芥子油苷浓度升高,3种解毒酶活性逐渐升高;在芥子油苷浓度为0.94、1.87和2.86 μmol·g−1时,3种酶活性基本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 < 0.05)。研究结果表明,CarE、GSTs和P450s酶活性逐渐升高,三者相比,P450s酶活性显著高于CarE和GSTs活性(P < 0.05),且在芥子油苷浓度为2.86 μmol·g−1处理下两种色型豌豆蚜的P450s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4.60倍和1.90倍,该结果体现了两种色型豌豆蚜解毒酶对芥子油苷的响应机制不同。
组学时代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
王维民, 刘榜, 李发弟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278
[摘要](33) [HTML全文](12) [PDF 982KB](0)
摘要:
动物育种学是动物科学及相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以基因组学和表型组学为代表的组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动物育种学研究领域的技术和方法也日新月异,新的教学与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亟需针对动物育种学的发展新方向、新特点,调整教学重点并增加或压缩相应的教学内容,形成符合组学时代特点的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等学校的动物科学专业动物育种学本科教学为例,从教材比较分析、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改进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实践与探讨,以期为下一步兰州大学开设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进一步扩展学生知识面、强化理论基础,培养出符合国家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动物育种人才。
磷肥对甘肃临夏地区红豆草种子生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杨浩, 耿小丽, 武慧娟, 付萍, 周栋昌, 刘乾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68
[摘要](167) [HTML全文](51) [PDF 1043KB](7)
摘要:
为探讨磷肥对甘肃高寒雨养区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种子生产性能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明确当地红豆草种子生产中的磷肥最佳用量,设置5个磷肥(P2O5)水平(C1:135 kg·hm−2,C2:分2次施入90 kg·hm−2,C3:90 kg·hm−2,C4:45 kg·hm−2,CK:0 kg·hm−2),分析不同磷肥水平下红豆草种子产量、相关性状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磷可以促进红豆草株高、单株花序数、花序荚果数和种子产量的增长, C1、C2、C3、C4处理种子产量较CK依次增加了16.18%、25.00%、17.65%和2.32%;施磷提高了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C1、C2、C3、C4土壤速效氮含量较CK依次增加了10.31%、11.31%、13.61%和6.53%;C1速效钾含量较CK依次增加了5.51%;施磷还会引起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大幅度上升,C1、C2、C3、C4较CK增加了356.69%、98.16%、62.60%、52.32%。研究结果表明,分枝期和现蕾期各施P2O5 45 kg·hm−2的施磷模式比较合理,种子产量较CK增加了25.00%,是适合在甘肃高寒雨养区红豆草种子生产中采取的磷肥施肥方式和用量。
根系分隔方式对‘热研5号’圭亚那柱花草亲缘识别与选择的影响
赵元辰, 李雪枫, 王俐媛, 许超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223
[摘要](82) [HTML全文](36) [PDF 3458KB](1)
摘要:
为探索根系分隔方式对‘热研5号’圭亚那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Reyan No. 5’)亲缘识别与选择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圭亚那柱花草‘热研5号’分别与自身以及‘热研2号’、‘热研21号’和‘热研24号’ 3个品种伴生生长时,3种根系分隔方式(根系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膜分隔)下柱花草形态特征(株高、分枝数、根长、侧根数)和生物量分配(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叶茎比、根冠比)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下,‘热研5号’圭亚那柱花草的生长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等表型指标均呈现出根系不分隔 < 尼龙网分隔 < 塑料膜分隔的变化趋势。根系不隔离条件下,与‘热研24号’伴生时,‘热研5号’圭亚那柱花草的株高、分枝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叶茎比均显著增加(P < 0.05),与‘热研21号’伴生时,分枝数、侧根数、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根冠比显著增加(P < 0.05),与‘热研2号’伴生时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及叶茎比显著降低(P < 0.05),其余生长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相互作用强度分析表明,‘热研5号’与‘热研24号’和‘热研21号’伴生时生长被促进,‘热研24号’的促进效应更强,与‘热研2号’伴生时生长被抑制。说明‘热研5号’圭亚那柱花草可以通过根系分泌物识别邻近植物与自身的亲缘关系,进而对邻近生长的近亲缘植株采取控制自身生长的合作性响应策略,对邻近生长的远缘亲属植株采取增强自身生长的竞争性响应策略。
CQ10-LPSp对紫花苜蓿幼苗抗氧化酶和防御酶的作用
黄荣, 姚博, 张宏, 甘瑞勋, 李钰, 张璠, 张宇婧, 张振粉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715
[摘要](682) [HTML全文](172) [PDF 1477KB](20)
摘要:
为明确CQ10-LPSp (Pantoea agglomerans CQ10 Lipopolysaccharide)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幼苗抗氧化酶和防御酶的作用,以紫花苜蓿‘巨能551’种子(种子表面消毒组和未消毒组)为试验材料,采用低浓度(0、0.067和0.134 EU·mL−1)和高浓度(0.200和0.267 EU·mL−1)的CQ10-LPSp与紫花苜蓿互作,研究CQ10-LPSp对紫花苜蓿幼苗的抗氧化特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和防御酶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脂氧合酶(LOX)]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Q10-LPSp浓度的升高,未消毒组和消毒组苜蓿幼苗的SOD、POD和PPO、PAL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0.200 EU·mL−1时达到最大值;MDA含量随着CQ10-LPSp浓度的升高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且均显著低于对照,而CAT活性却持续下降。低浓度CQ10-LPSp处理下,未消毒组幼苗CAT、MDA,PAL和LOX活性都大于消毒组,而POD、SOD和PPO却低于消毒组;高浓度CQ10-LPSp处理下,未消毒组幼苗CAT和MDA小于消毒组,POD、SOD和PAL高于消毒组。综上所述,紫花苜蓿幼苗对CQ10-LPSp的耐受能力存在浓度阈值效应,其耐受能力随着CQ10-LPSp浓度的升高而减弱,耐受阈值为0.200 EU·mL−1; 低浓度CQ10-LPSp处理下,未消毒组苜蓿幼苗的抗氧化酶和防御酶活性高于消毒组。研究结果可为脂多糖的开发及诱导紫花苜蓿的先天免疫作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赤峰半干旱区10个燕麦品种适应性
王筱, 李夺, 潘翔磊, 陈菲儿, 梁庆伟, 王学敏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496
[摘要](220) [HTML全文](64) [PDF 1107KB](4)
摘要:
为筛选适宜半干旱区种植的饲用燕麦(Avena sative)品种,本研究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于2020年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赤峰试验站种植10个燕麦品种,测定其乳熟期的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指标,并采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燕麦品种的株高为61.10~121.76 cm,鲜草产量为15 757.87~37 685.50 kg·hm−2,干草产量为3 443.67~6 425.91 kg·hm−2,在内蒙古赤峰地区,10个燕麦品种中鲜草产量最高的是‘甜燕1号’,干草产量最高的是‘白燕3号’。 2)不同燕麦品种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分别为11.75%~15.45%、50.69%~53.42%和26.82%~32.65%,‘青海甜燕麦’和‘甜燕1号’达到特级干草标准。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青海甜燕麦’和‘甜燕1号’是表现最好的两个品种,且适合在内蒙古赤峰地区推广种植。
若尔盖高寒草地优势牧草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特性
王振龙, 姚拓, 李明源, 李青璞, 柴加丽, 张琛, 张银翠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534
[摘要](103) [HTML全文](32) [PDF 1072KB](3)
摘要:
通过探究若尔盖高寒草地优势牧草根际促生菌的分布特征,筛选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为研制适宜高寒草地的微生物菌剂提供菌种资源。本研究在低温条件下,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若尔盖高寒草地中的早熟禾(Poa annua)、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根际筛选PGPR。通过钼锑抗比色法测定菌株的溶磷能力,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菌株的固氮能力,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与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共分离筛选出49株PGPR,其中,溶磷菌28株、固氮菌21株。溶磷菌中17株菌能够溶解无机磷,溶磷量介于290.32~457.77 μg·mL−1,菌株PBRS2溶无机磷量最大,达457.77 μg·mL−1;11株菌能够溶解有机磷,溶磷量介于1.64~6.95 μg·mL−1,菌株MBRS15溶有机磷量最大,达6.95 μg·mL−1。21株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介于93.33~234.35 nmol·(h·mL)−1,菌株NARS10固氮酶活性最高,达234.35 nmol·(h·mL)−1。从老芒麦根际筛选的PGPR最多。根表土(RS)区域菌株的促生特性较强。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9株促生特性优良的PGPR,经16S r RNA鉴定,7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株属于红育菌属(Rhodoferax),1株属于马赛菌属(Massilia),以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属。这9株促生特性优良的PGPR可为后续研制适宜若尔盖高寒草地的微生物菌剂提供优良菌种资源。
苎麻F1代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赵龙, 汪娅梅, 揭红东, 马玉申, 杨奕涵, 丁俊, 唐艳仪, 吕雪莹, 刘小春, 揭雨成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35
[摘要](120) [HTML全文](50) [PDF 1295KB](5)
摘要:
苎麻(Boehmeria nivea) 杂交F1代的性状分离变异十分复杂,为掌握其杂交后代遗传规律,本研究将‘中苎1号’和‘湘饲纤兼用1号’杂交,构建1 012个子代F1代无性扩繁的群体,并对其杂种优势和混合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遗传多样性丰富,各性状的遗传性在正反交中基本一致,属于细胞核遗传。对F1代杂交群体进行杂种优势分析,发现株高、茎粗、皮厚、有效株、单兜原麻干重表现出较强的正向优势,更倾向于高值亲本‘中苎1号’遗传,鲜皮出麻率、单纤维细度表现出较强的负向优势,更倾向于低值亲本‘湘饲纤兼用1号’遗传,除单兜原麻干重的超亲优势较强外,其他性状的超亲优势均为负向,以单纤维细度的负向最为显著;采用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株高、有效株、单兜原麻干重、单纤维细度的遗传可能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主效基因控制,茎粗的遗传可能受两对相等的加性-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皮厚、鲜皮出麻率的遗传可能受1对加性-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各性状的遗传力均属于中等遗传率,受环境影响较大。因此,了解苎麻F1代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对苎麻杂交育种和后代优良单兜选育提供工作基础。
喀斯特地区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的综合评价
童成昊, 周文章, 莫本田, 陆龙超, 邓似辰, 秦杨, 李干洲, 徐龙鑫, 武俊达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748
[摘要](85) [HTML全文](32) [PDF 930KB](1)
摘要: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不同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在喀斯特地区种植的生产性能、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以期筛选出适宜喀斯特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土壤肥沃分为3个区组,每个区组内种植6个玉米品种(‘曲辰11号’、‘筑青1号’、‘金玉908’、‘金玉818’、‘禾玉9566’和‘黔青446’)。结果表明,鲜草产量最高为‘金玉818’,达60.22 t·hm−2;各参试品种的风干物质含量均在35%~44.5%,穗比重均高于茎比重和叶比重,穗位高表现趋势与株高较为一致,株高最高的是‘筑青1号’(325.44 cm),其次为‘金玉908’(291.38 cm)和‘金玉818’(290.57 cm);营养品质测定结果显示,‘金玉818’、‘禾玉9566’和‘金玉908’在CP含量以及ADF含量均达到国家一级青贮玉米标准;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各参试品种的优劣依次为‘金玉818’ > ‘筑青1号’ > ‘禾玉9566’ > ‘黔青446’ > ‘金玉908’ > ‘曲辰11号’。综合评价发现,‘金玉818’产量最高、农艺性状优异、营养品质较高,最适宜在喀斯特地区作为青贮玉米推广种植。
水磷互作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与磷肥农学效率的影响
冯甘霖, 蒋朝, 刘彩凤, 庞晓攀, 刘慧霞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529
[摘要](64) [HTML全文](27) [PDF 1572KB](1)
摘要:
灌溉和磷添加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栽培草地稳产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磷添加量(0、64、127和191 mg·kg−1)和灌溉量(40%~45%、60%~65%和80%~85%土壤饱和含水量)互作下紫花苜蓿的株高、分枝数、叶片数、茎粗、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磷肥农学效率,以期证实灌溉和磷添加互作时是否存在最佳理论组合。结果表明:随灌溉量增大,紫花苜蓿的株高、分枝数和叶片数均呈增加趋势,茎粗及其第1 茬单株和单位面积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第2 茬单株和单位面积产量呈先增大后相对稳定趋势;而其磷肥农学效率则随灌溉量增加呈先相对稳定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磷添加量增加,紫花苜蓿的株高、叶片数、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呈增加趋势,分枝数和茎粗先增加后降低;而其磷肥农学效率呈先增大后相对稳定趋势。灌溉与磷添加互作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第1 茬和第2 茬的株高、分枝数、茎粗、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磷肥农学效率(P < 0.05),且单位面积产量和磷肥农学效率与灌溉量和磷添加量的关系均为开口向下抛物面模式。当灌溉量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60%和磷添加量为127 mg·kg−1时,紫花苜蓿单位面积产量最大,磷肥农学效率最高;说明灌溉量和磷添加量互作时理论上存在最佳组合。
甜叶菊秆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
张霞, 焦婷, 马淑敏, 陈鑫, 王正文, 牧仁, 赵生国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555
[摘要](171) [HTML全文](41) [PDF 1248KB](1)
摘要:
为探讨不同比例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秆与玉米(Zea mays)秸秆混贮的青贮品质和发酵特性,本研究设计6个处理,即玉米秸秆与甜叶菊秆的混合比例为100 ꞉ 0 (CK)、90 ꞉ 10 (A)、80 ꞉ 20 (B)、70 ꞉ 30 (C)、60 ꞉ 40 (D)及50 ꞉ 50 (E),各处理原料充分混合后,装桶密封发酵60 d,开桶取样,进行青贮品质及其发酵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混合比例青贮饲料感官品质均优良;相较于青贮前,青贮后各处理的干物质(DM)、钙(Ca)和粗蛋白(CP)含量增加(除CK组和D组Ca含量外),各组青贮饲料单糖(ESC)、磷(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降低,但随甜叶菊秆添加量的增加,各组NDF和ADF含量增加。青贮后,C组DM、Ca和CP含量较CK组分别提高1.92%、18.46%和42.15%;D组CP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 < 0.05),除A组和B组外,其他处理组ADF含量较CK组差异显著(P < 0.05)。青贮后的pH介于3.68~4.14;氨态氮/总氮(NH3-N/TN)随甜叶菊秆量的增加而增加(E组除外);各组间的乳酸(LA)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 < 0.05),且CK组LA和乙酸含量最低;体外产气试验表明,A组总产气量最高(157.92 mL·g−1);A、B、C和D 组干物质降解率(DMD)和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均显著高于E组(P < 0.05)。发酵液pH介于6.52~6.84;D组NH3-N浓度低于其他组;CK组的异丁酸和戊酸含量均高于处理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和甜叶菊秆以90 ꞉ 10的比例混合可以更好地改善青贮品质,可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盐胁迫下根际促生菌对醉马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巨亚雯, 陈亚丽, 徐蓬, 付佑胜, 牛邦彦, 张兴旭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25
[摘要](143) [HTML全文](76) [PDF 1232KB](3)
摘要:
通过纸上芽床发芽试验,研究不同NaCl浓度(0、50、100和150 mmol·L−1)下接种分离自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根际土壤的根际促生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Bacillus licheniformisEnterobacter sp. 对醉马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期明确根际促生菌对。结果表明:不同根际促生菌对醉马种子草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胚根长、胚芽长均具有显著(P < 0.05)的促进作用。随着盐浓度的升高,醉马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胚根长、胚芽长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盐浓度为100 mmol·L−1时醉马草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胚根长、胚芽长最高,150 mmol·L−1时最低。接种根际促生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Bacillus licheniformis显著(P < 0.05)提高醉马草种子在NaCl浓度100 mmol·L−1下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接种Enterobacter sp.显著(P < 0.05)提高了醉马草种子在所有盐处理下的发芽势率。
高寒/亚高寒草甸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许静, 甘崎旭, 李文龙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489
[摘要](216) [HTML全文](48) [PDF 1508KB](1)
摘要:
种子萌发是植物生活史中的关键阶段,强烈影响着物种建植、种间共存和群落结构。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东缘高寒/亚高寒草甸为研究区,选择104种常见植物开展萌发试验,探讨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亚高寒草甸植物种子的萌发行为受到系统发育的强烈控制,科分类单元分别能够解释50.74%、35.22%、19.68%、16.57%和37.92%的萌发率、萌发时间以及萌发不确定性、同步性和变异性。高寒/亚高寒草甸植物的萌发特性还受到生活史特征的影响:多年生植物的平均萌发时间比一年生植物长5.21 d,不确定性高0.73;种子大小每增加1 mg,平均萌发时间延长1.07 d,萌发不确定性升高0.14,同步性降低0.03;在小株、中株、大株3类株高中,大株植物的萌发率、萌发不确定性及变异性较高,同步性较低。此外,海拔梯度上的广布种的平均萌发率比狭布种高6.89%,平均萌发时间短1.20 d。在高寒/亚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系统发育是决定种子萌发特性的重要约束条件,物种通过采取快速同步萌发的机会主义对策、“两头下注”的异步萌发对策等不同的萌发策略应对不可预测环境。
藜麦副产物常规养分与抗营养因子的检测及饲用价值评价
江小帆, 杨发荣, 魏玉明, 吴涛, 蔡原, 焦婷, 黄杰, 赵生国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665
[摘要](590) [HTML全文](104) [PDF 1169KB](5)
摘要:
为评价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副产物秕谷、麸皮、糠和秸秆的饲用价值,测定其常规养分和抗营养因子及含量,并与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青贮玉米(Zea may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秕谷中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含量极显著高于糠、麸皮及秸秆(P < 0.01),且秕谷中CP含量高于苜蓿干草和青贮玉米,糠、麸皮中CP含量高于青贮玉米,藜麦各副产物中EE含量均高于苜蓿干草和青贮玉米;秸秆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极显著高于秕谷、糠和麸皮(P < 0.01),而在秕谷、糠、麸皮均低于苜蓿干草和玉米青贮;藜麦秕谷、糠和麸皮中总可消化养分(TDN)和相对饲用价值(RFV)均高于藜麦秸秆、苜蓿干草和青贮玉米。2)糠和秕谷中常春藤型和齐墩果酸型皂苷均极显著高于麸皮和秸秆(P < 0.01),且秸秆中两种皂苷含量最低;秸秆NSP中葡萄糖、半乳糖和木糖3种单糖的含量均极显著高于秕谷、麸皮和糠(P < 0.01)。3)糠、麸皮和秸秆中植酸含量极显著高于秕谷(P < 0.01),而糠中单宁含量极显著高于麸皮、秸秆和秕谷(P < 0.01)。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藜麦不同副产物的关联值排序为秕谷 > 麸皮 > 糠 > 秸秆。综上,藜麦副产物秕谷、麸皮、糠和秸秆饲用优势明显,且饲用价值表现为秕谷 > 麸皮 > 糠 > 秸秆。
不同温度盐爪爪种子发芽特性和幼苗期耐旱性
姜黎, 田长彦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17
[摘要](101) [HTML全文](35) [PDF 1137KB](3)
摘要:
当前干旱区荒漠植物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种群存在自我更新障碍,荒漠区很少见到幼苗,水分和温度可能是荒漠区造成自我更新障碍的两个主要的生态因素。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在不同温度下(20 ℃/5 ℃、25 ℃/10 ℃、30 ℃/15 ℃和35 ℃/20 ℃),研究干旱胁迫(0、5%、10%、15%、20%、30% PEG)对盐爪爪种子发芽特征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旨在探索盐爪爪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与其原生境温度和干旱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盐爪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P < 0.01),其中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在30 ℃/15 ℃条件下下达到最高,该温度可作为盐爪爪种子发芽特性和幼苗生长时期最适宜的温度;不同浓度的 PEG-6000溶液对其种子萌发产生显著影响(P < 0.05),在30 ℃/15 ℃下,高浓度( > 15% PEG-6000)溶液对盐爪爪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低浓度的PEG-6000溶液(5%) 对盐爪爪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略有促进作用,适当的干旱胁迫有利于盐爪爪幼苗的生长,使出苗整齐。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玉溪市东部生态质量评价
孙咏琦, 刘士鑫, 李约翰, 李建华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76
[摘要](92) [HTML全文](40) [PDF 3764KB](1)
摘要:
随着玉溪市东部城市化及旅游业不断发展,频繁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生态质量进行客观的监测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玉溪市东部为研究区域,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在遥感生态指数模型中加入水土保持因子构建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RSEI)模型,采用标准差椭圆、趋势分析、Hurst持续性分析等方法,探究研究区内2003-2019年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情况并提出相应建议。结果表明:1)在研究时段内研究区生态质量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整体生态水平处于良好偏下的水平,IRSEI均值处于0.5左右。2)生态质量在空间上呈“东北-西南”走向,持续性恶化的区域面积约102 665.07 hm2,主要分布在阳宗海南部的耕地区域。3)高程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生态质量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综上,本研究可对促进该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为后续空间规划等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紫花苜蓿根浸提液对3种牧草种子萌发过程的化感作用
朱亦朴, 李玉萌, 王占彬, 赵凌平, 赵芙蓉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04
[摘要](188) [HTML全文](54) [PDF 1006KB](3)
摘要: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供体植物,采用室内生物学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0、2.5、5.0、10.0和20.0 g·L−1)紫花苜蓿根浸提液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一年生黑麦草(L. multiflorum)和梯牧草(Phleum pratense) 3种禾本科牧草种子萌发过程的化感作用,为探索合理的牧草混播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的紫花苜蓿根浸提液对 3种禾本科牧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感效应指数(RI) < 0],对根长和苗高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3种禾本科牧草对紫花苜蓿化感作用的相应有一定差异,在根浸提液的作用下,多年生黑麦草和一年生黑麦草的化感综合效应指数均为负值,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化感综合效应指数(SE) < 0];而梯牧草种子萌发生长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多年生黑麦草和一年生黑麦草,梯牧草对紫花苜蓿化感抑制作用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更强,更适合与紫花苜蓿混播。
16种山蚂蝗属种质资源营养价值评价
杨孝奎, 黄冬芬, 胡安, 郇恒福, 郇树乾, 刘国道, 刘许霖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091
[摘要](408) [HTML全文](101) [PDF 959KB](4)
摘要:
山蚂蝗属(Desmodium)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豆科牧草,目前国内仅有一个国审品种,无法满足南方草牧业发展对种质资源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国外安全引种是增加我国南方牧草品种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国审品种‘热研16号’卵叶山蚂蝗(D. ovalifolium ‘Reyan No. 16’)为对照,从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等10个指标评价了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引进的16个山蚂蝗种质资源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光滑山蚂蝗变色山蚂蝗乳突叶山蚂蝗楔叶山蚂蝗威格斯山蚂蝗斜茎山蚂蝗粗毛山蚂蝗木豆叶山蚂蝗柳叶山蚂蝗9份山蚂蝗资源的综合评分高且单宁含量显著低于(P < 0.05)对照或者与对照无显著(P > 0.05),可作为优质的山蚂蝗牧草品种资源;其余7份单宁含量较高且资源综合评分不高,可作为绿肥或者覆盖作物品种资源。本研究为南方山蚂蝗属牧草资源培育提供了新的种质材料,有利于满足我国南方草牧业发展对优质牧草的多样化需求。
科尔沁沙地4种生境少花蒺藜草表型特征和生物量分配
淑琴, 孙忠林, 马崇勇, 姚靖波, 华明阳, 高凯, 周立业, 田迅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63
[摘要](160) [HTML全文](50) [PDF 1032KB](1)
摘要:
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入侵物种之一,内蒙古西辽河平原的科尔沁沙地是其入侵的重灾区,近年来呈逐步扩散趋势,对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沙丘、草地、林地和农田4种生境中的少花蒺藜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少花蒺藜草表型性状分析比较,探讨了其表型特征和生物量分配对生境的响应,有助于全面认识少花蒺藜草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对揭示科尔沁沙地少花蒺藜草的入侵机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亦能为其相关生态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生境对少花蒺藜草表型性状有显著影响,其表型可塑性较高,4种生境所有表型从大到小依次为农田 > 沙丘 > 林地 > 草地。2)同一表型的变异系数在不同生境中无显著差异(P > 0.05),但相同生境不同表型间差异显著(P < 0.05)。3)生境对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影响(P < 0.05),4种生境中,农田生境的茎叶比最高,而根冠比和刺苞比最低。4)生境对根冠比的变异系数没有影响(P > 0.05),但对茎叶比和刺苞比有显著影响(P < 0.05)。少花蒺藜草通过调整表型和生物量分配策略适应不同的生境条件,其营养性状、克隆性状、生殖性状和生物量分配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胁迫、干扰和繁殖体质量的差异很可能是不同生境少花蒺藜草表型差异和变异的重要因素。
切根与分株移栽对老芒麦植物-土壤系统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杨娟弟, 祁娟, 方强恩, 贾燕伟, 赛宁刚, 车美美, 王晓娟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064
[摘要](123) [HTML全文](62) [PDF 1439KB](4)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来源的5龄老芒麦[海拔分别为2223 m、1195 m的新疆野生老芒麦(S1和S3);西藏野生老芒麦(S2);栽培种‘川草2号’老芒麦(S4)]进行“一”字切根(RC1)和“十”字切根(RC2)及分株移栽(RT)的处理,以未处理母株为对照(CK),研究其对老芒麦植株及其土壤间主要营养元素碳(C)、氮(N)、磷(P)及其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期为延缓老芒麦衰老技术的选择奠定基础。结果表明,RC1处理基于大多材料来说,能很好地提高地上部植株的N、P含量以及地下土壤的N、P含量,降低植株的C ꞉ N;部分材料的RC2处理能提高地上部植株的C含量、C ꞉ P以及地下土壤的C和P含量;RT处理则对大多数材料的C含量有明显的提高。相关性和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植物与土壤均受N含量的限制。综合而言,“一字”切根对5龄老芒麦复壮具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基于CNN和SVM的地面高光谱遥感草地植物识别
马建, 刘文昊, 靳瑰丽, 宫珂, 刘智彪, 李莹, 李嘉欣, 王生菊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457
[摘要](62) [HTML全文](36) [PDF 2240KB](3)
摘要:
物候期和识别模型的选择直接影响植物识别的精度。本研究以蒿类荒漠草地主要植物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以及裸地为识别对象,选择4月、6月、9月3个时期,通过SOC 710 VP高光谱成像仪采集草地群落高光谱数据,在分析地物光谱反射率差异的基础上,利用最佳指数因子(OIF)筛选特征波段,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和支持向量机(SVM)建立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物候期的伊犁绢蒿与角果藜在可见光波段均表现为“低-高-低”的光谱反射率趋势,并随月份增加峰谷现象逐渐不明显;红边波段这两种植物表现出快速上升;在NIR平台区4月各识别对象间反射率大小差异最明显。2)利用OIF筛选的识别波段组合在月份间表现一致,为638.64、789.49和923.79 nm。3)在识别精度上,SVM > CNN;4月 > 9月 > 6月;裸地 > 伊犁绢蒿 > 角果藜。综合来看,采用SVM在4月对蒿类荒漠草地主要植物进行识别的精度最高,为92.12%。
游客对草原旅游产品支付水平的影响因素
王鑫, 陈媛, 王丽佳, 黄文广, 牟高峰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18
[摘要](104) [HTML全文](45) [PDF 1077KB](2)
摘要:
本研究基于草原旅游地意象评价,以宁夏银川市、中卫市两地349位游客的实地调查数据为分析样本,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了景区内部服务、市场配套服务、景区旅游资源、交通便利程度4个公共因子,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游客购买草原旅游产品支付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游客社会经济特征中,游客年龄(P < 0.01)、家庭年收入(P < 0.05)对游客是否去过草原旅游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教育程度(P < 0.1)对游客购买草原旅游产品的支付水平有显著促进作用,家庭总人数(P < 0.05)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草原旅游地意象评价中,景区内部服务(P < 0.05)对游客是否去过草原旅游显著负相关,而景区旅游资源(P < 0.01)对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市场配套服务(P < 0.05)对游客是否去过草原旅游存在显著正向影,而对游客支付水平则具有负向影响;交通便利程度(P < 0.1)与游客支付水平显著负相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不断更新旅游基础设施,建立系统的人员服务评价体系;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深度挖掘和演绎草原文化主题;促进市场服务多元化,打造特色化定制化服务;加快推进草原旅游景区外部专线建设,健全景区内部道路标识。
红蓝光光强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陈艳琦, 刘家源, 刘文科, 王奇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487
[摘要](158) [HTML全文](53) [PDF 1824KB](11)
摘要:
设施牧草生产是解决牧草产能不足的有效途径,为了探明人工光植物工厂中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生产的适宜光强,研究了LED红蓝光光强[150、250、350、450、550 μmol·(m2·s)−1]对多年生黑麦草产量及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强对黑麦草的产量影响较大,随着光强增大,产量提升。光强影响了叶绿素b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第2次刈割时光强与可溶性糖、氨基酸和半胱氨酸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 < 0.05)。两次刈割中450 μmol·(m2·s)−1光强下单株分蘖数为7.6和9.4,可溶性糖含量为13.29和8.85 mg·g−1,氨基酸含量为15.65和19.48 mg·g−1,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31.47%和24.37%。研究结果表明,LED红蓝光下高效栽培黑麦草是可行的,在红蓝比4 ꞉ 1条件下光强450 μmol·(m2·s)−1较为适宜,可获得较高产量和品质。
画眉草亚科和芦苇短鞍型植硅体形态对比
林映君, 左昕昕, 裴瑶瑶, 任琳, 谢辉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96
[摘要](184) [HTML全文](66) [PDF 7138KB](7)
摘要:
植硅体是一种新兴的植被、环境和气候代用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古生态学和考古学中,其作为古植被和古气候指标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植物植硅体形态研究。例如,画眉草亚科(Eragrostoideae)植物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均能发育成形态和大小相近的短鞍型植硅体,迄今为止有关其详尽的形态对比研究比较少。本研究描述了5种画眉草亚科植物和芦苇的茎叶和花穗产生的短鞍型植硅体的形态,并测量了植物不同部位产生的短鞍型植硅体的长度和宽度。结果表明:除小画眉草 (Eragrostis minor)花穗短鞍型植硅体无凹边外,大部分短鞍型植硅体形态相似;进一步引入形态参数区分,画眉草亚科植物茎叶短鞍型植硅体的底长平均为(11.9 ± 2.3) μm,两鞍宽平均为(8.1 ± 1.9) μm,宽度平均为(12.2 ± 2.7) μm,芦苇茎叶短鞍型植硅体底长平均为(11.9 ± 2.2) μm,两鞍宽平均为(7.9 ± 1.1) μm,宽度平均为(11.2 ± 1.6) μm,表明画眉草亚科植物和芦苇茎叶的短鞍型植硅体形态测量数据重合,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小画眉草花穗短鞍型植硅体底长平均为(8.3 ± 1.0) μm,两鞍宽平均为(5.3 ± 1.0) μm,宽度平均为(6.3 ± 1.0) μm,远小于芦苇,因此可以将具有这种形态特征和参数的短鞍型植硅体划分为画眉草亚科。本研究旨在探索两种亚科植物短鞍型植硅体的区别完善其在地层或沉积物中的鉴定,这对提高植硅体的古植被和古环境重建精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运动场地温调控对高温胁迫下草坪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张亚楠, 李富翠, 贾辰雁, 范志浩, 唐斌, 汪梦寒, 陈佳宝, 韩烈保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582
[摘要](154) [HTML全文](65) [PDF 1177KB](8)
摘要:
为研究地温调控对高温胁迫下草坪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以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为试验材料,以正常生长环境为对照,地下20 cm处控温27 ℃、24 ℃、21 ℃为处理,研究地温调控对草坪草养分吸收、草坪土壤养分动态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温促进了匍匐翦股颖生长,并增加了草坪草生物量,草坪草氮素和磷素吸收量显著增加,并且在21 ℃处理时效果最好,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4.3%和220.7%,地下部的氮素、磷素吸收量分别增加了147.9%和179.3%。土壤中矿质氮含量降低,在24 ℃处理下10-20 cm土层最高降低了48. 5%。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在21 ℃处理下0-10 cm土层最高,增加了82.5%。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随着降温幅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1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氮含量则呈现上升的趋势,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普遍受到降温处理影响。综上,夏季地温调控促进了匍匐翦股颖生长以及草坪草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影响了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改变相应养分的有效性。此外,建议夏季运动场降温后适量补充氮肥。
扁果枸杞转录因子基因LbWIN1的克隆及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分析
袁惠君, 苏照中, 王春梅, 张瑞艳, 关玉晨, 李学勇, 鲍婧婷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90
[摘要](86) [HTML全文](31) [PDF 2837KB](3)
摘要:
蜡质诱导因子1 (wax inducer 1/SHN1, WIN1/SHN1)与植物的抗逆性密切相关。为研究WIN1在耐旱经济灌木扁果枸杞(Lycium barbarum ssp. Bianguo)中的功能及其应用前景,本研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扁果枸杞中克隆了LbWIN1,构建了LbWIN1融合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载体并表达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原生质体中进行亚细胞定位,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分析 LbWIN1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LbWIN1基因长1 103 bp,含60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99个氨基酸,含有1个高度保守的 AP2 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LbWIN1蛋白与茄科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SlWIN1和辣椒(Capsicum chinense) CcWIN1的同源性高达99%。亚细胞定位分析证明LbWIN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LbWIN1基因在叶、茎、根中均表达,其表达量受NaCl、渗透胁迫和外源脱落酸(ABA) 诱导,表明LbWIN1参与旱生植物响应盐和干旱等非生物胁迫。
草地白刺粗角叶甲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形态学
席驳鑫, 尚素琴, 胡桂馨, 陈建纲, 刘艳君, 王彦, 崔晓宁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05
[摘要](263) [HTML全文](128) [PDF 2711KB](14)
摘要:
白刺粗角叶甲(Diorhabda rybakowi)是严重危害我国西北荒漠草地防风固沙先锋植物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泡泡刺(N. sphaerocarpa)的主要害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该虫的触角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并比较雌雄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白刺粗角叶甲雌、雄成虫触角均为丝状,鞭节分为9个亚节,且雄虫触角(4 174.5 µm)显著长于雌虫(3 780.5 µm) (P = 0.006)。雌、雄虫触角表面均分布有大量表皮孔和鱼鳞状感觉附肢。雌、雄虫共鉴定到6种感器,分为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Böhm氏鬃毛;其中,腔锥形感器仅在雄虫触角梗节少量分布。这为研究白刺粗角叶甲感知寄主挥发物或性信息素的嗅觉分子机制进而为其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2000-2020年赛里木湖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
李旭冰, 刘爱利, 李诺, 侯映旭, 胡翠琴, 黄晓东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092
[摘要](446) [HTML全文](106) [PDF 2615KB](1)
摘要:
湖泊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2000-2020年的多时相Landsat资料,以及星载激光测高卫星——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ice, cloud, 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 ICEsat/ICESat2),分析了新疆北疆地区赛里木湖面积、水位及体积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年间赛里木湖的面积、水位及体积均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湖泊面积增加约3.43 km2,水位累积上升1.28 m,湖泊在空间上主要朝地势平坦的西部扩张。赛里木湖流域气候向暖湿化转变,气温升高,降水增加且达到显著水平。在暖湿化背景下,赛里木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促进了湖泊周边植被水源涵养能力的提高。分析结果表明气候暖湿化以及湖泊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导致湖泊扩张的重要因素,其中降水增加是主要因素。
ZxNHX1-VP1-1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在田间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及饲用品质
林杉, 刘林波, 高鲤, 邓育轩, 赵一颖, 马春莲, 包爱科, 王锁民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097
[摘要](2045) [HTML全文](780) [PDF 1390KB](76)
摘要:
为探究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液泡膜Na+区域化功能基因ZxNHX1和H+-焦磷酸酶(H+-pyrophosphatase, H+-PPase)编码基因ZxVP1-1及角质层蜡质转运基因ZxABCG11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新疆大叶”生长发育及饲用品质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野生型及ZxNHX1-VP1-1ZxABCG11转基因紫花苜蓿在田间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和饲用品质相关指标。结果显示:1) ZxNHX1-VP1-1转基因苜蓿的叶面积和干草产量分别比野生型高56.4%和74.5%,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野生型(P < 0.05),花期比野生型延长19 d。2) ZxABCG11转基因苜蓿的叶面积和茎粗均显著大于野生型(P < 0.05),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分别比野生型高81.7%和80.5%,花期比野生型延长38 d。3) ZxNHX1-VP1-1转基因苜蓿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cid detergent lignin, ADL)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P < 0.05),相对饲用价值比野生型提高了35.4%。本研究表明,霸王ZxNHX1ZxVP1-1的超表达提高了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和饲用品质,并延长了开花时间;ZxABCG11的超表达对紫花苜蓿叶面积、茎粗和光合能力产生了影响,花期相比野生型有所延长。
科尔沁沙质草地不同水热梯度土壤胞外酶活性
王怀海, 黄文达, 何远政, 朱远忠
,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00
[摘要](72) [HTML全文](71) [PDF 2981KB](18)
摘要:
土壤胞外酶被认为是有机质分解的直接因素,而草地生态系统脆弱且对气候变化敏感。全球变化背景下胞外酶活性在沙质草地土壤碳和养分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以水热梯度明显的科尔沁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探究区域水热梯度变化对沙质草地土壤胞外酶活性(EEA)的影响规律及环境因子与EEA的相关关系。酶活性测定包括参与土壤碳循环的纤维素酶及参与氮循环的脲酶与碱性蛋白酶。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升高(2.1~6.4 ℃),土壤脲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但随着降水减少(451.1~370.0 mm),脲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温度升高显著增加了土壤碱性蛋白酶活性(P < 0.05),降水减少显著降低了碱性蛋白酶活性(P < 0.05)。此外温度和降水条件变化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 > 0.05);2)土壤脲酶活性与电导率、含水率、极细砂及黏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与土壤温度、中粗砂、细砂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碱性蛋白酶活性与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关系;3)土壤含水率、温度、黏粉粒含量是沙质草地土壤EEA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土壤含水率是EEA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本研究结果为水热条件变化对沙质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提供了土壤生态酶学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