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1卷12期
2014, 8(12): 2195-2197.
摘要:
编者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始思考我国已有生态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动向。该文为我国老一辈草地生态学家李建东先生关于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思考。
编者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始思考我国已有生态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动向。该文为我国老一辈草地生态学家李建东先生关于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思考。
2014, 8(12): 2198-2204.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3-0692
摘要:
对祁连山东缘高寒牧区同一海拔带不同土地覆被类型(草地、灌木、裸地)的土壤有机碳、总氮、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碳水化合物含量及有机碳密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的含量呈现明显的层次变化, SOC和TN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明显。在0-60 cm的土层深度内, 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40.42 kg·m-2), 其次是灌木(32.42 kg·m-2), 裸地最小(9.33 kg·m-2)。不同土地覆被下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差异明显并具有层次性, 且均表现为草地灌木林地裸地。高寒草地由于过度放牧而严重退化为裸地或黑土滩时, SOC、TN、POC、LFOC、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急剧降低, 导致土壤和草原生态系统质量恶化。因此, 合理放牧、调控人类生产活动是维护高寒草甸草原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祁连山东缘高寒牧区同一海拔带不同土地覆被类型(草地、灌木、裸地)的土壤有机碳、总氮、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碳水化合物含量及有机碳密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的含量呈现明显的层次变化, SOC和TN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明显。在0-60 cm的土层深度内, 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40.42 kg·m-2), 其次是灌木(32.42 kg·m-2), 裸地最小(9.33 kg·m-2)。不同土地覆被下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差异明显并具有层次性, 且均表现为草地灌木林地裸地。高寒草地由于过度放牧而严重退化为裸地或黑土滩时, SOC、TN、POC、LFOC、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急剧降低, 导致土壤和草原生态系统质量恶化。因此, 合理放牧、调控人类生产活动是维护高寒草甸草原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4, 8(12): 2205-2211.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3-0718
摘要:
放牧制度是影响草原土壤碳储量的主要人为因素, 从碳储量角度研究不同放牧制度下土壤碳储量动态特征, 对草原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自由放牧样地、划区轮牧样地和围栏禁牧样地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整个生长季(5-10月)0-30 cm 土层有机碳储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自由放牧样地有机碳储量显著低于围栏禁牧和划区轮牧样地(P0.05), 围栏禁牧和划区轮牧样地间差异均不显著 (P0.05)。2)自由放牧样地有机碳储量经过明显的2次碳源过程和1次碳汇过程;划区轮牧样地经过明显的1次碳汇和1次碳源过程;围栏禁牧样地经过明显的1次碳源过程。3)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净增量均表现为碳源, 其中自由放牧样地表现为最强碳源, 其次为划区轮牧样地, 围栏禁牧样地为最弱碳源, 分别为-0.75、-0.45和-0.32 kg·m-2。综合分析表明, 放牧制度明显改变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储量积累过程, 减少碳释放的放牧制度能力大小排序依次为围栏禁牧、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
放牧制度是影响草原土壤碳储量的主要人为因素, 从碳储量角度研究不同放牧制度下土壤碳储量动态特征, 对草原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自由放牧样地、划区轮牧样地和围栏禁牧样地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整个生长季(5-10月)0-30 cm 土层有机碳储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自由放牧样地有机碳储量显著低于围栏禁牧和划区轮牧样地(P0.05), 围栏禁牧和划区轮牧样地间差异均不显著 (P0.05)。2)自由放牧样地有机碳储量经过明显的2次碳源过程和1次碳汇过程;划区轮牧样地经过明显的1次碳汇和1次碳源过程;围栏禁牧样地经过明显的1次碳源过程。3)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净增量均表现为碳源, 其中自由放牧样地表现为最强碳源, 其次为划区轮牧样地, 围栏禁牧样地为最弱碳源, 分别为-0.75、-0.45和-0.32 kg·m-2。综合分析表明, 放牧制度明显改变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储量积累过程, 减少碳释放的放牧制度能力大小排序依次为围栏禁牧、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
2014, 8(12): 2212-2220.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4-0067
摘要:
为了定量分析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 本研究使用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及周边共9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1年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平均风速资料, 了解荒漠草原基本气候状况, 对各要素的年、月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内蒙古荒漠草原年平均气温20世纪90年代显著上升, 西部地区2000年后升温2.7 ℃, 2月平均气温升高4 ℃左右;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大部分阶段地区年代间变化35 mm左右, 北部和中部偏南部分站点冬季降水显著增多, 西部春秋季有减少的趋势;年平均风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减弱(0.1~1.4 m·s-1), 春季、冬季风速减弱较多。
为了定量分析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 本研究使用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及周边共9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1年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平均风速资料, 了解荒漠草原基本气候状况, 对各要素的年、月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内蒙古荒漠草原年平均气温20世纪90年代显著上升, 西部地区2000年后升温2.7 ℃, 2月平均气温升高4 ℃左右;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大部分阶段地区年代间变化35 mm左右, 北部和中部偏南部分站点冬季降水显著增多, 西部春秋季有减少的趋势;年平均风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减弱(0.1~1.4 m·s-1), 春季、冬季风速减弱较多。
2014, 8(12): 2221-2229.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4-0046
摘要:
对日照市引种的10科20属32种观赏草的物候期、生物学特性和景观特性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分为(Ⅰ~Ⅴ)5个等级。结果显示, Ⅰ级:花叶芦竹(Arundo donax)和矮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有极高的观赏适应性价值, 完全适合在日照地区推广;Ⅱ级:芒类、狼尾草类、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等17种材料, 有较好的观赏适应性, 可以在日照地区推广;Ⅲ级:水葱(Scirpus validus)、鸢尾(Iris tectorum)等8种材料, 各项指标的得分都很高, 但花序不明显、观赏价值较小或花期短, 可以推广;Ⅳ级:苔草(Carex tristachya)、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jos)和灯芯草(Juncus effusus)3种观赏草的引种较少, 需要先适量种植, 再进一步评价;Ⅴ级: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和沿阶草(O.bodiniert), 不适宜做观赏植物, 建议做地被植物。
对日照市引种的10科20属32种观赏草的物候期、生物学特性和景观特性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分为(Ⅰ~Ⅴ)5个等级。结果显示, Ⅰ级:花叶芦竹(Arundo donax)和矮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有极高的观赏适应性价值, 完全适合在日照地区推广;Ⅱ级:芒类、狼尾草类、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等17种材料, 有较好的观赏适应性, 可以在日照地区推广;Ⅲ级:水葱(Scirpus validus)、鸢尾(Iris tectorum)等8种材料, 各项指标的得分都很高, 但花序不明显、观赏价值较小或花期短, 可以推广;Ⅳ级:苔草(Carex tristachya)、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jos)和灯芯草(Juncus effusus)3种观赏草的引种较少, 需要先适量种植, 再进一步评价;Ⅴ级: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和沿阶草(O.bodiniert), 不适宜做观赏植物, 建议做地被植物。
2014, 8(12): 2230-2241.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3-0706
摘要: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真菌广泛存在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 可与绝大部分农作物共生形成丛枝菌根。AM真菌可提高作物对营养元素和水分的吸收, 增加作物产量和抗逆性, 改善土壤结构。耕作、秸秆覆盖、轮作、施肥、农药施用等农业管理措施, 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AM真菌多样性、菌丝长度及其侵染率, 进而影响AM真菌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其中, 免耕、秸秆覆盖、轮作、施有机肥均可以促进AM真菌的侵染, 并对AM真菌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 而耕作、单作、化肥、除真菌剂则会降低AM真菌的侵染率, 亦可影响AM真菌多样性。本文归纳了上述农业管理措施对AM真菌的作用及机理, 以期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 充分利用AM真菌在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逆性, 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的功能。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真菌广泛存在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 可与绝大部分农作物共生形成丛枝菌根。AM真菌可提高作物对营养元素和水分的吸收, 增加作物产量和抗逆性, 改善土壤结构。耕作、秸秆覆盖、轮作、施肥、农药施用等农业管理措施, 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AM真菌多样性、菌丝长度及其侵染率, 进而影响AM真菌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其中, 免耕、秸秆覆盖、轮作、施有机肥均可以促进AM真菌的侵染, 并对AM真菌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 而耕作、单作、化肥、除真菌剂则会降低AM真菌的侵染率, 亦可影响AM真菌多样性。本文归纳了上述农业管理措施对AM真菌的作用及机理, 以期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 充分利用AM真菌在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逆性, 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的功能。
2014, 8(12): 2242-2250.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3-0680
摘要:
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当前草地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主要综述非生物因素、人类活动、生物因素3方面对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分别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pH、放牧、开垦、施肥、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外来入侵植物、植物根际等方面具体阐述这些因素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深入研究草地对外界因子的响应机制和适应对策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当前草地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主要综述非生物因素、人类活动、生物因素3方面对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分别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pH、放牧、开垦、施肥、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外来入侵植物、植物根际等方面具体阐述这些因素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深入研究草地对外界因子的响应机制和适应对策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4, 8(12): 2251-2256.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3-0685
摘要:
以黑紫披碱草(Elymus atratus)和老芒麦(E. sibiricus)作为供试材料, 采用高温(45 ℃)高湿(相对湿度100%)的人工老化方法对供试种子处理0、1、2、3、4、5、6和7 d。结果表明, 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 黑紫披碱草和老芒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呈下降趋势, 老芒麦种子的下降幅度高于黑紫披碱草。丙二醛的含量随种子老化进程缓慢上升, 可溶性糖含量增加, 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 黑紫披碱草的抗老化能力强于老芒麦。
以黑紫披碱草(Elymus atratus)和老芒麦(E. sibiricus)作为供试材料, 采用高温(45 ℃)高湿(相对湿度100%)的人工老化方法对供试种子处理0、1、2、3、4、5、6和7 d。结果表明, 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 黑紫披碱草和老芒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呈下降趋势, 老芒麦种子的下降幅度高于黑紫披碱草。丙二醛的含量随种子老化进程缓慢上升, 可溶性糖含量增加, 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 黑紫披碱草的抗老化能力强于老芒麦。
2014, 8(12): 2257-2261.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4-0349
摘要:
以冷季型草坪草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的优异(Merit)、新哥来德(NuGlade)和肯塔基(K.B.G)3个品种和紫羊茅(Festuca rubra)的两个品种宝瑞(Boreal)和梦神(Rubra), 共5个品种草坪草为研究对象, 在人工遮阴控制下, 对其耐阴性进行了比较, 试验设置的遮阴处理分别是遮阴度22%、45%、66%、83%, 以不遮阴的全光照为对照(CK)。结果表明, 遮阴显著提高了各试验品种种子发芽率、发芽势(P<0.05), 并且随遮阴度增加而增加;胚根长随遮阴增加而减小, 而胚芽长度随遮阴增加而增长。
以冷季型草坪草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的优异(Merit)、新哥来德(NuGlade)和肯塔基(K.B.G)3个品种和紫羊茅(Festuca rubra)的两个品种宝瑞(Boreal)和梦神(Rubra), 共5个品种草坪草为研究对象, 在人工遮阴控制下, 对其耐阴性进行了比较, 试验设置的遮阴处理分别是遮阴度22%、45%、66%、83%, 以不遮阴的全光照为对照(CK)。结果表明, 遮阴显著提高了各试验品种种子发芽率、发芽势(P<0.05), 并且随遮阴度增加而增加;胚根长随遮阴增加而减小, 而胚芽长度随遮阴增加而增长。
2014, 8(12): 2262-2269.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4-029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明确化感物质香豆素在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水浸提液中的含量, 并验证其化感抑草潜力。试验采用液质联用(LC/MS)测定了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中的香豆素含量, 并采用生物检测测定了不同浓度香豆素溶液对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Victori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黄花草木樨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中香豆素的含量为46.78 μg·mL-1, 占水浸提液干物质总量的1.152%;香豆素在40 μg·mL-1时能显著抑制多花黑麦草、萹蓄、红三叶、紫花苜蓿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P0.05), 香豆素浓度在80 μg·mL-1时, 除了对籽粒苋的种子萌发表现出促进作用外, 对其余供试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 对黑麦草、萹蓄和红三叶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表现为完全抑制。香豆素在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中的含量较高, 香豆素对多花黑麦草、稗草、萹蓄、红三叶、紫花苜蓿、黄花草木樨等植物具有很强的化感抑制作用, 其对不同植物的化感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有较大差异。
本研究旨在明确化感物质香豆素在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水浸提液中的含量, 并验证其化感抑草潜力。试验采用液质联用(LC/MS)测定了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中的香豆素含量, 并采用生物检测测定了不同浓度香豆素溶液对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Victori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黄花草木樨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中香豆素的含量为46.78 μg·mL-1, 占水浸提液干物质总量的1.152%;香豆素在40 μg·mL-1时能显著抑制多花黑麦草、萹蓄、红三叶、紫花苜蓿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P0.05), 香豆素浓度在80 μg·mL-1时, 除了对籽粒苋的种子萌发表现出促进作用外, 对其余供试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 对黑麦草、萹蓄和红三叶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表现为完全抑制。香豆素在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中的含量较高, 香豆素对多花黑麦草、稗草、萹蓄、红三叶、紫花苜蓿、黄花草木樨等植物具有很强的化感抑制作用, 其对不同植物的化感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有较大差异。
2014, 8(12): 2270-2276.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4-0059
摘要:
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海拔四川嵩草(Kobresia setchwanensis)克隆种群相关特征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 海拔高度显著影响四川嵩草克隆种群的特征参数、生物量及分配和种子萌发率(P0.05);藏北草甸四川嵩草的最适分布海拔为4 400 m左右, 随海拔的升高, 四川嵩草株高、分株数以及生物量积累都呈现下降的趋势;繁殖枝数、穗粒数、萌发率等有性繁殖指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但千粒重维持相对稳定;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四川嵩草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至克隆繁殖器官, 因此在海拔高度变化的过程中四川嵩草有性繁殖和克隆繁殖之间存在权衡, 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四川嵩草表现出逐步降低有性繁殖投入(穗重比降低)而增加克隆繁殖投入(根状茎重比增加)的策略。
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海拔四川嵩草(Kobresia setchwanensis)克隆种群相关特征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 海拔高度显著影响四川嵩草克隆种群的特征参数、生物量及分配和种子萌发率(P0.05);藏北草甸四川嵩草的最适分布海拔为4 400 m左右, 随海拔的升高, 四川嵩草株高、分株数以及生物量积累都呈现下降的趋势;繁殖枝数、穗粒数、萌发率等有性繁殖指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但千粒重维持相对稳定;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四川嵩草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至克隆繁殖器官, 因此在海拔高度变化的过程中四川嵩草有性繁殖和克隆繁殖之间存在权衡, 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四川嵩草表现出逐步降低有性繁殖投入(穗重比降低)而增加克隆繁殖投入(根状茎重比增加)的策略。
2014, 8(12): 2277-2285.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3-0683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 比较了4个中型狼尾草(Pennisetum longissimum var. intermedium)野生驯化新品系在甘肃省永登县秦王川盐渍土区的物候期、生长速度、叶面积及分蘖数等性状指标的变化特征,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其生产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品系1号、2号和3号出苗快, 成熟早, 生育天数147 d左右;品系4号出苗迟, 成熟晚, 生育天数160 d。1号中型狼尾草生长最快, 其株高在各个生育时期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材料(P<0.05), 在开花期达最高(187.94 cm);品系3号生长较慢, 株高最矮(150.51 cm)。生育前中期, 参试材料单株叶面积、茎粗逐步增长, 抽穗期以后, 趋于平稳甚至有所下降, 品系1号、2号和4号变化一致且明显高于品系3号。品系2号分蘖能力最强, 其次是品系1号、3号和4号。综合评价认为, 中型狼尾草品系1号和2号生长速度快, 分蘖能力强, 产草量高, 成熟早, 综合生产性能优良, 适宜在永登县秦王川盐渍土区推广种植。
通过田间试验, 比较了4个中型狼尾草(Pennisetum longissimum var. intermedium)野生驯化新品系在甘肃省永登县秦王川盐渍土区的物候期、生长速度、叶面积及分蘖数等性状指标的变化特征,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其生产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品系1号、2号和3号出苗快, 成熟早, 生育天数147 d左右;品系4号出苗迟, 成熟晚, 生育天数160 d。1号中型狼尾草生长最快, 其株高在各个生育时期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材料(P<0.05), 在开花期达最高(187.94 cm);品系3号生长较慢, 株高最矮(150.51 cm)。生育前中期, 参试材料单株叶面积、茎粗逐步增长, 抽穗期以后, 趋于平稳甚至有所下降, 品系1号、2号和4号变化一致且明显高于品系3号。品系2号分蘖能力最强, 其次是品系1号、3号和4号。综合评价认为, 中型狼尾草品系1号和2号生长速度快, 分蘖能力强, 产草量高, 成熟早, 综合生产性能优良, 适宜在永登县秦王川盐渍土区推广种植。
2014, 8(12): 2286-2292.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4-0371
摘要:
以新苏2号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Xinsu No.2’)为试材,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在拔节、孕穗和灌浆期追施氮肥, 以揭示施氮对苏丹草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种子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追施氮肥可显著提高苏丹草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 当追肥超过600 kg·hm-2时, 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对光合速率产生抑制作用。随追肥量增加SPAD值随之增大, 追肥量超过450 kg·hm-2后, SPAD值增幅较小或不增加。追施氮肥可有效增加种子千粒重、穗粒数, 从而使苏丹草种子产量明显增加, 然而, 追施氮量增加, 落粒率升高, 产量增幅明显减小, 追氮150与300 kg·hm-2时, 产量增幅分别达23.7%和32.2%, 而追氮750 kg·hm-2时, 产量增幅仅为3.9%, 追施氮肥600 kg·hm-2时, 可获最大种子产量3 815 kg·hm-2。综合苏丹草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变化认为, 追肥量为600 kg·hm-2为最佳, 此时光合速率最大, 并可获得最大种子产量。
以新苏2号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Xinsu No.2’)为试材,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在拔节、孕穗和灌浆期追施氮肥, 以揭示施氮对苏丹草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种子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追施氮肥可显著提高苏丹草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 当追肥超过600 kg·hm-2时, 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对光合速率产生抑制作用。随追肥量增加SPAD值随之增大, 追肥量超过450 kg·hm-2后, SPAD值增幅较小或不增加。追施氮肥可有效增加种子千粒重、穗粒数, 从而使苏丹草种子产量明显增加, 然而, 追施氮量增加, 落粒率升高, 产量增幅明显减小, 追氮150与300 kg·hm-2时, 产量增幅分别达23.7%和32.2%, 而追氮750 kg·hm-2时, 产量增幅仅为3.9%, 追施氮肥600 kg·hm-2时, 可获最大种子产量3 815 kg·hm-2。综合苏丹草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变化认为, 追肥量为600 kg·hm-2为最佳, 此时光合速率最大, 并可获得最大种子产量。
2014, 8(12): 2293-2300.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4-0392
摘要:
通过比较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及其相关关系对两种放牧方式和4种施肥梯度的响应, 分析了放牧方式和施肥梯度对该类草甸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放牧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 (P0.001), 减小了群落生物量, 增加了杂类草在生物量中的比重, 抑制了禾草类物种的生长, 而施肥则显著降低了物种丰富度(P0.001), 但是增加了群落生物量, 抑制了杂类草类的生长, 增加了禾草类在生物量中的比重。在全年放牧的所有施肥区, 物种丰富度均未呈现显著变化(P0.05), 而在全年封育的所有施肥区, 物种的丰富度均显著下降(P0.001), 这表明放牧是主效应, 施肥效应被放牧效应所掩盖。在放牧处理或施肥处理下的所有试验小区中, 群落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均呈负相关关系, 且这种负相关程度随着施肥水平增加或封育禁牧而显著增强。本研究还发现在该地区牧场中进行适度的氮肥撒施可以既不影响物种的丰富度, 又能增加群落的生产力, 而且可以提高优质牧草在群落中的比重, 这是一种最佳的群落性能, 能够承载更多的牲畜进而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且不会导致当地草原的退化, 适宜在该地区牧场中进行推广。
通过比较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及其相关关系对两种放牧方式和4种施肥梯度的响应, 分析了放牧方式和施肥梯度对该类草甸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放牧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 (P0.001), 减小了群落生物量, 增加了杂类草在生物量中的比重, 抑制了禾草类物种的生长, 而施肥则显著降低了物种丰富度(P0.001), 但是增加了群落生物量, 抑制了杂类草类的生长, 增加了禾草类在生物量中的比重。在全年放牧的所有施肥区, 物种丰富度均未呈现显著变化(P0.05), 而在全年封育的所有施肥区, 物种的丰富度均显著下降(P0.001), 这表明放牧是主效应, 施肥效应被放牧效应所掩盖。在放牧处理或施肥处理下的所有试验小区中, 群落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均呈负相关关系, 且这种负相关程度随着施肥水平增加或封育禁牧而显著增强。本研究还发现在该地区牧场中进行适度的氮肥撒施可以既不影响物种的丰富度, 又能增加群落的生产力, 而且可以提高优质牧草在群落中的比重, 这是一种最佳的群落性能, 能够承载更多的牲畜进而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且不会导致当地草原的退化, 适宜在该地区牧场中进行推广。
2014, 8(12): 2301-2307.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3-0727
摘要:
放牧是草地利用的主要方式。在放牧过程中, 牲畜通过采食、排泄和践踏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草地土壤种子库, 土壤种子库和植物群落间的关系也因此会发生变化。本文主要从放牧对土壤种子库规模、物种组成、空间分布格局及土壤种子库和植物群落间的互作关系4个方面做了归纳总结, 旨在为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放牧是草地利用的主要方式。在放牧过程中, 牲畜通过采食、排泄和践踏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草地土壤种子库, 土壤种子库和植物群落间的关系也因此会发生变化。本文主要从放牧对土壤种子库规模、物种组成、空间分布格局及土壤种子库和植物群落间的互作关系4个方面做了归纳总结, 旨在为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014, 8(12): 2308-2315.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4-0084
摘要:
草木樨(Melilotus)是一种优质牧草和绿肥作物, 具有高产优质、耐盐碱、抗寒等特点, 本文从其作为优质牧草的饲用价值、草产量、种子生产等特性和作为优质绿肥作物时对土壤、后茬作物的影响两个大方面, 对国内外草木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基础上, 就目前我国草木樨研究中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我国草木樨的研究提供参考。
草木樨(Melilotus)是一种优质牧草和绿肥作物, 具有高产优质、耐盐碱、抗寒等特点, 本文从其作为优质牧草的饲用价值、草产量、种子生产等特性和作为优质绿肥作物时对土壤、后茬作物的影响两个大方面, 对国内外草木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基础上, 就目前我国草木樨研究中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我国草木樨的研究提供参考。
2014, 8(12): 2316-2322.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3-0711
摘要:
动物生产是西北地区传统的农业产业, 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草地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的玛曲、黄土高原的环县和河西内陆干旱区的民勤为主要代表, 认为天然草地退化加剧、面积缩小, 栽培草地面积不足、品种单一且产量低, 畜群管理不善等阻碍了草、畜生产系统的天然耦合联系, 也是限制区域动物生产的根本原因。为此, 本研究提出以暖棚养殖+冬季补饲, 家庭联户经营式, 异地短期育肥以及草-畜耦合作为西北主要生态区家畜生产的发展模式。
动物生产是西北地区传统的农业产业, 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草地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的玛曲、黄土高原的环县和河西内陆干旱区的民勤为主要代表, 认为天然草地退化加剧、面积缩小, 栽培草地面积不足、品种单一且产量低, 畜群管理不善等阻碍了草、畜生产系统的天然耦合联系, 也是限制区域动物生产的根本原因。为此, 本研究提出以暖棚养殖+冬季补饲, 家庭联户经营式, 异地短期育肥以及草-畜耦合作为西北主要生态区家畜生产的发展模式。
2014, 8(12): 2323-2332.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3-0699
摘要:
2009―2011年4月、7月和10月(春、夏、秋季), 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选择了4种不同干扰生境, 分别为开垦区、轮牧区、过牧区和禁牧区, 采用铗日法对生境中的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 运用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 RDA)研究了不同季节啮齿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植物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春、夏、秋3个季节啮齿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在不同干扰生境间差异显著(P<0.05), 春季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轮牧区最高(1.42), 过牧区最低(0.91);夏季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开垦区最高(1.45), 禁牧区最低(1.06);而秋季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过牧区最高(1.23), 禁牧区最低(0.65)。冗余分析表明, 春季和夏季灌木盖度和草本密度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均显著, 而秋季是草本密度和草本盖度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显著。因此, 植物盖度和密度是影响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
2009―2011年4月、7月和10月(春、夏、秋季), 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选择了4种不同干扰生境, 分别为开垦区、轮牧区、过牧区和禁牧区, 采用铗日法对生境中的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 运用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 RDA)研究了不同季节啮齿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植物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春、夏、秋3个季节啮齿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在不同干扰生境间差异显著(P<0.05), 春季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轮牧区最高(1.42), 过牧区最低(0.91);夏季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开垦区最高(1.45), 禁牧区最低(1.06);而秋季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过牧区最高(1.23), 禁牧区最低(0.65)。冗余分析表明, 春季和夏季灌木盖度和草本密度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均显著, 而秋季是草本密度和草本盖度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显著。因此, 植物盖度和密度是影响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
2014, 8(12): 2333-2341.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4-0082
摘要:
以宁夏荒漠草原区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 设置对照、增雨20%、40%、60%、100% 5种处理样地, 通过调查土壤、植被及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初步分析了地表植被和节肢动物群落对当年模拟降雨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 1)在增雨试验前, 不同处理样地间土壤理化性质、地表植被个体数、类群数和平均高度以及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 说明试验样地设置的相似性和试验方法可行。2)模拟降雨处理后, 地表植物丰富度受降雨处理的影响较小, 而在秋季, 地表植物个体数表现为增雨40%样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 植物平均高度表现为增雨20%和40%样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3)模拟降雨处理后, 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受降雨处理的影响较小, 而在秋季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表现为增雨20%、60%和100%样地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研究表明, 基于影响因子设置不同处理试验样地需综合考虑土壤、植被和节肢动物特征, 地面植被个体数和高度以及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对降雨处理响应更为敏感, 并存在一定的时滞性。
以宁夏荒漠草原区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 设置对照、增雨20%、40%、60%、100% 5种处理样地, 通过调查土壤、植被及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初步分析了地表植被和节肢动物群落对当年模拟降雨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 1)在增雨试验前, 不同处理样地间土壤理化性质、地表植被个体数、类群数和平均高度以及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 说明试验样地设置的相似性和试验方法可行。2)模拟降雨处理后, 地表植物丰富度受降雨处理的影响较小, 而在秋季, 地表植物个体数表现为增雨40%样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 植物平均高度表现为增雨20%和40%样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3)模拟降雨处理后, 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受降雨处理的影响较小, 而在秋季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表现为增雨20%、60%和100%样地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研究表明, 基于影响因子设置不同处理试验样地需综合考虑土壤、植被和节肢动物特征, 地面植被个体数和高度以及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对降雨处理响应更为敏感, 并存在一定的时滞性。
2014, 8(12): 2342-2347.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4-0086
摘要:
近年来, 科尔沁丘陵草甸草原发生周期性、大面积、高密度的蝗虫灾害, 威胁着该区畜牧业的发展。本研究对该草原类型4类植被样地[样地Ⅰ: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群落;样地Ⅱ:中华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chinensis)+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群落;样地Ⅲ:蓖齿蒿(Artemisia pectinatal)群落;样地Ⅳ:糙隐子草(C. squarrosa)群落]的植物群落、蝗虫群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样地间的植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差异显著(P<0.05);蝗虫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4类样地中蝗虫群落与植物群落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表现各异:样地Ⅱ蝗虫群落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呈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 样地Ⅰ和Ⅲ蝗虫群落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呈正相关但不显著(P0.05), 样地Ⅳ蝗虫群落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植物群落所构成的栖境条件以及蝗虫自身生物学特点影响或决定蝗虫的分布与发生;蝗虫对栖境选择的多样性反映了蝗虫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及蝗虫与植被的协同作用。
近年来, 科尔沁丘陵草甸草原发生周期性、大面积、高密度的蝗虫灾害, 威胁着该区畜牧业的发展。本研究对该草原类型4类植被样地[样地Ⅰ: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群落;样地Ⅱ:中华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chinensis)+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群落;样地Ⅲ:蓖齿蒿(Artemisia pectinatal)群落;样地Ⅳ:糙隐子草(C. squarrosa)群落]的植物群落、蝗虫群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样地间的植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差异显著(P<0.05);蝗虫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4类样地中蝗虫群落与植物群落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表现各异:样地Ⅱ蝗虫群落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呈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 样地Ⅰ和Ⅲ蝗虫群落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呈正相关但不显著(P0.05), 样地Ⅳ蝗虫群落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植物群落所构成的栖境条件以及蝗虫自身生物学特点影响或决定蝗虫的分布与发生;蝗虫对栖境选择的多样性反映了蝗虫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及蝗虫与植被的协同作用。
2014, 8(12): 2348-2355.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4-0068
摘要:
本研究以北疆地区昌吉市阿什里乡的典型牧民定居点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 对125户定居牧民家庭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定居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可分为7种类型, 其中“放牧+养殖奶牛+种植+务工”型生产经营模式的牧户比重最多, 占总牧户的39%, 该模式的牧民人均年收入为最高(11 320.47元·a-1);“放牧+养殖奶牛+种植”型生产经营模式的牧民人均年收入为中等(为9 488.1元·a-1);“养殖奶牛+种植”型生产经营模式的牧民人均年收入为最低(2 674.75元·a-1), 表明牧民人均年收入与经营模式高度相关, 经营模式越多元化, 经济收入越高。通过相关性及逐步回归分析发现, “放牧+养殖奶牛+种植+务工”型生产经营模式的人均年收入与家畜羊单位、人均放牧性投入、人均养殖奶牛业投入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家畜羊单位头数是该模式中影响人均年收入的最强的关键因素。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结论基本吻合, 充分说明牧民生产投入是提高人均收入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以北疆地区昌吉市阿什里乡的典型牧民定居点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 对125户定居牧民家庭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定居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可分为7种类型, 其中“放牧+养殖奶牛+种植+务工”型生产经营模式的牧户比重最多, 占总牧户的39%, 该模式的牧民人均年收入为最高(11 320.47元·a-1);“放牧+养殖奶牛+种植”型生产经营模式的牧民人均年收入为中等(为9 488.1元·a-1);“养殖奶牛+种植”型生产经营模式的牧民人均年收入为最低(2 674.75元·a-1), 表明牧民人均年收入与经营模式高度相关, 经营模式越多元化, 经济收入越高。通过相关性及逐步回归分析发现, “放牧+养殖奶牛+种植+务工”型生产经营模式的人均年收入与家畜羊单位、人均放牧性投入、人均养殖奶牛业投入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家畜羊单位头数是该模式中影响人均年收入的最强的关键因素。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结论基本吻合, 充分说明牧民生产投入是提高人均收入的重要因素。
2014, 8(12): 2356-2362.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4-0019
摘要:
牧草种子收获后的田间管理对次年的种子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是在果后营养生长期较长的地区, 种子收获后针对秸秆和残茬的田间管理往往被忽视, 对于新的枝条形成、越冬返青以及植被的利用年限均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对牧草种子田收获后的田间管理方法、作用、效果和技术要点等进行综述, 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提出牧草种子收获以后, 在管理种子田的方法措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解决我国牧草种子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牧草种子收获后的田间管理对次年的种子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是在果后营养生长期较长的地区, 种子收获后针对秸秆和残茬的田间管理往往被忽视, 对于新的枝条形成、越冬返青以及植被的利用年限均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对牧草种子田收获后的田间管理方法、作用、效果和技术要点等进行综述, 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提出牧草种子收获以后, 在管理种子田的方法措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解决我国牧草种子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