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4卷2期
2017, 11(2): 217-223.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170
摘要:
受人类不合理利用和气候影响的综合作用,松嫩草地退化程度逐渐加剧。本研究选取羊草 (Leymus chinensis)群落、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群落、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群落和碱蓬(Suaeda glauca)群落作为4个草地退化阶段,通过调查植被群落特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揭示草地植被退化过程中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化演替的进行,植被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总盖度总体上均呈现为降低的趋势;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均降低,而pH和容重均增加,且4种退化演替阶段的土壤pH均高于8.0;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粒径分布中微团聚体(<0.25 mm)所占比例增加,大团聚体(>0.25 mm)所占比例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递减,且在同一退化阶段的0-30 cm各土层呈现出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稳定性递减的趋势。研究结果对揭示松嫩草地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以及退化草地恢复重建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受人类不合理利用和气候影响的综合作用,松嫩草地退化程度逐渐加剧。本研究选取羊草 (Leymus chinensis)群落、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群落、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群落和碱蓬(Suaeda glauca)群落作为4个草地退化阶段,通过调查植被群落特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揭示草地植被退化过程中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化演替的进行,植被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总盖度总体上均呈现为降低的趋势;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均降低,而pH和容重均增加,且4种退化演替阶段的土壤pH均高于8.0;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粒径分布中微团聚体(<0.25 mm)所占比例增加,大团聚体(>0.25 mm)所占比例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递减,且在同一退化阶段的0-30 cm各土层呈现出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稳定性递减的趋势。研究结果对揭示松嫩草地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以及退化草地恢复重建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7, 11(2): 224-230.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278
摘要:
土壤呼吸及其对温度的敏感性是预测碳循环过程的重要参数,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呼吸特征及其对温度变化响应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围封30年的典型草地作为研究地点,采集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0-10、10-20、20-30、30-40、40-50、50-60 cm),在室内25和35 ℃条件下对土壤样品进行培养,探讨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呼吸及其对温度敏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速效磷,全磷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随着培养时间和土层深度的增加,两个温度培养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呼吸累积碳释放量均显著下降(P<0.05)。然而,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呈上升趋势。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性质均有较好的正相关,而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与各土壤因子呈负相关。
土壤呼吸及其对温度的敏感性是预测碳循环过程的重要参数,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呼吸特征及其对温度变化响应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围封30年的典型草地作为研究地点,采集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0-10、10-20、20-30、30-40、40-50、50-60 cm),在室内25和35 ℃条件下对土壤样品进行培养,探讨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呼吸及其对温度敏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速效磷,全磷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随着培养时间和土层深度的增加,两个温度培养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呼吸累积碳释放量均显著下降(P<0.05)。然而,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呈上升趋势。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性质均有较好的正相关,而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与各土壤因子呈负相关。
2017, 11(2): 231-239.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175
摘要:
为考察松嫩盐碱草地旋覆花(Inula japonica)根围AM真菌侵染特性及其多样性,本研究对黑龙江省肇东市西南部松嫩盐碱草地旋覆花根系和根际土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pH的土壤生境下,旋覆花根系均被AM真菌侵染,在土壤pH为8.76时,侵染率达到100%,泡囊丰度与丛枝丰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5.67%和74.32%;在土壤pH为8.71时,侵染率为85%,泡囊丰度与丛枝丰度最低。通过形态学鉴定共分离出AM真菌8属37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21种,占总种数的56.7%,为优势属,根内球囊霉(G. intraradices)和幼套球囊霉(G. etunicatum)是优势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6种,占总种数的16.2%;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3种,占总种数的8.1%;和平囊霉属(Pacispora)、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各两种,各占总数的5.4%,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原囊霉属(Archaeospora)各1种,各占总数的2.7%。
为考察松嫩盐碱草地旋覆花(Inula japonica)根围AM真菌侵染特性及其多样性,本研究对黑龙江省肇东市西南部松嫩盐碱草地旋覆花根系和根际土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pH的土壤生境下,旋覆花根系均被AM真菌侵染,在土壤pH为8.76时,侵染率达到100%,泡囊丰度与丛枝丰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5.67%和74.32%;在土壤pH为8.71时,侵染率为85%,泡囊丰度与丛枝丰度最低。通过形态学鉴定共分离出AM真菌8属37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21种,占总种数的56.7%,为优势属,根内球囊霉(G. intraradices)和幼套球囊霉(G. etunicatum)是优势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6种,占总种数的16.2%;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3种,占总种数的8.1%;和平囊霉属(Pacispora)、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各两种,各占总数的5.4%,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原囊霉属(Archaeospora)各1种,各占总数的2.7%。
2017, 11(2): 240-245.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142
摘要:
土壤理化性状是农业生产潜力的重要指标,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和数量及土壤肥力的变化有一定影响。为解决我国南方农区冬闲田的有效利用,采用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水稻(Oryza sativa)轮作技术,研究稻田冬种多花黑麦草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水稻对照区相比,多花黑麦草/水稻处理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8.50%,全氮含量增加了8.22%,全磷含量增加了7.58%,全钾含量增加了14.96%;与冬闲/水稻对照区相比,多花黑麦草/水稻处理区土壤中细菌菌群数量增加了13.03%,放线菌菌群数量增加了3.22%,真菌菌群数量增加了4.16%。可见在南方冬闲田种植多花黑麦草不仅能为农区养殖业提供大量饲草,还能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养分,为后作水稻生长发育提供良好条件。
土壤理化性状是农业生产潜力的重要指标,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和数量及土壤肥力的变化有一定影响。为解决我国南方农区冬闲田的有效利用,采用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水稻(Oryza sativa)轮作技术,研究稻田冬种多花黑麦草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水稻对照区相比,多花黑麦草/水稻处理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8.50%,全氮含量增加了8.22%,全磷含量增加了7.58%,全钾含量增加了14.96%;与冬闲/水稻对照区相比,多花黑麦草/水稻处理区土壤中细菌菌群数量增加了13.03%,放线菌菌群数量增加了3.22%,真菌菌群数量增加了4.16%。可见在南方冬闲田种植多花黑麦草不仅能为农区养殖业提供大量饲草,还能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养分,为后作水稻生长发育提供良好条件。
2017, 11(2): 246-254.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234
摘要:
为了丰富生防木霉菌(Trichoderma spp.)种资源,在园林植物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木霉。根据该菌株菌落的形态特征、形态学显微观察、菌株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邻接法同源性比对等结果判定木霉菌株种类。采用平板对峙法将该菌株与3种土传病害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对峙培养。并用该木霉诱导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P. alba var. Pyramidalis)组培苗,观察离体叶片抵抗细链格孢菌侵染的能力。结果表明,此木霉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命名为Tl-70。该菌株对3种土传病害病原真菌均有较明显的拮抗作用。对核盘菌的抑菌率最高为77.71%,显著高于对细链格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P<0.05);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为58.56%,显著高于对细链格孢菌的抑制率(P<0.05);对细链格孢菌的抑菌率最低,为53.32%。并且,该木霉能提高山新杨组培苗叶片拮抗细链格孢菌侵染的能力。说明此菌株是具有潜力的生防菌株。
为了丰富生防木霉菌(Trichoderma spp.)种资源,在园林植物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木霉。根据该菌株菌落的形态特征、形态学显微观察、菌株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邻接法同源性比对等结果判定木霉菌株种类。采用平板对峙法将该菌株与3种土传病害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对峙培养。并用该木霉诱导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P. alba var. Pyramidalis)组培苗,观察离体叶片抵抗细链格孢菌侵染的能力。结果表明,此木霉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命名为Tl-70。该菌株对3种土传病害病原真菌均有较明显的拮抗作用。对核盘菌的抑菌率最高为77.71%,显著高于对细链格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P<0.05);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为58.56%,显著高于对细链格孢菌的抑制率(P<0.05);对细链格孢菌的抑菌率最低,为53.32%。并且,该木霉能提高山新杨组培苗叶片拮抗细链格孢菌侵染的能力。说明此菌株是具有潜力的生防菌株。
2017, 11(2): 255-263.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258
摘要:
土地利用的改变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又会影响景观格局,本研究应用3S技术和景观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毛乌素沙地1990、1995、2002、2008、2014年25年来土地利用动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变化,并选取自然和人类活动等10个因子分析了其变化驱动力。结果显示,25年来固定沙地面积增加7.5%,半固定沙地增加3.8%,流动沙地减少42.95%,农田面积增加4.6%,低湿地和水体面积基本不变,城建用地面积增加。其中,增加的固定沙地主要由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转变而来;增加的半固定沙地主要由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转变而来;减少的流动沙地主要转为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景观结构趋于复杂,类型斑块数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破碎度上升,呈现破碎化态势。各类型斑块数和分离度变化非常显著。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中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人口、GDP和农林牧总产值因素所致,气候因素贡献不是很大。
土地利用的改变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又会影响景观格局,本研究应用3S技术和景观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毛乌素沙地1990、1995、2002、2008、2014年25年来土地利用动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变化,并选取自然和人类活动等10个因子分析了其变化驱动力。结果显示,25年来固定沙地面积增加7.5%,半固定沙地增加3.8%,流动沙地减少42.95%,农田面积增加4.6%,低湿地和水体面积基本不变,城建用地面积增加。其中,增加的固定沙地主要由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转变而来;增加的半固定沙地主要由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转变而来;减少的流动沙地主要转为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景观结构趋于复杂,类型斑块数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破碎度上升,呈现破碎化态势。各类型斑块数和分离度变化非常显著。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中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人口、GDP和农林牧总产值因素所致,气候因素贡献不是很大。
2017, 11(2): 264-272.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256
摘要:
时空数据融合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获取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的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但是其反演的精度常常受输入的低空间分辨率影像(如MODIS影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灵活的时空数据融合方法(FSDAF),深入分析了赛里木湖流域与石河子地区两种不同情景的MODIS影像组合对FSDAF模型植被覆盖度提取精度的影响,并研究了6种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FSDAF模拟影像的植被覆盖度精度取决于2个时期MODIS影像的变化率,影像变化小时取得的精度明显好于影像差异大的情况。而采用植被指数对植被覆盖度模拟时,NDVI与OSAVI的线性拟合效果较好,可以获取较理想的结果。试验表明,采用时空模型用于研究区植被覆盖反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时空数据融合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获取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的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但是其反演的精度常常受输入的低空间分辨率影像(如MODIS影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灵活的时空数据融合方法(FSDAF),深入分析了赛里木湖流域与石河子地区两种不同情景的MODIS影像组合对FSDAF模型植被覆盖度提取精度的影响,并研究了6种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FSDAF模拟影像的植被覆盖度精度取决于2个时期MODIS影像的变化率,影像变化小时取得的精度明显好于影像差异大的情况。而采用植被指数对植被覆盖度模拟时,NDVI与OSAVI的线性拟合效果较好,可以获取较理想的结果。试验表明,采用时空模型用于研究区植被覆盖反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2017, 11(2): 273-282.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187
摘要:
利用甘南州及周边地区33个气象台站1965-2013年的降水和温度数据,比较分析了降水距平指数(Pa)、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高寒草地干旱响应的有效性,并结合历史旱灾统计资料进行了结果验证。结果表明,从Pa指数、SPI指数、SPEI指数与草地NDVI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SPI6和SPEI6与草地NDVI关系较好,Pa、SPI1、SPEI1、SPI3、SPEI3不足是波动不稳定,SPI12、SPEI12对干旱的反应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SPI6和SPEI6均适于定量研究高寒草地的干旱状况,结合历史统计资料验证,两项干旱指数监测效果相对较好。本研究结果将为有关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干旱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利用甘南州及周边地区33个气象台站1965-2013年的降水和温度数据,比较分析了降水距平指数(Pa)、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高寒草地干旱响应的有效性,并结合历史旱灾统计资料进行了结果验证。结果表明,从Pa指数、SPI指数、SPEI指数与草地NDVI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SPI6和SPEI6与草地NDVI关系较好,Pa、SPI1、SPEI1、SPI3、SPEI3不足是波动不稳定,SPI12、SPEI12对干旱的反应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SPI6和SPEI6均适于定量研究高寒草地的干旱状况,结合历史统计资料验证,两项干旱指数监测效果相对较好。本研究结果将为有关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干旱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2017, 11(2): 283-292.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194
摘要: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是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入侵植物,对农业、畜牧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从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制、入侵的生态学效应、防治与利用等方面总结了近十年紫茎泽兰的研究成果;概述了紫茎泽兰生殖和物候特征等有利于入侵的生物学特性,阐明了有利于其扩张的生理因素;总结了紫茎泽兰入侵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化学机制,紫茎泽兰入侵对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和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介绍了紫茎泽兰防除、替代控制和利用方面的进展;指出应加强化感物质的降解和影响机制、化感物质与微生物群落间关系的研究,以及从变害为利的角度出发挖掘紫茎泽兰的利用价值;提出自然条件下对紫茎泽兰的种群建立、群落演替方面研究的重要性。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是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入侵植物,对农业、畜牧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从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制、入侵的生态学效应、防治与利用等方面总结了近十年紫茎泽兰的研究成果;概述了紫茎泽兰生殖和物候特征等有利于入侵的生物学特性,阐明了有利于其扩张的生理因素;总结了紫茎泽兰入侵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化学机制,紫茎泽兰入侵对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和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介绍了紫茎泽兰防除、替代控制和利用方面的进展;指出应加强化感物质的降解和影响机制、化感物质与微生物群落间关系的研究,以及从变害为利的角度出发挖掘紫茎泽兰的利用价值;提出自然条件下对紫茎泽兰的种群建立、群落演替方面研究的重要性。
2017, 11(2): 293-301.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147
摘要:
绿道是一种特殊的线型绿色开敞空间,具有生态、娱乐、美学等多种意义,以及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以武功山景区为例,在分析山地草甸景区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技术标准。研究表明,在旅游干扰下,山地草甸景区生态体系受到破坏,文化展示不足,接待设施不够完备,安全风险较多。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建设,应遵循生态化、人性化、文化性和安全性的原则,按照科学的规范要求及技术标准,构建和完善绿道要素体系。
绿道是一种特殊的线型绿色开敞空间,具有生态、娱乐、美学等多种意义,以及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以武功山景区为例,在分析山地草甸景区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技术标准。研究表明,在旅游干扰下,山地草甸景区生态体系受到破坏,文化展示不足,接待设施不够完备,安全风险较多。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建设,应遵循生态化、人性化、文化性和安全性的原则,按照科学的规范要求及技术标准,构建和完善绿道要素体系。
2017, 11(2): 302-309.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289
摘要:
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BLi)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Qik),测定不同退化梯度下巴音布鲁克大尤尔都斯高寒草原17种主要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未退化阶段,优势种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的生态位宽度较高,轻度退化与中度退化阶段其生态位宽度减小,重度退化阶段又上升,其它物种根据群落结构变化生态位宽度发生变化。在不同退化梯度下均出现生态位较窄的种群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现象,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的变化是由种间生态学特性差异与草地退化对种间关系影响共同造成的。研究显示,在巴音布鲁克大尤尔都斯高寒草原,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物种生态位重叠总体相对较低。
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BLi)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Qik),测定不同退化梯度下巴音布鲁克大尤尔都斯高寒草原17种主要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未退化阶段,优势种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的生态位宽度较高,轻度退化与中度退化阶段其生态位宽度减小,重度退化阶段又上升,其它物种根据群落结构变化生态位宽度发生变化。在不同退化梯度下均出现生态位较窄的种群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现象,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的变化是由种间生态学特性差异与草地退化对种间关系影响共同造成的。研究显示,在巴音布鲁克大尤尔都斯高寒草原,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物种生态位重叠总体相对较低。
2017, 11(2): 310-320.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213
摘要:
草原旅游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随着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总结和分析了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及土壤的影响。分析表明,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土壤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旅游干扰,植被物种数量、植被覆盖度、丰富指数、均匀度指数、枯落物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等降低,而土壤容重、pH值、紧实度等增加,且随着旅游活动干扰强度的增加,草原植被和土壤环境被影响的程度越大。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建立草原植被资源数据库、现代土壤环境监测系统、植被修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增加旅游特色区域等控制措施,以期为草原植被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及发展草原旅游提供参考。
草原旅游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随着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总结和分析了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及土壤的影响。分析表明,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土壤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旅游干扰,植被物种数量、植被覆盖度、丰富指数、均匀度指数、枯落物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等降低,而土壤容重、pH值、紧实度等增加,且随着旅游活动干扰强度的增加,草原植被和土壤环境被影响的程度越大。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建立草原植被资源数据库、现代土壤环境监测系统、植被修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增加旅游特色区域等控制措施,以期为草原植被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及发展草原旅游提供参考。
2017, 11(2): 321-330.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054
摘要:
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是自花授粉的二倍体一年生豆科牧草,可为我国高海拔地区的反刍动物提供优质蛋白粗饲料。以“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为研究对象,采用DNase I法纯化叶绿体,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 2000进行测序,并对“兰箭3号”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兰箭3号”叶绿体基因组仅包括一个单拷贝的反向重复序列,其叶绿体全基因组大小为121 883 bp,共编码了109个基因,包括4个核糖体RNA(rRNA)基因,29个转运RNA(tRNA)基因,7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1个假基因。“兰箭3号”在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基因种类、排列顺序上与其它豆科植物基本一致。其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已在GenBank注册,序列号为KU053796。“兰箭3号”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的成功为叶绿体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可有效地促进箭筈豌豆遗传育种和分子进化研究。
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是自花授粉的二倍体一年生豆科牧草,可为我国高海拔地区的反刍动物提供优质蛋白粗饲料。以“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为研究对象,采用DNase I法纯化叶绿体,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 2000进行测序,并对“兰箭3号”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兰箭3号”叶绿体基因组仅包括一个单拷贝的反向重复序列,其叶绿体全基因组大小为121 883 bp,共编码了109个基因,包括4个核糖体RNA(rRNA)基因,29个转运RNA(tRNA)基因,7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1个假基因。“兰箭3号”在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基因种类、排列顺序上与其它豆科植物基本一致。其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已在GenBank注册,序列号为KU053796。“兰箭3号”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的成功为叶绿体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可有效地促进箭筈豌豆遗传育种和分子进化研究。
2017, 11(2): 331-338.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5-0734
摘要:
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资源抗白粉病差异,于2012-2014年采用田间自然感病法对213份燕麦(Avena sativa)种质进行了由禾布氏白粉菌燕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 avenae)引起的燕麦白粉病的田间抗性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未监测到免疫材料;12份材料青永久420、青永久316、青永久9、青永久252、青永久98、青永久180、青永久479、青永久25、青永久87、永118、青永久304和五燕6号表现高抗(HR);199、青永久164、青永久237、青永久260、青永久83、青永久49、青永久016、青永久94、青321、青永久154、原45、永73-1、83-27、S20-36-6、保罗、330、原15和白苏鲁2055共18份材料表现中抗;其余183份表现中感、高感和极感,分别占供试材料的5.6%、8.5%和85.9%。获得的这些有效抗病种质,可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病育种提供核心抗源。
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资源抗白粉病差异,于2012-2014年采用田间自然感病法对213份燕麦(Avena sativa)种质进行了由禾布氏白粉菌燕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 avenae)引起的燕麦白粉病的田间抗性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未监测到免疫材料;12份材料青永久420、青永久316、青永久9、青永久252、青永久98、青永久180、青永久479、青永久25、青永久87、永118、青永久304和五燕6号表现高抗(HR);199、青永久164、青永久237、青永久260、青永久83、青永久49、青永久016、青永久94、青321、青永久154、原45、永73-1、83-27、S20-36-6、保罗、330、原15和白苏鲁2055共18份材料表现中抗;其余183份表现中感、高感和极感,分别占供试材料的5.6%、8.5%和85.9%。获得的这些有效抗病种质,可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病育种提供核心抗源。
2017, 11(2): 339-346.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085
摘要:
2015年分别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治沙站和库布齐沙漠腹地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两处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大田育苗时施用梭梭专用有机肥,探究其对梭梭大田出苗、幼苗生长动态、体内Na+、K+积累及根际土壤有机质、N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梭梭专用有机肥显著促进了两样地内梭梭种子的出苗,且雅布赖治沙站育苗地内梭梭幼苗的株高、主茎直径、主茎节数、分枝数显著增加(P<0.05),独贵塔拉镇育苗地内梭梭幼苗的株高、冠幅、主茎直径、主茎节数、分枝数、主根长显著增加(P<0.05);施用梭梭专用有机肥后,两育苗基地内梭梭地上部的Na+含量显著(P<0.05)升高,梭梭幼苗的抗旱性增强;梭梭专用有机肥的施入,显著增加了梭梭根际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与对照相比根际土壤中Na+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荒漠植物(梭梭)专用有机肥可促苗、壮苗和保苗,提高梭梭幼苗抗旱性并具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功效。
2015年分别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治沙站和库布齐沙漠腹地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两处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大田育苗时施用梭梭专用有机肥,探究其对梭梭大田出苗、幼苗生长动态、体内Na+、K+积累及根际土壤有机质、N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梭梭专用有机肥显著促进了两样地内梭梭种子的出苗,且雅布赖治沙站育苗地内梭梭幼苗的株高、主茎直径、主茎节数、分枝数显著增加(P<0.05),独贵塔拉镇育苗地内梭梭幼苗的株高、冠幅、主茎直径、主茎节数、分枝数、主根长显著增加(P<0.05);施用梭梭专用有机肥后,两育苗基地内梭梭地上部的Na+含量显著(P<0.05)升高,梭梭幼苗的抗旱性增强;梭梭专用有机肥的施入,显著增加了梭梭根际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与对照相比根际土壤中Na+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荒漠植物(梭梭)专用有机肥可促苗、壮苗和保苗,提高梭梭幼苗抗旱性并具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功效。
2017, 11(2): 347-351.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257
摘要:
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是苜蓿属植物,可用作绿肥、饲料、蔬菜。为确定金花菜在扬中市的最适播种期,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金花菜产量,以淮扬金花菜和温岭金花菜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对金花菜的发芽率、出苗率、成活率、分枝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花菜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 ℃,9月中下旬播种的淮扬金花菜和温岭金花菜出苗率、成活率、分枝数、产量等皆高于8月份和10月初播种的。淮扬金花菜在播种期为9月29日时产量最高,为3 164.7 kg·hm-2,温岭金花菜播种期为9月19日时产量最高,为1 969.20 kg·hm-2,在产量上表现为淮扬金花菜优于温岭金花菜,因此在江苏扬中地区9月中下旬播种淮扬金花菜可实现高产。
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是苜蓿属植物,可用作绿肥、饲料、蔬菜。为确定金花菜在扬中市的最适播种期,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金花菜产量,以淮扬金花菜和温岭金花菜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对金花菜的发芽率、出苗率、成活率、分枝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花菜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 ℃,9月中下旬播种的淮扬金花菜和温岭金花菜出苗率、成活率、分枝数、产量等皆高于8月份和10月初播种的。淮扬金花菜在播种期为9月29日时产量最高,为3 164.7 kg·hm-2,温岭金花菜播种期为9月19日时产量最高,为1 969.20 kg·hm-2,在产量上表现为淮扬金花菜优于温岭金花菜,因此在江苏扬中地区9月中下旬播种淮扬金花菜可实现高产。
2017, 11(2): 352-360.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075
摘要:
本研究设定4个pH梯度(4.43,5.06,6.43和7.16),设置了接种AMF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dicae)、同时接种AMF和根瘤菌以及不接菌处理分析温室不同pH处理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根瘤菌(rhizobia)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酸胁迫抑制了紫花苜蓿的生长,使其株高降低了1.27%~10.13%,地上生物量降低了33.33%~55.56%;AM真菌可以缓解酸胁迫,促进紫花苜蓿的生长,与不接种AM真菌相比,株高提高了244.26%~294.17%,地上生物量提高了727.78%~1 737.50%,地下生物量提高了1 120%~2 220%,根长提高了39.85%~102.63%,根冠比提高了5.71%~90.32%;根瘤菌单独接种未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生长(P>0.05),但与AM真菌混合接种后,可显著促进紫花苜蓿生长(P<0.05)。
本研究设定4个pH梯度(4.43,5.06,6.43和7.16),设置了接种AMF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dicae)、同时接种AMF和根瘤菌以及不接菌处理分析温室不同pH处理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根瘤菌(rhizobia)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酸胁迫抑制了紫花苜蓿的生长,使其株高降低了1.27%~10.13%,地上生物量降低了33.33%~55.56%;AM真菌可以缓解酸胁迫,促进紫花苜蓿的生长,与不接种AM真菌相比,株高提高了244.26%~294.17%,地上生物量提高了727.78%~1 737.50%,地下生物量提高了1 120%~2 220%,根长提高了39.85%~102.63%,根冠比提高了5.71%~90.32%;根瘤菌单独接种未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生长(P>0.05),但与AM真菌混合接种后,可显著促进紫花苜蓿生长(P<0.05)。
2017, 11(2): 361-368.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245
摘要:
为了研究新疆5种藜科一年生盐生饲草红叶藜(Chenopodium rubrum)、野榆钱菠菜(Atriplex aucheri)、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高碱蓬(Suaeda altissima)的最佳刈割时期和相对饲用价值大小,对其3个不同生育时期(营养期、初花期和结实期)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5种植物在初花期营养价值最高,地上部生物量能够满足载畜需求,因此适宜在初花期开发利用;5种盐生饲草在初花期与苜蓿(Medicago sativa)相比,红叶藜的相对饲用价值最高,之后依次为野榆钱菠菜、盐地碱蓬、高碱蓬和盐角草。野榆钱菠菜、红叶藜和高碱蓬甜菜碱含量丰富,在7%左右,盐角草、红叶藜和野榆钱菠菜草酸盐含量超标。总之,这5种植物均具有一定的饲用开发利用价值,但盐分含量偏高不宜长期单一饲喂反刍动物。
为了研究新疆5种藜科一年生盐生饲草红叶藜(Chenopodium rubrum)、野榆钱菠菜(Atriplex aucheri)、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高碱蓬(Suaeda altissima)的最佳刈割时期和相对饲用价值大小,对其3个不同生育时期(营养期、初花期和结实期)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5种植物在初花期营养价值最高,地上部生物量能够满足载畜需求,因此适宜在初花期开发利用;5种盐生饲草在初花期与苜蓿(Medicago sativa)相比,红叶藜的相对饲用价值最高,之后依次为野榆钱菠菜、盐地碱蓬、高碱蓬和盐角草。野榆钱菠菜、红叶藜和高碱蓬甜菜碱含量丰富,在7%左右,盐角草、红叶藜和野榆钱菠菜草酸盐含量超标。总之,这5种植物均具有一定的饲用开发利用价值,但盐分含量偏高不宜长期单一饲喂反刍动物。
2017, 11(2): 369-377.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503
摘要:
为探讨海河低平原区施氮磷肥对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 sudanense)生产性能及饲用品质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施肥量,研究以冀草2号高丹草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小区栽培法,测定并分析了不同氮磷施肥处理下(N:0、90、180、270、360、450 kg·hm-2;P:0、45、90、135、180、225 kg·hm-2)高丹草产量性状、饲用品质以及土壤养分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氮磷施肥量的增加,不同氮肥处理下以N270P180(N:270 kg·hm-2,P:180 kg·hm-2)水平的全年干草产量显著高于未施肥对照(P<0.05),而不同磷肥处理下的全年干草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高丹草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糖锤度含量以及相对饲用价值在不同氮磷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施氮会显著增加硝态氮含量,其硝态氮含量平均比对照增加了62.6%。不同氮肥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磷肥处理下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综合分析得出,海河低平原区高丹草合理的施肥量为,N:180~270 kg·hm-2,P2O5:90~135 kg·hm-2。
为探讨海河低平原区施氮磷肥对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 sudanense)生产性能及饲用品质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施肥量,研究以冀草2号高丹草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小区栽培法,测定并分析了不同氮磷施肥处理下(N:0、90、180、270、360、450 kg·hm-2;P:0、45、90、135、180、225 kg·hm-2)高丹草产量性状、饲用品质以及土壤养分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氮磷施肥量的增加,不同氮肥处理下以N270P180(N:270 kg·hm-2,P:180 kg·hm-2)水平的全年干草产量显著高于未施肥对照(P<0.05),而不同磷肥处理下的全年干草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高丹草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糖锤度含量以及相对饲用价值在不同氮磷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施氮会显著增加硝态氮含量,其硝态氮含量平均比对照增加了62.6%。不同氮肥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磷肥处理下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综合分析得出,海河低平原区高丹草合理的施肥量为,N:180~270 kg·hm-2,P2O5:90~135 kg·hm-2。
2017, 11(2): 378-388.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153
摘要:
荞麦(Fagopyrum)是我国传统的食药两用植物,兼具优良的饲用价值。目前,荞麦栽培品种经过培育和演变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类型,在我国西南部地区亦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荞麦种质资源。本文介绍了荞麦种质资源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栽培荞麦的种类和栽培范围,荞麦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应用价值等,着重分析了荞麦,尤其是野生金荞麦作为饲草在营养、产量、适口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的优势,揭示出饲用荞麦的应用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对当前荞麦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探讨,指出今后荞麦研究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新的野生资源的挖掘及饲用荞麦的开发利用之上。
荞麦(Fagopyrum)是我国传统的食药两用植物,兼具优良的饲用价值。目前,荞麦栽培品种经过培育和演变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类型,在我国西南部地区亦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荞麦种质资源。本文介绍了荞麦种质资源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栽培荞麦的种类和栽培范围,荞麦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应用价值等,着重分析了荞麦,尤其是野生金荞麦作为饲草在营养、产量、适口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的优势,揭示出饲用荞麦的应用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对当前荞麦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探讨,指出今后荞麦研究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新的野生资源的挖掘及饲用荞麦的开发利用之上。
2017, 11(2): 389-395.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129
摘要:
2012-2015年5月-9月,通过走样线和广泛采集的方式首次对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进行了调查,采集到蝶类标本共计681号,经整理鉴定共有136种(亚种),隶属于8科74属。其中凤蝶科1属3种、绢蝶科1属13种、粉蝶科8属32种、眼蝶科14属19种、蛱蝶科21属32种、蚬蝶科2属3种、灰蝶科20属25种、弄蝶科7属9种。其中,粉蝶科和蛱蝶科为优势种群,灰蝶科和眼蝶科为次优势种群,绢蝶科和弄蝶科为常见种群,凤蝶科和蚬蝶科为罕见种群。136种蝶类中,属于古北界的有95种,占69.85%;东洋界的有5种,占3.68%;广布种有36种,占总种数的26.47%,即古北界分布的种类占绝对优势。通过研究该保护区的蝶类资源对于甘肃及我国蝶类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2012-2015年5月-9月,通过走样线和广泛采集的方式首次对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进行了调查,采集到蝶类标本共计681号,经整理鉴定共有136种(亚种),隶属于8科74属。其中凤蝶科1属3种、绢蝶科1属13种、粉蝶科8属32种、眼蝶科14属19种、蛱蝶科21属32种、蚬蝶科2属3种、灰蝶科20属25种、弄蝶科7属9种。其中,粉蝶科和蛱蝶科为优势种群,灰蝶科和眼蝶科为次优势种群,绢蝶科和弄蝶科为常见种群,凤蝶科和蚬蝶科为罕见种群。136种蝶类中,属于古北界的有95种,占69.85%;东洋界的有5种,占3.68%;广布种有36种,占总种数的26.47%,即古北界分布的种类占绝对优势。通过研究该保护区的蝶类资源对于甘肃及我国蝶类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2017, 11(2): 396-406.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383
摘要:
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上分别选择60只欧拉型藏羊(公、母各30只,出生时间差不超过72 h),测定初生-18月龄公羊和母羊的生长指标(体重、体高、体长、胸围、胸宽、胸深、腰角宽),以研究高寒草原不同草地类型欧拉型藏羊的生长发育规律,为6月龄羔羊适时出栏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欧拉型藏羊初生-6月龄体重显著增加(P<0.05),为体重增加的主要阶段,其中2-4月龄为最快增重期;8-12月龄体重显著降低(P<0.05),说明欧拉型藏羊适宜于羔羊肉生产。欧拉型藏羊初生-6月龄亦为各项体尺指标的主要生长阶段,6-14月龄各体尺指标生长缓滞,14-18月龄体尺虽呈增长趋势,但增长总量较初生-6月龄阶段小,说明欧拉型藏羊初生-6月龄体躯发育已经基本完成,能够达到羔羊当年出栏的要求。就欧拉型藏羊性别而言,生长发育前期公羊与母羊各体尺间差异不显著(P>0.05),到生长发育后期各指标间变化不一,未出现明显的规律性。
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上分别选择60只欧拉型藏羊(公、母各30只,出生时间差不超过72 h),测定初生-18月龄公羊和母羊的生长指标(体重、体高、体长、胸围、胸宽、胸深、腰角宽),以研究高寒草原不同草地类型欧拉型藏羊的生长发育规律,为6月龄羔羊适时出栏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欧拉型藏羊初生-6月龄体重显著增加(P<0.05),为体重增加的主要阶段,其中2-4月龄为最快增重期;8-12月龄体重显著降低(P<0.05),说明欧拉型藏羊适宜于羔羊肉生产。欧拉型藏羊初生-6月龄亦为各项体尺指标的主要生长阶段,6-14月龄各体尺指标生长缓滞,14-18月龄体尺虽呈增长趋势,但增长总量较初生-6月龄阶段小,说明欧拉型藏羊初生-6月龄体躯发育已经基本完成,能够达到羔羊当年出栏的要求。就欧拉型藏羊性别而言,生长发育前期公羊与母羊各体尺间差异不显著(P>0.05),到生长发育后期各指标间变化不一,未出现明显的规律性。
2017, 11(2): 407-414.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034
摘要:
以民勤县农户层面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两阶段DEA-Tobit分析方法,对农户苜蓿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DEA测度结果表明,样本地区苜蓿种植成本效率为0.532,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规模效率为0.872,表明苜蓿种植规模已趋于成熟,规模收益可扩展空间及发展潜力不大,仅为12.8%。Tobit分析结果显示,温度、户主受教育程度、机械使用次数以及新技术的使用均对苜蓿种植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以民勤县农户层面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两阶段DEA-Tobit分析方法,对农户苜蓿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DEA测度结果表明,样本地区苜蓿种植成本效率为0.532,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规模效率为0.872,表明苜蓿种植规模已趋于成熟,规模收益可扩展空间及发展潜力不大,仅为12.8%。Tobit分析结果显示,温度、户主受教育程度、机械使用次数以及新技术的使用均对苜蓿种植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2017, 11(2): 415-427.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217
摘要:
粗饲料是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和宿主主要的营养来源,科学有效地评价粗饲料营养和饲喂价值,对于开发饲料资源、合理利用粗饲料和提高其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对动物粗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指数和方法,介绍了粗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的发展以及各方法的优缺点,指出实际研究中可根据不同的科研需求,选择适合的评定指数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评定指数和评定方法,对粗饲料营养价值的科学评定和合理利用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粗饲料是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和宿主主要的营养来源,科学有效地评价粗饲料营养和饲喂价值,对于开发饲料资源、合理利用粗饲料和提高其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对动物粗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指数和方法,介绍了粗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的发展以及各方法的优缺点,指出实际研究中可根据不同的科研需求,选择适合的评定指数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评定指数和评定方法,对粗饲料营养价值的科学评定和合理利用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2017, 11(2): 428-435.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345
摘要:
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由化肥、农药、养殖废弃物等产生的农业污染现状。结果表明,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化肥施用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2014年化肥施用量同比增加了578.27%,2013年单位耕地施肥量同比增加了391.78%;2012年农药施用量同比增加了1.5倍;同时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废弃物排放量也逐年递增。针对污染现状,本文列举了目前常用于治理农业污染的草类植物,并探讨推行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沟渠、草皮缓冲带和人工湿地治理面源污染的草业生态模式,提出在面源污染治理中草类植物的选择原则,建议构建循环农业生态模式用于治理面源污染,旨在为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由化肥、农药、养殖废弃物等产生的农业污染现状。结果表明,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化肥施用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2014年化肥施用量同比增加了578.27%,2013年单位耕地施肥量同比增加了391.78%;2012年农药施用量同比增加了1.5倍;同时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废弃物排放量也逐年递增。针对污染现状,本文列举了目前常用于治理农业污染的草类植物,并探讨推行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沟渠、草皮缓冲带和人工湿地治理面源污染的草业生态模式,提出在面源污染治理中草类植物的选择原则,建议构建循环农业生态模式用于治理面源污染,旨在为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