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邓邦良(1990-),男,江西南昌人,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土壤生态、养分及植被恢复研究。 E-mail:1178156906@qq.com
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的供给水平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通过研究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Fe、Cu、Mn、Zn、B的分布特征以及对人为干扰的响应,发现有效态Fe、Cu、Mn、Zn、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9.15、0.94、3.73、1.60、0.28 mg·kg-1,有效态Fe、Cu、Zn、B随海拔增加并未有显著增加或减少的规律,0-20 cm土层的有效态Mn随海拔增加有显著( P<0.05)减少趋势。有效态Fe、Mn、Zn具有空间异质性。0-20和20-40 cm土层,有效态Cu都对人为干扰响应敏感( P<0.05),且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有效态Cu含量呈现富集现象,最大富集率分别为139.5%和181.8%。
The supply of available soil microelement will affect the nor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vailable soil microelement Fe, Cu, Mn, Zn, and B and its response to disturbance in the meadow soil of Wugong Mounta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tents of available Fe, Cu, Mn, Zn, and B were 169.15, 0.94, 3.73, 1.60, and 0.28 mg·kg-1, respectively, and available Fe, Cu, Zn, and B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and available Mn at 0―20 cm soil layer had a significant ( P <0.05) decreasing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Available Fe, Mn, Zn had spatial heterogeneity. Available Cu was sensitive response to human disturbance at both 0-20 cm and 20-40 cm soil layer, and the enrichment of available Cu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gree of human disturbance with the biggest enrichment 139.5% and 181.8%, respectively.
微量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有Fe、Cu、Mn、Zn、B、Mo等, 参与植物体内氧化还原过程, 是组成植物体内某些酶和蛋白质的重要组成成分[1]。土壤中植物必需微量元素 Fe、Cu、Mn、Zn、B等的供给水平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主要与土壤母质类型、成土过程、培肥条件、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状况和pH等综合因素有关[2, 3]。在我国南方地区, 由不同成土母质发育而来的土壤, 部分微量元素有效性极低, 是南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养分限制因子[4]。
武功山山地草甸, 作为南方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草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 在全球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现阶段, 对干扰造成草地退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NPK[5, 6, 7]、微生物和酶[8, 9]、物理性质[5]、细根[5]、植物多样性[10]、生物量[11]、碳氮循环[12]等方面; 而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却主要集中在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和有效性[3], 以及微量元素与pH、有机质关系等方面[13, 14]。但是研究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与干扰的响应机制, 特别是人为干扰对山地草甸区域有效态微量元素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分析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与海拔和干扰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探索有效态微量元素对海拔和干扰的敏感性, 以期能为武功山山地草甸植被保护及修复等提供理论依据。
武功山山地草甸位于萍乡市芦溪县东南边境, 介于114° 10'-114° 17' E, 27° 25'-27° 35' N, 集中在海拔1 600~1 900 m范围内, 地处江西西部, 地跨吉安市安福县、萍乡市的芦溪县、宜春市袁州区三地的风景名胜区。土壤为花岗岩发育而来的山地草甸土, 由于枯枝落叶丰富以及低温等因素, 有机物腐烂分解缓慢, 土层浅薄, 色泽黝黑, 干后成块。在草甸上, 主要优势种是芒(Miscanthus sinensis)、其次是野古草(Arudinella hirta)作为亚优势种、伴生种有黄海棠(Hypericum ascyron)、白舌紫菀(Aster baccharoides)等植物。草甸主要集中在海拔1 600~1 900 m。
1.2.1 取样设计 对于干扰造成的草地退化的等级划分, 主要是以草地类型[12]、植被盖度[10]、放牧强度[5]、生物多样性[8]、植被类型[11]等指标来划分。本研究根据武功山游人踩踏造成草甸退化的现象, 应用植被盖度指标划分了4个不同退化等级。分别为“ 无干扰或无退化(CK)” (植被总盖度100%)、“ 人为轻度干扰或轻度退化(L)” (60%< 植被总盖度< 90%)、“ 人为中度干扰或中度退化(M)” (30%< 植被总盖度< 60%)、“ 人为重度干扰或重度退化(H)” (植被总盖度< 30%)。
2013年8月, 在武功山最高峰1 900 m的金顶峰 (27° 26' N, 114° 07' E) 区域附近采样, 选择样地坡向朝南一侧山脉, 在海拔1 600~1 900 m范围内划分出3个区组, 每个区组在每隔50 m的海拔, 选择一个无干扰或无退化的样地, 每个区组设置7个海拔处理, 共21个样地, 每个样地的面积为10 m× 10 m, 用于探究海拔对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金顶附近的高山草甸集中在1 600~1 900 m, 而金顶的高山草甸的植被破坏主要在1 800 m左右的游步道, 其中1 900 m样地太少不具代表性, 1 800 m以下干扰程度比较少, 所以在研究不同人为干扰对微量元素的含量影响时采用的海拔高度是1 850 m。样地设置同样是在武功山最高峰1 900 m的金顶峰 (27° 26' N, 114° 07' E) 区域附近采样, 选择样地坡向朝南一侧山脉, 在1 850 m海拔处划分出3个区组, 每个区组中包含“ 无干扰或无退化(CK)” 、“ 人为轻度干扰或轻度退化(L)” 、“ 人为中度干扰或中度退化(M)” 、“ 人为重度干扰或重度退化(M)” 4种试验处理, 共12个样地, 每个样地的面积为10 m× 10 m, 用于探究人为干扰对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五点取样法。在整个10 m× 10 m的样地设置1个中心点, 另外4个点为中心点和对角线的中点。所在样地的每一样方的土壤分上下两层( 0-20和20-40 cm) 进行取样, 将这5个样点的每层土样约1 kg土壤进行同层混匀带回实验室。
1.2.2 测定与统计方法 速效铜、铁、锰、锌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 有效硼采用姜黄素比色法[3]。数据分析采用DPS 7.05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并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采用Origin 8.1制图。
2.1.1 不同海拔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Fe分布格局 土壤有效态Fe平均含量为169.15 mg· kg-1。在0-20 cm土层, 虽然海拔对有效态Fe的影响显著(P< 0.05), 但是随海拔增加不呈现递增或递减的规律; 在20-40 cm土层, 海拔对有效态Fe的影响不显著(P> 0.05)。有效态Fe主要受pH影响[3], 通过调查, 武功山草甸的pH值介于4.08~5.87, 属于酸性土壤。复杂的山地水文条件, 形成的土壤pH差异造就了土壤有效态Fe含量的多变性(图1)。
2.1.2 不同海拔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Cu分布格局 土壤有效态Cu平均含量为0.94 mg· kg-1。在0-20 cm以及20-40 cm土层, 海拔都对有效态Cu的含量影响显著(P< 0.01)。全Cu含量与土壤母质类型、腐殖质量、成土过程和培肥条件等有关, 而有效态Cu与全Cu的相对分配比率取决于矿物质种类结构、母质、土壤有机质含量等[3]。虽然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 海拔间都具有显著差异, 但是没有随海拔变化显著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 很难找到有效态Cu与海拔变化的规律, 这可能和局部有机质含量差异有关(图2)。
2.1.3 不同海拔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Mn分布格局 土壤有效态Mn平均含量为3.73 mg· kg-1。在0-20以及20-40 cm土层, 海拔都对有效态Mn的含量影响显著(P< 0.05)。其中0-20 cm土层, 有效态Mn的含量随着海拔增加有减少的趋势, 由于土壤中Mn的总含量因母质的种类、质地、成土母质以及土壤的酸度、有机质的积累程度而异, 其中有效态Mn受pH、氧化还原状况、有机质等综合影响[3], 所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和低海拔温度高, 植被生长较高海拔旺盛, 有机质积累程度较高有关。通过分析可以得出, 0-20 cm有效态Mn对海拔变化敏感, 且随着海拔增加, 呈现减少的趋势(图3)。
2.1.4 不同海拔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Zn分布格局 土壤有效态Zn平均含量为1.60 mg· kg-1。在0-20 cm以及20-40 cm土层, 海拔对有效态Zn的含量影响不显著(P> 0.05)。土壤含Zn量与成土母质中的矿物种类及其风化程度有关, 在成土母质相似的武功山草甸区域[3], 有效态Zn对海拔变化不敏感(图4)。
2.1.5 不同海拔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B分布格局 土壤有效态B平均含量为0.28 mg· kg-1。在0-20 cm以及20-40 cm土层, 海拔对有效态B的含量影响不显著(P> 0.05)。有效态B主要受土壤质地、pH等影响, 当土壤pH低于7时, 溶液中B主要以H3BO3形态存在, 很少被土壤粘粒吸附[3], 所以在土壤质地相似、pH为酸性的武功山草甸区域内, 有效态B对海拔变化不敏感(图5)。
土壤有效态Fe、Mn、Zn元素具有空间异质性。其中, Fe元素0-20 cm土壤(161.3 mg· kg-1)显著(P< 0.05)低于20-40 cm土壤(177.0 mg· kg-1), 这可能与山地草甸降水淋溶有关, 降水能够促进土壤脱硅富铝铁化, 呈现上层土壤Fe含量高于下层土壤; Mn、Zn元素0-20 cm土壤(分别为5.9、2.1 mg· kg-1)均显著高于20-40 cm土壤(分别为1.6、1.1 mg· kg-1), 其他元素差异不显著(P> 0.05), 这可能和草甸植被为草本, 根系较浅有关, 有效态微量元素Mn、Zn主要集中在上层土壤(图6)。
不同人为干扰程度对土壤有效态Fe、Mn、Zn、B的含量影响不显著(P> 0.05)。但是, 不同人为干扰程度对0-20 cm以及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态Cu的含量影响都差异显著(P< 0.05), 在0-20 cm土层, 有效态Cu在中度干扰(M)最大(1.03 mg· kg-1), 比无干扰(CK)含量(0.43 mg· kg-1)高139.5%; 在20-40 cm土层, 有效态Cu在重度干扰(H)最大(0.93 mg· kg-1), 比无干扰(CK)含量(0.33 mg· kg-1)高181.8%, 且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 有效态微量元素Cu的含量呈现富集现象, 这可能和人为踩踏造成植被盖度减少, 在土壤中的Cu元素, 随着植被减少, 吸收量减少, 持续在土壤中富集有关(图7)。
海拔差异主要体现在温度、降水等方面的不同。在仅仅300 m海拔跨度的武功山草甸范围(1 600~1 900 m), 则主要体现在温度的差异, 然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主要与土壤母质类型、成土过程、培肥条件、有机质含量, 氧化还原状况、pH等综合因素有关[2, 3], 和温度的关系不是特别明显, 这也就是有效态Fe、Cu、Zn、B随海拔变化没有显著增加或者减少的原因。
空间异质性, 主要是由于山地草甸植被根系浅, 加上降水淋溶差异, 形成了有效态Fe、Mn、Zn元素的空间异质性。干扰, 一方面增大了土壤容重, 降低了土壤的孔隙度, 导致土壤紧实, 通透性下降, 从而降低植物根系呼吸作用[15], 间接影响了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另一方面, 干扰降低了微生物代谢活动以及改变了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组成[8, 15, 16], 进而降低了大部分土壤酶活性[9, 16], 使得生物活性降低, 造成土壤胶体物质减少, 破坏了微团聚体胶结形成较大粒径的粗团聚体。由于土壤粗团聚体的物理保护对有机碳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17, 18], 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从而影响有机质对微量元素的吸附作用[19]。所以, 干扰通过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 造成生物量减少[11, 20], 土壤的有效固碳能力降低, 土壤组成成分的保护和稳定作用减弱, 进而影响土壤对养分的释放与吸收[21], 可能间接造成了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发生改变。有研究表明, 人为干扰对土壤微量元素Cu、Zn等具有蓄积增加的趋势[22, 23, 24], 这与本研究得出的土壤有效态Cu受人为干扰影响程度的增加有显著富集的现象比较吻合。但是, 在东祁连山退化高寒草甸, 速效Zn以极度退化高寒草甸草地较高, 速效Fe和速效Mn随着退化程度加深含量下降较大[25], 这与本研究得出的干扰对有效态微量元素Fe、Mn、Zn、B无显著影响的结果不一样, 这可能和干扰程度划分依据和样地植被类型和气候条件差异性有关。
综上, 在海拔落差只有300 m的武功山山地草甸范围内, 除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态Mn随海拔增加而显著减少外, 有效态Fe、Cu、Zn、B随海拔增加没有显著性增加或减少规律。有效态Fe、Mn、Zn具有空间异质性。土壤有效态Cu对人为干扰响应敏感, 且随着人为干扰程度增加, 有效态Cu含量呈现富集现象。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