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0卷3期
2023,
40(3):
589-602.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00
摘要:
土壤胞外酶被认为是有机质分解的直接因素,而草地生态系统脆弱且对气候变化敏感。全球变化背景下胞外酶活性在沙质草地土壤碳和养分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以水热梯度明显的科尔沁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探究区域水热梯度变化对沙质草地土壤胞外酶活性(EEA)的影响规律及环境因子与EEA的相关关系。酶活性测定包括参与土壤碳循环的纤维素酶及参与氮循环的脲酶与碱性蛋白酶。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升高(2.1~6.4 ℃),土壤脲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但随着降水减少(451.1~370.0 mm),脲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温度升高显著增加了土壤碱性蛋白酶活性(P < 0.05),降水减少显著降低了碱性蛋白酶活性(P < 0.05)。此外温度和降水条件变化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 > 0.05)。2)土壤脲酶活性与电导率、含水率、极细砂及黏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与土壤温度、中粗砂、细砂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碱性蛋白酶活性与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关系。3)土壤含水率、温度、黏粉粒含量是沙质草地土壤EEA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土壤含水率是EEA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本研究结果为水热条件变化对沙质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提供了土壤生态酶学理论依据。
土壤胞外酶被认为是有机质分解的直接因素,而草地生态系统脆弱且对气候变化敏感。全球变化背景下胞外酶活性在沙质草地土壤碳和养分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以水热梯度明显的科尔沁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探究区域水热梯度变化对沙质草地土壤胞外酶活性(EEA)的影响规律及环境因子与EEA的相关关系。酶活性测定包括参与土壤碳循环的纤维素酶及参与氮循环的脲酶与碱性蛋白酶。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升高(2.1~6.4 ℃),土壤脲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但随着降水减少(451.1~370.0 mm),脲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温度升高显著增加了土壤碱性蛋白酶活性(P < 0.05),降水减少显著降低了碱性蛋白酶活性(P < 0.05)。此外温度和降水条件变化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 > 0.05)。2)土壤脲酶活性与电导率、含水率、极细砂及黏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与土壤温度、中粗砂、细砂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碱性蛋白酶活性与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关系。3)土壤含水率、温度、黏粉粒含量是沙质草地土壤EEA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土壤含水率是EEA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本研究结果为水热条件变化对沙质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提供了土壤生态酶学理论依据。
2023,
40(3):
603-615.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769
摘要:
土壤无机磷是高寒生态系统有效磷的重要来源,研究亚高山森林-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界面的土壤无机磷组分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刻理解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本研究采用Tiessen修订的Hedley磷素分级法,分析了岷江源区卡卡山和斗鸡台亚高山森林-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界面不同深度土壤(0-15和15-30 cm)无机磷组分的季节动态(生长初期、生长盛期、生长末期)和空间赋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形态土壤无机磷的含量受到生长期、植被类型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 < 0.05);斗鸡台土壤活性无机磷(NaHCO3-Pi)含量在生长季初期最低;卡卡山草甸(56.0 mg·kg−1)、树种线(68.4 mg·kg−1)和密闭森林(65.7 mg·kg−1)土壤活性无机磷含量在生长季末期最高(P < 0.05);两处生态系统界面的土壤中等活性无机磷(NaOH-Pi)含量在生长季末期均达到最高值(P < 0.05)。2)密闭森林样带的土壤无机磷主要形态是活性无机磷,HCl-Pi是树种线样带土壤无机磷的主要形态,中等活性无机磷和残留无机磷(Residual-P)是草甸区土壤无机磷的主要形态。3)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水量、酸碱度以及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与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显著相关(P < 0.05)。研究结果表明,生长期、植被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与无机磷组分的变化显著相关。
土壤无机磷是高寒生态系统有效磷的重要来源,研究亚高山森林-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界面的土壤无机磷组分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刻理解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本研究采用Tiessen修订的Hedley磷素分级法,分析了岷江源区卡卡山和斗鸡台亚高山森林-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界面不同深度土壤(0-15和15-30 cm)无机磷组分的季节动态(生长初期、生长盛期、生长末期)和空间赋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形态土壤无机磷的含量受到生长期、植被类型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 < 0.05);斗鸡台土壤活性无机磷(NaHCO3-Pi)含量在生长季初期最低;卡卡山草甸(56.0 mg·kg−1)、树种线(68.4 mg·kg−1)和密闭森林(65.7 mg·kg−1)土壤活性无机磷含量在生长季末期最高(P < 0.05);两处生态系统界面的土壤中等活性无机磷(NaOH-Pi)含量在生长季末期均达到最高值(P < 0.05)。2)密闭森林样带的土壤无机磷主要形态是活性无机磷,HCl-Pi是树种线样带土壤无机磷的主要形态,中等活性无机磷和残留无机磷(Residual-P)是草甸区土壤无机磷的主要形态。3)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水量、酸碱度以及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与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显著相关(P < 0.05)。研究结果表明,生长期、植被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与无机磷组分的变化显著相关。
2023,
40(3):
616-626.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26
摘要: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实测的115个样点调查数据,包括群落结构、土壤因素以及气候指标,利用单因素方差和线性回归分析,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不同类型高寒草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及其关系,并试图厘清不同草地类型生物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主要驱动要素。结果表明:1)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在高寒草甸与高寒草原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且二者关系在两种草地类型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2)驱动因子分析表明,年均降水量(AMP)与地上生物量(AGB)和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高寒草甸中土壤有机碳(SOC)、土壤速效氮(SAN)和土壤速效磷(SAP)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而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仅与土壤含水量(SW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高寒草原的SOC、SAN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且SWC、SAP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均不显著(P > 0.05)。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指示年均降水量分别解释了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55.8%和60.3%的物种多样性变异,且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关系密切,对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影响分别为51.3%和30.2%,同时土壤养分也进一步制约着高寒草地的生物量。综上可知,水分主导了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和关键生态过程,该研究结果可为未来高寒草地应对青藏高原暖湿化气候趋势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实测的115个样点调查数据,包括群落结构、土壤因素以及气候指标,利用单因素方差和线性回归分析,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不同类型高寒草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及其关系,并试图厘清不同草地类型生物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主要驱动要素。结果表明:1)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在高寒草甸与高寒草原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且二者关系在两种草地类型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2)驱动因子分析表明,年均降水量(AMP)与地上生物量(AGB)和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高寒草甸中土壤有机碳(SOC)、土壤速效氮(SAN)和土壤速效磷(SAP)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而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仅与土壤含水量(SW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高寒草原的SOC、SAN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且SWC、SAP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均不显著(P > 0.05)。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指示年均降水量分别解释了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55.8%和60.3%的物种多样性变异,且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关系密切,对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影响分别为51.3%和30.2%,同时土壤养分也进一步制约着高寒草地的生物量。综上可知,水分主导了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和关键生态过程,该研究结果可为未来高寒草地应对青藏高原暖湿化气候趋势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2023,
40(3):
627-637.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254
摘要:
阿尔泰山草地是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同草地类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关系及沿海拔梯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气候变化及人为干扰的双重影响下已发生重大变化,为明晰海拔对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布尔津林区5种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调查137个样地的物种名录,分析不同草地植物科属种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草地类型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荒漠草原以禾本科、菊科、豆科为主要优势科;山地草原与山地草甸以伞形科、禾本科、百合科为主要优势科;山地草甸草原与高寒草甸均以禾本科、毛茛科、百合科为主要优势科,但所占比例不同。2)植物在科属种水平上数量的变化特征均为山地草原 > 高寒草甸 > 山地草甸草原 > 荒漠草原 > 山地草甸。3)地上生物量与Alatalo均匀度指数仅在荒漠草原中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除山地草甸草原外,地上生物量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荒漠草原与山地草甸中的地上生物量与Margarlef丰富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只在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中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4)在海拔1100~2400 m,随着海拔上升,各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地上生物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格局。研究结果为布尔津林区草地管理、维护以及为我国西北干旱区草地生态安全提供数据支撑。
阿尔泰山草地是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同草地类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关系及沿海拔梯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气候变化及人为干扰的双重影响下已发生重大变化,为明晰海拔对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布尔津林区5种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调查137个样地的物种名录,分析不同草地植物科属种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草地类型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荒漠草原以禾本科、菊科、豆科为主要优势科;山地草原与山地草甸以伞形科、禾本科、百合科为主要优势科;山地草甸草原与高寒草甸均以禾本科、毛茛科、百合科为主要优势科,但所占比例不同。2)植物在科属种水平上数量的变化特征均为山地草原 > 高寒草甸 > 山地草甸草原 > 荒漠草原 > 山地草甸。3)地上生物量与Alatalo均匀度指数仅在荒漠草原中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除山地草甸草原外,地上生物量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荒漠草原与山地草甸中的地上生物量与Margarlef丰富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只在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中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4)在海拔1100~2400 m,随着海拔上升,各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地上生物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格局。研究结果为布尔津林区草地管理、维护以及为我国西北干旱区草地生态安全提供数据支撑。
2023,
40(3):
638-653.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51
摘要:
为了给宁夏进一步制定草地生态恢复的综合决策提供参考,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气象、遥感等数据,利用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对宁夏禁牧前后31年草地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及趋势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禁牧前(1988-2003年)土壤风蚀模数平均值为5.59 kg·m−2;禁牧后(2003-2018年)平均值为1.45 kg·m−2。土壤风蚀强度(共6级)为轻度侵蚀和微度侵蚀的区域面积在禁牧后增加了14 281 km2,比例增至 73.52%,土壤风蚀强度降低。2)禁牧前防风固沙量平均值为25.49 kg·m−2;禁牧后平均值为14.3 kg·m−2。禁牧后草地防风固沙量级别以“中”为主,面积增大了7 382 km2,比例增至23.65%。3) 1998-2018年宁夏草地防风固沙保有率呈增加态势,在73.2%~96.7%变化。禁牧前防风固沙功能保有率平均值为81.24%;禁牧后平均值为91.9%。禁牧后宁夏草地防风固沙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建设工程成效显著。因此,未来应加强分区治理,实施差异化方案。
为了给宁夏进一步制定草地生态恢复的综合决策提供参考,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气象、遥感等数据,利用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对宁夏禁牧前后31年草地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及趋势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禁牧前(1988-2003年)土壤风蚀模数平均值为5.59 kg·m−2;禁牧后(2003-2018年)平均值为1.45 kg·m−2。土壤风蚀强度(共6级)为轻度侵蚀和微度侵蚀的区域面积在禁牧后增加了14 281 km2,比例增至 73.52%,土壤风蚀强度降低。2)禁牧前防风固沙量平均值为25.49 kg·m−2;禁牧后平均值为14.3 kg·m−2。禁牧后草地防风固沙量级别以“中”为主,面积增大了7 382 km2,比例增至23.65%。3) 1998-2018年宁夏草地防风固沙保有率呈增加态势,在73.2%~96.7%变化。禁牧前防风固沙功能保有率平均值为81.24%;禁牧后平均值为91.9%。禁牧后宁夏草地防风固沙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建设工程成效显著。因此,未来应加强分区治理,实施差异化方案。
2023,
40(3):
654-664.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484
摘要:
禾豆混播具有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是栽培草地建植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不同播种方式(混播、间作和单播)和播种行距(30、25、20和15 cm)下,燕麦(Avena sativa)/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混播草地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探究研究区较适宜的燕麦和饲用豌豆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燕麦和饲用豌豆间、混作草地较单播草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加。与燕麦单播比较,间、混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4.60%和16.27%,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0.13%和11.39%;与饲用豌豆单播比较,间、混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0.42%和12.02%,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3.73%和15.03%。燕麦和饲用豌豆混播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间作草地,且混播与间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随播种行距增大而增大。DTOPSIS模型综合评价表明,燕麦和饲用豌豆混播且行距30 cm处理可显著提高草地土壤肥力,是研究区燕麦和饲用豌豆适宜的种植模式。
禾豆混播具有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是栽培草地建植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不同播种方式(混播、间作和单播)和播种行距(30、25、20和15 cm)下,燕麦(Avena sativa)/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混播草地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探究研究区较适宜的燕麦和饲用豌豆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燕麦和饲用豌豆间、混作草地较单播草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加。与燕麦单播比较,间、混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4.60%和16.27%,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0.13%和11.39%;与饲用豌豆单播比较,间、混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0.42%和12.02%,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3.73%和15.03%。燕麦和饲用豌豆混播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间作草地,且混播与间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随播种行距增大而增大。DTOPSIS模型综合评价表明,燕麦和饲用豌豆混播且行距30 cm处理可显著提高草地土壤肥力,是研究区燕麦和饲用豌豆适宜的种植模式。
2023,
40(3):
665-673.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745
摘要:
为探讨盐胁迫对从甘肃不同地区植物根际分离出的木霉菌生长的影响,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木霉菌,利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胁迫下,基于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筛选和测定耐盐性较强的木霉菌。结果表明,从采自张掖和武威等地6份植物根际土样中分离得到的8株木霉菌中,木霉CT-3和木霉YT-3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性,在浓度为60 mg·mL−1 NaCl溶液胁迫下培养6 d后,木霉CT-3和木霉YT-3分离株的生长速率与无盐胁迫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 > 0.05)。相同条件下2株木霉分离株产孢量均高于其他木霉分离株,分别为1.95 × 107和2.31 × 107 cfu·mL−1,但低于无盐胁迫对照。因此,盐浓度≤ 60 mg·mL−1时,木霉CT-3和木霉YT-3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对于发展微生物肥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探讨盐胁迫对从甘肃不同地区植物根际分离出的木霉菌生长的影响,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木霉菌,利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胁迫下,基于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筛选和测定耐盐性较强的木霉菌。结果表明,从采自张掖和武威等地6份植物根际土样中分离得到的8株木霉菌中,木霉CT-3和木霉YT-3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性,在浓度为60 mg·mL−1 NaCl溶液胁迫下培养6 d后,木霉CT-3和木霉YT-3分离株的生长速率与无盐胁迫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 > 0.05)。相同条件下2株木霉分离株产孢量均高于其他木霉分离株,分别为1.95 × 107和2.31 × 107 cfu·mL−1,但低于无盐胁迫对照。因此,盐浓度≤ 60 mg·mL−1时,木霉CT-3和木霉YT-3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对于发展微生物肥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3,
40(3):
674-679.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17
摘要:
当前干旱区荒漠植物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种群存在自我更新障碍,荒漠区很少见到幼苗,水分和温度可能是荒漠区造成自我更新障碍的两个主要的生态因素。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在不同温度下(20 ℃/5 ℃、25 ℃/10 ℃、30 ℃/15 ℃和35 ℃/20 ℃),研究干旱胁迫(0、5%、10%、15%、20%、30% PEG)对盐爪爪种子发芽特征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旨在探索盐爪爪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与其原生境温度和干旱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盐爪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P < 0.01),其中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在30 ℃/15 ℃条件下达到最高,该温度可作为盐爪爪种子发芽特性和幼苗生长时期最适宜的温度;不同浓度的 PEG-6000溶液对其种子萌发产生显著影响(P < 0.05),在30 ℃/15 ℃下,高浓度( > 15% PEG-6000)溶液对盐爪爪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低浓度的PEG-6000溶液(5%) 对盐爪爪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略有促进作用,适当的干旱胁迫有利于盐爪爪幼苗的生长,使出苗整齐。
当前干旱区荒漠植物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种群存在自我更新障碍,荒漠区很少见到幼苗,水分和温度可能是荒漠区造成自我更新障碍的两个主要的生态因素。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在不同温度下(20 ℃/5 ℃、25 ℃/10 ℃、30 ℃/15 ℃和35 ℃/20 ℃),研究干旱胁迫(0、5%、10%、15%、20%、30% PEG)对盐爪爪种子发芽特征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旨在探索盐爪爪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与其原生境温度和干旱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盐爪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P < 0.01),其中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在30 ℃/15 ℃条件下达到最高,该温度可作为盐爪爪种子发芽特性和幼苗生长时期最适宜的温度;不同浓度的 PEG-6000溶液对其种子萌发产生显著影响(P < 0.05),在30 ℃/15 ℃下,高浓度( > 15% PEG-6000)溶液对盐爪爪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低浓度的PEG-6000溶液(5%) 对盐爪爪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略有促进作用,适当的干旱胁迫有利于盐爪爪幼苗的生长,使出苗整齐。
2023,
40(3):
680-691.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260
摘要:
为揭示不同土壤重构模式对土壤性质及植物生长状况影响的差异,寻找适合藏东南铁路弃渣场生态修复需求的土壤重构模式,本研究在色季拉山隧道口弃渣场设置不同材料及覆土厚度的土壤重构模式,并选取当地优势草本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进行种植试验。通过研究高羊茅的生物学性状及重构土体的理化性质,分析不同土壤重构模式下弃渣场的生态恢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重构材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高羊茅生长状况均产生显著影响(P < 0.05),覆土厚度与高羊茅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添加30%生物堆肥的基质,根际土容重较剥离表土基质降低了21.4%,全氮含量提高了113%,全磷含量增加了90%,有机质含量提高了约3.5倍,高羊茅株高、地上生物量明显提高。添加30%弃渣石的基质,较剥离表土基质碳、磷含量提升,未明显促进高羊茅生长。研究表明,弃渣石和生物堆肥均可作为表土替代材料,覆土厚度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生物堆肥 + 表土60 cm处理的重构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藏东南铁路弃渣场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揭示不同土壤重构模式对土壤性质及植物生长状况影响的差异,寻找适合藏东南铁路弃渣场生态修复需求的土壤重构模式,本研究在色季拉山隧道口弃渣场设置不同材料及覆土厚度的土壤重构模式,并选取当地优势草本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进行种植试验。通过研究高羊茅的生物学性状及重构土体的理化性质,分析不同土壤重构模式下弃渣场的生态恢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重构材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高羊茅生长状况均产生显著影响(P < 0.05),覆土厚度与高羊茅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添加30%生物堆肥的基质,根际土容重较剥离表土基质降低了21.4%,全氮含量提高了113%,全磷含量增加了90%,有机质含量提高了约3.5倍,高羊茅株高、地上生物量明显提高。添加30%弃渣石的基质,较剥离表土基质碳、磷含量提升,未明显促进高羊茅生长。研究表明,弃渣石和生物堆肥均可作为表土替代材料,覆土厚度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生物堆肥 + 表土60 cm处理的重构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藏东南铁路弃渣场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3,
40(3):
692-701.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419
摘要:
以糯扎渡自然保护区27种路边植物种子为研究对象,在光/暗12 h/12 h、24 h黑暗2个光照条件下进行萌发试验,研究分析27种植物种子在两种光照条件下的萌发差异以及相对光萌发率、相对光萌发开始时间与种子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萌发率来看,有12个物种种子萌发对光依赖性较强,15个物种种子萌发对光不敏感;光有利于种子萌发开始时间显著提前的物种有2种,光显著推迟种子萌发开始时间的物种有9种(P < 0.05),光照条件对萌发开始时间无影响的物种有16种。2)相关性分析显示,整体上小种子的萌发率对光的依赖性更强,光能促进小种子提前开始萌发;生活型为灌木、果实类型为蒴果的植物随着种子大小增加萌发率对光的依赖性均显著降低,而生活型为草本、果实类型为瘦果、荚果、浆果的植物种子萌发率对光的需求与种子大小无关;光能促进草本植物、果实类型为瘦果植物小种子提前开始萌发,对生活型为灌木、果实类型为蒴果、浆果和荚果植物种子的萌发开始时间没有影响。3)光照条件对生活型为草本,果实类型为瘦果、蒴果和坚果的植物种子平均萌发率均有显著影响,需光性更强。综上表明,种子大小、生活型、果实类型均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响应。
以糯扎渡自然保护区27种路边植物种子为研究对象,在光/暗12 h/12 h、24 h黑暗2个光照条件下进行萌发试验,研究分析27种植物种子在两种光照条件下的萌发差异以及相对光萌发率、相对光萌发开始时间与种子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萌发率来看,有12个物种种子萌发对光依赖性较强,15个物种种子萌发对光不敏感;光有利于种子萌发开始时间显著提前的物种有2种,光显著推迟种子萌发开始时间的物种有9种(P < 0.05),光照条件对萌发开始时间无影响的物种有16种。2)相关性分析显示,整体上小种子的萌发率对光的依赖性更强,光能促进小种子提前开始萌发;生活型为灌木、果实类型为蒴果的植物随着种子大小增加萌发率对光的依赖性均显著降低,而生活型为草本、果实类型为瘦果、荚果、浆果的植物种子萌发率对光的需求与种子大小无关;光能促进草本植物、果实类型为瘦果植物小种子提前开始萌发,对生活型为灌木、果实类型为蒴果、浆果和荚果植物种子的萌发开始时间没有影响。3)光照条件对生活型为草本,果实类型为瘦果、蒴果和坚果的植物种子平均萌发率均有显著影响,需光性更强。综上表明,种子大小、生活型、果实类型均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响应。
2023,
40(3):
702-715.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741
摘要:
为筛选出适宜在河北沧州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抗病品种,分别于2018、2019和2020年9月调查32个品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病害发病率,并测定草产量,评价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分析苜蓿产量和病害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沧州地区主要发生5种苜蓿病害,分别是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Phoma medicaginis)、苜蓿炭疽病(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苜蓿尾孢叶斑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和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前3种病害的发病率较高,最高可达73.22%、86.67%和91.67%;所有品种对田间调查到的病害均具有一定的抗性,其中,‘敖汉苜蓿’、‘中苜3号’和‘陇东苜蓿’对上述5种病害均表现为高抗。32个苜蓿品种草产量为1.28~4.53 t·hm−2,‘新牧4号’最高,‘陇东苜蓿’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的发病率与‘皇冠’和‘骑士T’的草产量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显著负相关(P < 0.05);苜蓿褐斑病的发病率与‘甘农4号’和‘新牧4号’的草产量在2018年和2019年显著负相关;苜蓿炭疽病的发病率与‘冲击波’的草产量在2018年和2019年显著负相关,在2020年极显著负相关;苜蓿尾孢叶斑病的发病率与‘中苜1号’和‘甘农4号’的草产量在2020年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表明,‘敖汉苜蓿’、‘中苜3号’、‘皇冠’、‘新牧4号’和‘甘农4号’较好,推荐在当地种植。
为筛选出适宜在河北沧州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抗病品种,分别于2018、2019和2020年9月调查32个品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病害发病率,并测定草产量,评价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分析苜蓿产量和病害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沧州地区主要发生5种苜蓿病害,分别是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Phoma medicaginis)、苜蓿炭疽病(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苜蓿尾孢叶斑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和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前3种病害的发病率较高,最高可达73.22%、86.67%和91.67%;所有品种对田间调查到的病害均具有一定的抗性,其中,‘敖汉苜蓿’、‘中苜3号’和‘陇东苜蓿’对上述5种病害均表现为高抗。32个苜蓿品种草产量为1.28~4.53 t·hm−2,‘新牧4号’最高,‘陇东苜蓿’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的发病率与‘皇冠’和‘骑士T’的草产量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显著负相关(P < 0.05);苜蓿褐斑病的发病率与‘甘农4号’和‘新牧4号’的草产量在2018年和2019年显著负相关;苜蓿炭疽病的发病率与‘冲击波’的草产量在2018年和2019年显著负相关,在2020年极显著负相关;苜蓿尾孢叶斑病的发病率与‘中苜1号’和‘甘农4号’的草产量在2020年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表明,‘敖汉苜蓿’、‘中苜3号’、‘皇冠’、‘新牧4号’和‘甘农4号’较好,推荐在当地种植。
2023,
40(3):
716-723.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091
摘要:
山蚂蝗属(Desmodium)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豆科牧草,目前国内仅有一个国审品种,无法满足南方草牧业发展对种质资源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国外安全引种是增加我国南方牧草品种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国审品种‘热研16号’卵叶山蚂蝗(D. ovalifolium ‘Reyan No. 16’)为对照,从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等10个指标评价了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引进的16个山蚂蝗种质资源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光滑山蚂蝗、变色山蚂蝗、乳突叶山蚂蝗、楔叶山蚂蝗、威格斯山蚂蝗、斜茎山蚂蝗、粗毛山蚂蝗、木豆叶山蚂蝗、柳叶山蚂蝗9份山蚂蝗资源的综合评分高且单宁含量显著低于(P < 0.05)对照或者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 > 0.05),可作为优质的山蚂蝗牧草品种资源;其余7份单宁含量较高且资源综合评分不高,可作为绿肥或者覆盖作物品种资源。本研究为南方山蚂蝗属牧草资源培育提供了新的种质材料,有利于满足我国南方草牧业发展对优质牧草的多样化需求。
山蚂蝗属(Desmodium)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豆科牧草,目前国内仅有一个国审品种,无法满足南方草牧业发展对种质资源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国外安全引种是增加我国南方牧草品种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国审品种‘热研16号’卵叶山蚂蝗(D. ovalifolium ‘Reyan No. 16’)为对照,从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等10个指标评价了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引进的16个山蚂蝗种质资源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光滑山蚂蝗、变色山蚂蝗、乳突叶山蚂蝗、楔叶山蚂蝗、威格斯山蚂蝗、斜茎山蚂蝗、粗毛山蚂蝗、木豆叶山蚂蝗、柳叶山蚂蝗9份山蚂蝗资源的综合评分高且单宁含量显著低于(P < 0.05)对照或者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 > 0.05),可作为优质的山蚂蝗牧草品种资源;其余7份单宁含量较高且资源综合评分不高,可作为绿肥或者覆盖作物品种资源。本研究为南方山蚂蝗属牧草资源培育提供了新的种质材料,有利于满足我国南方草牧业发展对优质牧草的多样化需求。
2023,
40(3):
724-731.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53
摘要:
土壤碱化对植物幼苗的成功定植有明显抑制效应,探究碱性环境中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碱性盐碳酸钠(Na2CO3)模拟碱性环境,研究不同强度碱胁迫[0 (CK, 对照)、−0.1、−0.2、−0.3、−0.4和−0.6 MPa]对两种种皮颜色(黄色和黑褐色)紫花苜蓿种子(Medicago sativa)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条件下的黄色种子,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系和种子活力指数分别比黑褐色种子高143.43%、151.33%、137.35%、38.69%和103.39%;在轻度碱胁迫(−0.2~−0.1 MPa)下黄色种子萌发能力增强,且对中度以上碱胁迫( < −0.3 MPa)的耐受力优于黑褐色种子;而轻度碱胁迫下,黑褐色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已受到明显抑制,且在重度碱胁迫 (−0.6~−0.4 MPa)下无法存活。因此,实际生产中,挑选黄色种子比例更高的种子,更有利于土壤盐碱化区域紫花苜蓿草地的建植。
土壤碱化对植物幼苗的成功定植有明显抑制效应,探究碱性环境中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碱性盐碳酸钠(Na2CO3)模拟碱性环境,研究不同强度碱胁迫[0 (CK, 对照)、−0.1、−0.2、−0.3、−0.4和−0.6 MPa]对两种种皮颜色(黄色和黑褐色)紫花苜蓿种子(Medicago sativa)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条件下的黄色种子,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系和种子活力指数分别比黑褐色种子高143.43%、151.33%、137.35%、38.69%和103.39%;在轻度碱胁迫(−0.2~−0.1 MPa)下黄色种子萌发能力增强,且对中度以上碱胁迫( < −0.3 MPa)的耐受力优于黑褐色种子;而轻度碱胁迫下,黑褐色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已受到明显抑制,且在重度碱胁迫 (−0.6~−0.4 MPa)下无法存活。因此,实际生产中,挑选黄色种子比例更高的种子,更有利于土壤盐碱化区域紫花苜蓿草地的建植。
2023,
40(3):
732-739.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525
摘要: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中苜1号’为受体材料,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抗旱基因PeDREB2a、KcERF转入‘中苜1号’,获得转基因抗性苗66株,基因组PCR检测阳性率为93.94%,RT-PCR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能够稳定表达;利用Taqman 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拷贝数,结果表明PeDREB2a、KcERF基因在转基因株系Z6、Z7、Z9中均为单拷贝。在正常生长条件下,转基因株系Z6和Z7株高、分枝数、叶片吲哚乙酸含量、纤维素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而叶片乙烯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P < 0.05)。用20% PEG-3350和250 mmol·L−1 NaCl胁迫处理进行表型观测和抗逆生理指标检测,表明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相比抗旱、耐盐能力明显增强。本研究为进一步培育抗逆优质高产苜蓿新品种提供了新种质。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中苜1号’为受体材料,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抗旱基因PeDREB2a、KcERF转入‘中苜1号’,获得转基因抗性苗66株,基因组PCR检测阳性率为93.94%,RT-PCR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能够稳定表达;利用Taqman 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拷贝数,结果表明PeDREB2a、KcERF基因在转基因株系Z6、Z7、Z9中均为单拷贝。在正常生长条件下,转基因株系Z6和Z7株高、分枝数、叶片吲哚乙酸含量、纤维素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而叶片乙烯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P < 0.05)。用20% PEG-3350和250 mmol·L−1 NaCl胁迫处理进行表型观测和抗逆生理指标检测,表明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相比抗旱、耐盐能力明显增强。本研究为进一步培育抗逆优质高产苜蓿新品种提供了新种质。
2023,
40(3):
740-751.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256
摘要:
采用盆栽控制试验,测定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单播和混播)和播种密度(正常密度和高密度)处理下,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生长特性、生产力及竞争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1)时间对两种牧草的株高和株高生长速率有极显著影响(P < 0.001),种植方式对羊草的株高生长速率和干鲜比有显著影响(P < 0.05),播种密度对羊草株高有显著影响(P < 0.05),时间与种植方式对两种牧草的株高有显著交互作用(P < 0.05),种植方式与播种密度对紫花苜蓿的株高、株高生长速率及干鲜比有显著交互作用(P < 0.05),时间、播种方式、播种密度三因素对紫花苜蓿的株高、株高生长速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 < 0.05)。2)羊草和紫花苜蓿分别在高密度单播种植和高密度混播种植下具有更高的株高,羊草在返青期和收获期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紫花苜蓿在分蘖期和收获期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羊草的干鲜比在单播种植下高于混播种植,紫花苜蓿仅在正常密度单播种植下显著高于混播种植。正常密度混播和高密度混播种植比正常密度单播种植和高密度单播种植分别降低了5.02%和8.79%的地上生物量。3)不同密度混播处理下两种牧草地上部分种间相容性较好,地下竞争激烈,且随密度增加地下种间竞争加剧。不同密度混播种植下羊草的竞争力均高于紫花苜蓿,但随密度增加,羊草的竞争力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羊草和紫花苜蓿单播种植有利于牧草生物量的积累,混播种植有利于牧草茎叶比、根冠比和干鲜比的降低。
采用盆栽控制试验,测定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单播和混播)和播种密度(正常密度和高密度)处理下,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生长特性、生产力及竞争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1)时间对两种牧草的株高和株高生长速率有极显著影响(P < 0.001),种植方式对羊草的株高生长速率和干鲜比有显著影响(P < 0.05),播种密度对羊草株高有显著影响(P < 0.05),时间与种植方式对两种牧草的株高有显著交互作用(P < 0.05),种植方式与播种密度对紫花苜蓿的株高、株高生长速率及干鲜比有显著交互作用(P < 0.05),时间、播种方式、播种密度三因素对紫花苜蓿的株高、株高生长速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 < 0.05)。2)羊草和紫花苜蓿分别在高密度单播种植和高密度混播种植下具有更高的株高,羊草在返青期和收获期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紫花苜蓿在分蘖期和收获期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羊草的干鲜比在单播种植下高于混播种植,紫花苜蓿仅在正常密度单播种植下显著高于混播种植。正常密度混播和高密度混播种植比正常密度单播种植和高密度单播种植分别降低了5.02%和8.79%的地上生物量。3)不同密度混播处理下两种牧草地上部分种间相容性较好,地下竞争激烈,且随密度增加地下种间竞争加剧。不同密度混播种植下羊草的竞争力均高于紫花苜蓿,但随密度增加,羊草的竞争力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羊草和紫花苜蓿单播种植有利于牧草生物量的积累,混播种植有利于牧草茎叶比、根冠比和干鲜比的降低。
2023,
40(3):
752-760.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60
摘要:
为了筛选出具备优良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种质,本研究以18份不同属地的鹅观草为材料,测定其相关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银川E4、绥化E12、佳木斯E11、七台河E8的鲜草产量以及绥化E12、呼和浩特E13、佳木斯E11的干草产量较大,可作为追求高产草量的理想材料;绥化E12粗蛋白含量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营养品质好;绥化E12相对饲喂价值高,其次是银川E18和七台河E9;锡林郭勒E2茎秆最为粗壮(P < 0.05),可能在抗倒伏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单株种子产量、分蘖数目、鲜草产量、粗蛋白在鹅观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系统中占权重最大,可作为鹅观草种质筛选时的关键性状;绥化E12、银川E18、佳木斯E11、银川E4、呼和浩特E13、七台河E8与理想品系关联系数最大,综合表现好,可作为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的理想材料。
为了筛选出具备优良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种质,本研究以18份不同属地的鹅观草为材料,测定其相关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银川E4、绥化E12、佳木斯E11、七台河E8的鲜草产量以及绥化E12、呼和浩特E13、佳木斯E11的干草产量较大,可作为追求高产草量的理想材料;绥化E12粗蛋白含量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营养品质好;绥化E12相对饲喂价值高,其次是银川E18和七台河E9;锡林郭勒E2茎秆最为粗壮(P < 0.05),可能在抗倒伏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单株种子产量、分蘖数目、鲜草产量、粗蛋白在鹅观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系统中占权重最大,可作为鹅观草种质筛选时的关键性状;绥化E12、银川E18、佳木斯E11、银川E4、呼和浩特E13、七台河E8与理想品系关联系数最大,综合表现好,可作为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的理想材料。
2023,
40(3):
761-768.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04
摘要: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供体植物,采用室内生物学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0、2.5、5.0、10.0和20.0 g·L−1)紫花苜蓿根浸提液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一年生黑麦草(L. multiflorum)和梯牧草(Phleum pratense) 3种禾本科牧草种子萌发过程的化感作用,为探索合理的牧草混播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的紫花苜蓿根浸提液对 3种禾本科牧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感效应指数(RI) < 0],对根长和苗高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3种禾本科牧草对紫花苜蓿化感作用的相应有一定差异,在根浸提液的作用下,多年生黑麦草和一年生黑麦草的化感综合效应指数均为负值,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化感综合效应指数(SE) < 0];而梯牧草种子萌发生长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多年生黑麦草和一年生黑麦草,梯牧草对紫花苜蓿化感抑制作用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更强,更适合与紫花苜蓿混播。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供体植物,采用室内生物学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0、2.5、5.0、10.0和20.0 g·L−1)紫花苜蓿根浸提液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一年生黑麦草(L. multiflorum)和梯牧草(Phleum pratense) 3种禾本科牧草种子萌发过程的化感作用,为探索合理的牧草混播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的紫花苜蓿根浸提液对 3种禾本科牧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感效应指数(RI) < 0],对根长和苗高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3种禾本科牧草对紫花苜蓿化感作用的相应有一定差异,在根浸提液的作用下,多年生黑麦草和一年生黑麦草的化感综合效应指数均为负值,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化感综合效应指数(SE) < 0];而梯牧草种子萌发生长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多年生黑麦草和一年生黑麦草,梯牧草对紫花苜蓿化感抑制作用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更强,更适合与紫花苜蓿混播。
2023,
40(3):
769-778.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039
摘要:
本研究以新疆地区野生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子为研究对象,在同质环境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根芽比、萌发指数、活力指数及平均发芽时间,探讨生境差异(年均温、年降水量、土壤养分)对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供试无芒雀麦种子在14~16 d结束萌发,发芽率50.00%~76.67%。2)种子萌发特性在区域间具有差异性,乌鲁木齐地区种子萌发能力最强,呼图壁地区最弱。3)年降水量较高的生境下种子萌发能力较强,土壤电导率、土壤pH过高可能不利于种子萌发及生长。4) 9个地区的野生无芒雀麦种子可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为高萌型,萌发能力强,出苗整齐度高,平均发芽种子数为22.78个;第Ⅱ类群为过渡型,萌发能力较强但萌发持续时间较长,平均发芽种子数为21.11个;第Ⅲ类群为低萌型,种子萌发能力较弱,平均发芽种子数为16.22个。综合比较,年降水量是造成不同地区种子萌发能力差异的重要环境因子,产自乌鲁木齐县、温泉县及巴里坤县的种子萌发能力较好。研究结果可为新疆优质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选育选材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新疆地区野生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子为研究对象,在同质环境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根芽比、萌发指数、活力指数及平均发芽时间,探讨生境差异(年均温、年降水量、土壤养分)对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供试无芒雀麦种子在14~16 d结束萌发,发芽率50.00%~76.67%。2)种子萌发特性在区域间具有差异性,乌鲁木齐地区种子萌发能力最强,呼图壁地区最弱。3)年降水量较高的生境下种子萌发能力较强,土壤电导率、土壤pH过高可能不利于种子萌发及生长。4) 9个地区的野生无芒雀麦种子可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为高萌型,萌发能力强,出苗整齐度高,平均发芽种子数为22.78个;第Ⅱ类群为过渡型,萌发能力较强但萌发持续时间较长,平均发芽种子数为21.11个;第Ⅲ类群为低萌型,种子萌发能力较弱,平均发芽种子数为16.22个。综合比较,年降水量是造成不同地区种子萌发能力差异的重要环境因子,产自乌鲁木齐县、温泉县及巴里坤县的种子萌发能力较好。研究结果可为新疆优质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选育选材提供参考。
2023,
40(3):
779-785.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368
摘要:
为探讨磷肥对甘肃高寒雨养区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种子生产性能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明确当地红豆草种子生产中的磷肥最佳用量,设置5个磷肥(P2O5)水平(C1:135 kg·hm−2,C2:分2次施入90 kg·hm−2,C3:90 kg·hm−2,C4:45 kg·hm−2,CK:0 kg·hm−2),分析不同磷肥水平下红豆草种子产量、相关性状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磷可以促进红豆草株高、单株花序数、花序荚果数和种子产量的增长, C1、C2、C3、C4处理种子产量较CK依次增加了16.18%、25.00%、17.65%和2.32%;施磷提高了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C1、C2、C3、C4土壤速效氮含量较CK依次增加了10.31%、11.31%、13.61%和6.53%;C1速效钾含量较CK增加了5.51%;施磷还会引起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大幅度上升,C1、C2、C3、C4较CK依次增加了356.69%、98.16%、62.60%、52.32%。研究结果表明,分枝期和现蕾期各施P2O5 45 kg·hm−2的施磷模式比较合理,种子产量较CK增加了25.00%,是适合在甘肃高寒雨养区红豆草种子生产中采取的磷肥施肥方式和用量。
为探讨磷肥对甘肃高寒雨养区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种子生产性能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明确当地红豆草种子生产中的磷肥最佳用量,设置5个磷肥(P2O5)水平(C1:135 kg·hm−2,C2:分2次施入90 kg·hm−2,C3:90 kg·hm−2,C4:45 kg·hm−2,CK:0 kg·hm−2),分析不同磷肥水平下红豆草种子产量、相关性状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磷可以促进红豆草株高、单株花序数、花序荚果数和种子产量的增长, C1、C2、C3、C4处理种子产量较CK依次增加了16.18%、25.00%、17.65%和2.32%;施磷提高了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C1、C2、C3、C4土壤速效氮含量较CK依次增加了10.31%、11.31%、13.61%和6.53%;C1速效钾含量较CK增加了5.51%;施磷还会引起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大幅度上升,C1、C2、C3、C4较CK依次增加了356.69%、98.16%、62.60%、52.32%。研究结果表明,分枝期和现蕾期各施P2O5 45 kg·hm−2的施磷模式比较合理,种子产量较CK增加了25.00%,是适合在甘肃高寒雨养区红豆草种子生产中采取的磷肥施肥方式和用量。
2023,
40(3):
786-797.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766
摘要:
为评价平凉红牛肉品质特征,选择年龄、体重、体质相近及饲养管理水平相同的平凉红牛、杂交和牛及西门塔尔牛各6头,屠宰后取其背最长肌样品,对肉品质、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等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平凉红牛和杂交和牛背最长肌中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 < 0.05);杂交和牛背最长肌的失水率、熟肉率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 < 0.05);杂交和牛背最长肌的剪切力显著低于西门塔尔牛(P < 0.05);平凉红牛背最长肌中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40.15%)和必需氨基酸占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67.04%)最高,特别是丙氨酸、脯氨酸、赖氨酸以及异亮氨基酸等风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杂交和牛和西门塔尔牛(P < 0.05)。平凉红牛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0.15)低于杂交和牛,但n6多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n6/n3)值(4.71)较杂交和牛和西门塔尔牛更接近推荐值。从背最长肌的大理石纹、脂肪含量、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等特征来看,平凉红牛的肉质,尤其是氨基酸组成的突出优势使其表现出良好的口感与风味,具有生产高端牛肉的潜力。
为评价平凉红牛肉品质特征,选择年龄、体重、体质相近及饲养管理水平相同的平凉红牛、杂交和牛及西门塔尔牛各6头,屠宰后取其背最长肌样品,对肉品质、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等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平凉红牛和杂交和牛背最长肌中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 < 0.05);杂交和牛背最长肌的失水率、熟肉率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 < 0.05);杂交和牛背最长肌的剪切力显著低于西门塔尔牛(P < 0.05);平凉红牛背最长肌中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40.15%)和必需氨基酸占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67.04%)最高,特别是丙氨酸、脯氨酸、赖氨酸以及异亮氨基酸等风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杂交和牛和西门塔尔牛(P < 0.05)。平凉红牛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0.15)低于杂交和牛,但n6多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n6/n3)值(4.71)较杂交和牛和西门塔尔牛更接近推荐值。从背最长肌的大理石纹、脂肪含量、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等特征来看,平凉红牛的肉质,尤其是氨基酸组成的突出优势使其表现出良好的口感与风味,具有生产高端牛肉的潜力。
2023,
40(3):
798-805.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733
摘要:
为明确植物次生物质芥子油苷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体内3种解毒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豌豆蚜纯人工饲料薄膜饲养技术,设置对照组(0,CK)和3个不同浓度(0.94、1.87、2.86 μmol·g−1)芥子油苷的处理组,测定豌豆蚜取食含有不同浓度芥子油苷的人工饲料后,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色型豌豆蚜取食添加不同浓度芥子油苷的人工饲料后,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细胞色素P450s酶活性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随着豌豆蚜取食时间延长和芥子油苷浓度升高,3种解毒酶活性逐渐升高;在芥子油苷浓度为0.94、1.87和2.86 μmol·g−1时,3种酶活性基本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 < 0.05)。研究结果表明,CarE、GSTs和P450s酶活性逐渐升高,三者相比,P450s酶活性显著高于CarE和GSTs活性(P < 0.05),且在芥子油苷浓度为2.86 μmol·g−1处理下两种色型豌豆蚜的P450s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4.60倍和1.90倍,该结果体现了两种色型豌豆蚜解毒酶对芥子油苷的响应机制不同。
为明确植物次生物质芥子油苷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体内3种解毒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豌豆蚜纯人工饲料薄膜饲养技术,设置对照组(0,CK)和3个不同浓度(0.94、1.87、2.86 μmol·g−1)芥子油苷的处理组,测定豌豆蚜取食含有不同浓度芥子油苷的人工饲料后,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色型豌豆蚜取食添加不同浓度芥子油苷的人工饲料后,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细胞色素P450s酶活性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随着豌豆蚜取食时间延长和芥子油苷浓度升高,3种解毒酶活性逐渐升高;在芥子油苷浓度为0.94、1.87和2.86 μmol·g−1时,3种酶活性基本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 < 0.05)。研究结果表明,CarE、GSTs和P450s酶活性逐渐升高,三者相比,P450s酶活性显著高于CarE和GSTs活性(P < 0.05),且在芥子油苷浓度为2.86 μmol·g−1处理下两种色型豌豆蚜的P450s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4.60倍和1.90倍,该结果体现了两种色型豌豆蚜解毒酶对芥子油苷的响应机制不同。
2023,
40(3):
806-814.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1-0665
摘要:
为评价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副产物秕谷、麸皮、糠和秸秆的饲用价值,测定其常规养分和抗营养因子及含量,并与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青贮玉米(Zea may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秕谷中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含量极显著高于糠、麸皮及秸秆(P < 0.01),且秕谷中CP含量高于苜蓿干草和青贮玉米,糠、麸皮中CP含量高于青贮玉米,藜麦各副产物中EE含量均高于苜蓿干草和青贮玉米;秸秆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极显著高于秕谷、糠和麸皮(P < 0.01),而在秕谷、糠、麸皮均低于苜蓿干草和玉米青贮;藜麦秕谷、糠和麸皮中总可消化养分(TDN)和相对饲用价值(RFV)均高于藜麦秸秆、苜蓿干草和青贮玉米。2)糠和秕谷中常春藤型和齐墩果酸型皂苷均极显著高于麸皮和秸秆(P < 0.01),且秸秆中两种皂苷含量最低;秸秆NSP中葡萄糖、半乳糖和木糖3种单糖的含量均极显著高于秕谷、麸皮和糠(P < 0.01)。3)糠、麸皮和秸秆中植酸含量极显著高于秕谷(P < 0.01),而糠中单宁含量极显著高于麸皮、秸秆和秕谷(P < 0.01)。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藜麦不同副产物的关联值排序为秕谷 > 麸皮 > 糠 > 秸秆。综上,藜麦副产物秕谷、麸皮、糠和秸秆饲用优势明显,且饲用价值表现为秕谷 > 麸皮 > 糠 > 秸秆。
为评价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副产物秕谷、麸皮、糠和秸秆的饲用价值,测定其常规养分和抗营养因子及含量,并与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青贮玉米(Zea may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秕谷中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含量极显著高于糠、麸皮及秸秆(P < 0.01),且秕谷中CP含量高于苜蓿干草和青贮玉米,糠、麸皮中CP含量高于青贮玉米,藜麦各副产物中EE含量均高于苜蓿干草和青贮玉米;秸秆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极显著高于秕谷、糠和麸皮(P < 0.01),而在秕谷、糠、麸皮均低于苜蓿干草和玉米青贮;藜麦秕谷、糠和麸皮中总可消化养分(TDN)和相对饲用价值(RFV)均高于藜麦秸秆、苜蓿干草和青贮玉米。2)糠和秕谷中常春藤型和齐墩果酸型皂苷均极显著高于麸皮和秸秆(P < 0.01),且秸秆中两种皂苷含量最低;秸秆NSP中葡萄糖、半乳糖和木糖3种单糖的含量均极显著高于秕谷、麸皮和糠(P < 0.01)。3)糠、麸皮和秸秆中植酸含量极显著高于秕谷(P < 0.01),而糠中单宁含量极显著高于麸皮、秸秆和秕谷(P < 0.01)。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藜麦不同副产物的关联值排序为秕谷 > 麸皮 > 糠 > 秸秆。综上,藜麦副产物秕谷、麸皮、糠和秸秆饲用优势明显,且饲用价值表现为秕谷 > 麸皮 > 糠 > 秸秆。
2023,
40(3):
815-829.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158
摘要:
草地资源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草地生态系统对维系生态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草地领域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关注的热点。为全面宏观地了解草地领域最新国际研究进展和发展态势,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xpanded (SCIE)和Social Sciences CitationIndex (SSCI)数据库,检索并分析了近15年(2007-2021年)草地领域的相关论文。结果表明,近15年,全球范围内草地领域年度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发文领域呈学科交叉融合态势,美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居全球首位,中国位居第二,中国科学院发文量远大于其他机构。研究主题集中在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草地土壤研究、草地资源监测与管理、草地生态系统的竞争/适应和演替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物种入侵8个方面,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手段在草地监测领域的应用、草地土壤健康、草地退化与荒漠化研究是近年来重点关注的方向。
草地资源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草地生态系统对维系生态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草地领域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关注的热点。为全面宏观地了解草地领域最新国际研究进展和发展态势,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xpanded (SCIE)和Social Sciences CitationIndex (SSCI)数据库,检索并分析了近15年(2007-2021年)草地领域的相关论文。结果表明,近15年,全球范围内草地领域年度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发文领域呈学科交叉融合态势,美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居全球首位,中国位居第二,中国科学院发文量远大于其他机构。研究主题集中在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草地土壤研究、草地资源监测与管理、草地生态系统的竞争/适应和演替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物种入侵8个方面,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手段在草地监测领域的应用、草地土壤健康、草地退化与荒漠化研究是近年来重点关注的方向。
2023,
40(3):
830-836.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2-0278
摘要:
动物育种学是动物科学及相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以基因组学和表型组学为代表的组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动物育种学研究领域的技术和方法也日新月异,新的教学与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亟需针对动物育种学的发展新方向、新特点,调整教学重点并增加或压缩相应的教学内容,形成符合组学时代特点的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等学校的动物科学专业动物育种学本科教学为例,从教材比较分析、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改进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实践与探讨,以期为下一步兰州大学开设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也可为牧草育种学等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进一步扩展学生知识面、强化理论基础,培养出符合国家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种业科技人才。
动物育种学是动物科学及相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以基因组学和表型组学为代表的组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动物育种学研究领域的技术和方法也日新月异,新的教学与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亟需针对动物育种学的发展新方向、新特点,调整教学重点并增加或压缩相应的教学内容,形成符合组学时代特点的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等学校的动物科学专业动物育种学本科教学为例,从教材比较分析、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改进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实践与探讨,以期为下一步兰州大学开设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也可为牧草育种学等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进一步扩展学生知识面、强化理论基础,培养出符合国家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种业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