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外来入侵植物的问题与对策
庞立东1, 阿马努拉·依明尼亚孜2, 刘桂香1
1.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
2.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通讯作者:刘桂香(196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草地生态监测研究。E-mail:liugx804@163.com

第一作者:庞立东(1977-),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草地生态研究,E-mail:pang_stjcs@163.com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生物入侵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公众健康及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收集、汇总和对比分析,以明确内蒙古自治区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发生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畜牧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影响等,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内蒙古自治区外来植物入侵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外来入侵植物已达45种,其中分属16个科36个属。入侵植物以一、二年生草本为主,占总入侵植物的79.5%,入侵来源以国内其他省区传入和国外直接传入两种途径实现;入侵植物有19种原产自美洲,占入侵植物总数的42.2%,欧洲次之,为18种。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外来植物入侵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整体上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相关法制法规不健全、监管脱节、投入不足,评估与预警机制不健全、相关研究滞后等问题。因此,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防范意识,建立入侵植物风险评估、早期预警监测体系,提升科研能力和监测技术水平,构建信息平台,加强对外交流,从而保障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 内蒙古; 入侵植物种类; 途径与危害;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629(2015)12-2037-10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5-0236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xotic invasive plant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PANG Li-dong1, Amanulla Eminniyaz2, LIU Gui-xiang1
1.Grassland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Huhhot 010019, China
2.College of Grassland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Gui-xiang E-mail:liugx804@163.com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vasive plant species have posed serious threats to native ecosystems, public health, and regional economies.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exotic invasive plant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many years of practice and collected literatures,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damages and trends of the invasive alien plants were clarified in Inner Mongoli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otal 45 invasive plant species in Inner Mongolia, which belong to 16 families and 36 genera. Among these 45 invasive plant species, 43(79.5%) species belonged to annual or biennial herb; 19 (42.2%) and 18 (40%) species originated from America and Europe,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as achieved some succes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vasive alien plants, there we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lack of attention, imperfect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insufficient supervision and investment, imperfect assessment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Therefor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were proposed which included increasing capital investment, raising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making risk assessment of invasive plants, early warning monitoring system,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sting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strengthen foreign exchange to ensure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maintain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Keyword: Inner Mongolia; species composition of invasive alien plants; approach and damage; prevention measures

外来植物入侵(Exotic Plants Invasion)是指植物从其原生地, 借助人为或自然力进入新栖息地, 并在新栖息地失去控制而爆发性扩散, 造成农林牧业减产, 生物多样性下降, 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等危害的现象[1, 2, 3]。近年来,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深入, 人员流动和物质流通日益频繁, 导致外来入侵生物数量快速增加, 鉴于生物入侵对入侵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的严重威胁, 生物入侵已和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全球气候变化共同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4, 5, 6, 7]

由于我国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交通日渐发达, 人类活动加剧, 致使外来入侵植物所产生的危害逐年增加[8, 9]。因此, 中国已经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 截至2013年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已经确认有544种[10], 其中外来入侵植物更是超过270种[11], 从而对我国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具有代表性的入侵植物有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和飞机草(Eu. odoratum)等[12]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 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 占国土总面积的12.3%, 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 国境线长4 200 km, 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 既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 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维护我国边疆稳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3]。由于内蒙古在我国经济、生态及地方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积极开展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基础研究, 逐步完善预警、监控、防治与生态恢复技术, 对于有效防控外来入侵植物的发生与危害, 保障内蒙古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维护地区和国家的和平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58年Elton[14]就首次对生物入侵及其对动植物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阐述。此后, 各国科学家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据调查, 欧洲共查明了1万多种外来物种, 其中1 094种外来物种对生态有影响, 1 347种外来物种对经济有影响[15]。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 澳大利亚植物入侵现象比较突出, 有2 700种外来植物建立了种群, 其中, 429种被认为是有害植物[16], 因此, 对植物入侵研究较早而且深入[17]。我国的相关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逐渐开展, 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通过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近年来, 诸多学者已从入侵植物的分布调查[18, 19]、目录编制[20]、影响与危害[21, 22]以及防治对策[23, 24]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随着内蒙古经济贸易的高速发展, 交通运输业不断完善以及草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势必造成外来物种在本区域的加速扩散[25, 26, 27]。虽然外来入侵植物数量的攀升以及危害程度的加重已经引起内蒙古海关及农林部门的重视, 也做了不少工作, 但总体来说起步较晚, 相关研究较为欠缺[28]。因此, 对内蒙古入侵植物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为此, 根据文献调研, 重点讨论内蒙古自治区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 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为进一步研究和有效防治内蒙古自治区外来植物入侵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处于蒙古高原的东南部, 大部分地区海拔1 km以上,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 大部分地区在东亚季风的影响之下,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 气候复杂多样, 年均气温-1~10 ℃, 全年降水量50~450 mm, 无霜期在80~150 d。内蒙古林地面积439 493万hm2, 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37.15%, 森林面积居全国第1位。自治区天然草地资源丰富, 总面积达86.67万km2, 位居中国五大草原之首, 可利用草地面积达68万km2, 占中国草地总面积的1/4, 分布有各类野生高等植物2 781种, 种子植物2 208种, 蕨类植物62种, 苔藓类植物511种, 其中草本植物分布面积最广。

1.2 研究方法

根据李振宇和解焱[29]所列的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种名单, 并参考近期发表文献[30, 31, 32, 33]及内蒙古植物志[34, 35, 36, 37]对入侵植物名录进行补充, 结合多年野外调查和收集的标本资料, 筛选整理出内蒙古自治区外来入侵生物清单。利用the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IT IS, http://www.itis.gov/)核实学名。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和著作进行梳理, 补充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蒙古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及种类构成

内蒙古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是通过国内其他省区传入和国外直接传入两种途径实现的, 且主要以国内其他地区传入为主[26]。据不完全统计, 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总计有45种, 隶属于16科36属(表1), 其中菊科(9种)、禾本科(6种)、苋科(6种)、豆科(4种)、旋花科(4种)、茄科(3种)和十字花科(3种)的植物占了内蒙古入侵植物的77.8%。入侵植物中列入“ 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入侵生物” 名单的1种: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名录》的检疫性有害植物有435种(属), 其中入侵内蒙古自治区的有5种:凤眼莲、毒麦、少花蒺藜草、刺萼龙葵、刺苍耳和三裂叶豚草。对入侵植物生活型分析的结果表明, 外来入侵植物中, 草本植物占居绝对优势, 有43种, 占总种数的95.6%; 亚灌木和藤本各1种, 共占4.4%; 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 内蒙古入侵植物中, 木本植物(乔木和灌木)入侵比例较低。

表1 内蒙古自治区外来入侵植物名录 Table 1 Oigin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2.2 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种的原产地及入侵途径

内蒙古的入侵植物来源中以原产美洲(北美、南美及美洲热带地区)的最多, 共计19种, 占总数的43.2%, 欧洲次之, 共计18种, 占40.9%, 入侵植物中只有1种原产于中国其他地区。入侵植物中以一、二年生草本为主, 占入侵植物总数的79.5%, 多年生植物占20.5%。其中, 作为有用植物人为引入的23种, 用途主要包括观赏植物、牧草或饲料、药用植物、蔬菜、草坪草、环境保护植物。其余的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无意引进带入的, 引入途径包括进出口贸易、压舱水、粮食、旅客携带等[38]。且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地以及城市居民区等)能够见到。

2.3 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

2.3.1 经济损失 与国内其他省份如广东、云南相比, 内蒙古自治区外来植物入侵的时间相对较晚, 尚未出现入侵种大规模爆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恶性事件; 但是, 近年来自治区已经呈现出入侵植物快速扩展、蔓延, 甚至局部爆发的趋势。据报道, 光梗蒺藜草已在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自然繁殖, 并开始大面积蔓延。光梗蒺藜草的嫩草为牛等牲畜喜食, 但到了果实成熟期, 刺状总苞变得坚硬锋利, 易伤害牲畜, 严重影响天然草地的放牧和利用。近几年来, 有专家在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及周边地区发现了刺萼龙葵正在迅速蔓延, 而且已经对当地牛羊等牲畜造成了毒害, 并对皮毛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2.3.2 生态环境破坏 由于入侵物种适应能力强, 生长繁殖速度快, 扩散传播能力强, 与当地物种产生激烈竞争, 并占据了本地物种生态位, 使生境破碎化, 改变了生态系统结构, 导致物种多样性减少甚至消失。少花蒺藜草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播到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大青沟, 90年代开始蔓延到科左后旗满都苏木、哈日乌苏苏木大半部, 如今, 已经传播蔓延科左后旗中西部、库伦旗中北部、奈曼旗南半部, 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刺萼龙葵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传入辽宁省阜新市, 2000年左右在赤峰市巴林右旗沙巴尔台煤矿和公路边发现刺萼龙葵, 如今, 刺萼龙葵已经在沙巴尔台地区蔓延, 传播和扩散能力非常强[27]。据文献报道[36], 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最早在呼伦贝尔市扎兰屯被发现, 2004年在土默特左旗哈素海被发现有少量分布, 2005年在呼和浩特市区绿地也开始出现, 并且长势良好, 牛膝菊适应能力强, 繁殖速度快, 一旦蔓延对周边植物及环境破坏严重, 是一种恶性杂草。

2.3.3 影响人类和畜牧健康 内蒙古入侵植物中有很多有毒有害植物, 不仅会毒害动物引起动物、家禽的中毒甚至死亡, 有些植物对人类的健康也构成了严重威胁。据报道, 三裂叶豚草(A.trifida)花粉是引起人体过敏性症状— — 枯草热的主要病源, 空气中1 m3中含有40~50颗花粉, 人就会感染枯草热(秋季花粉症)[39]。麦仙翁(Agrostemma githago)主要是农区麦类作物的田间杂草, 其种子有毒, 混入粮食中后会对人畜和家禽健康造成损害, 逸生的可直接对马、猪、牛和鸟类构成威胁, 少花蒺藜草果实成熟期, 刺状总苞变得坚硬锋利, 易伤害牲畜, 严重影响天然草地的放牧和利用。近年在内蒙古发现的刺萼龙葵能产生一种茄碱, 已经有西乌珠穆沁旗、赤峰的巴林右旗等地的牲畜误食该植物造成呼吸困难、虚弱和颤抖等中毒症状[33]

2.4 内蒙古外来植物入侵特点

2.4.1 入侵植物种类以一年生草本为主, 有害植物数量增多 一年生草本在入侵植物中的占比较大, 由于一、二年生植物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 这种特性可以促进他们在新环境下的基因适应[40]。从入侵植物发展形势来看, 外来植物入侵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如三裂叶豚草、少花蒺藜草、刺萼龙葵等危害严重的有毒有害杂草均是近些年才传播至内蒙古地区。

2.4.2 入侵物种原产地以欧美为主, 生境范围多样化 在内蒙古入侵植物种中, 来自美洲的种数最多, 这一趋势与我国外来生物主要来源地一致[23]。欧洲仅次于美洲, 表明欧洲的物种所处生境与内蒙古地区的环境较为接近。入侵种的栖息生境范围非常多样, 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原到田间地头、公园耕地、城市居民区及建筑工地等都可见到。

2.4.3 入侵途径多元化以国内为主, 无意传入为近年主要传播方式 内蒙古入侵植物中, 一部分是作为牧草、蔬菜和观赏植物被引进, 另一部分是因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随着交通物流和贸易的不断发展, 很多外来物种随人及其产品通过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进入自治区内, 传入途径有可能相互交叉, 同一种入侵植物可能通过1种以上的途径传入。由于内蒙古地处内陆地区, 与国内8个省份毗邻, 入侵物种多以国内其他省份扩散和传播为主, 如1982年在辽宁省朝阳县首次发现刺萼龙葵, 在2000年左右已经扩散入内蒙古地区通辽境内, 再如少花蒺藜草也是20世纪80年代首先入侵辽宁省, 然后逐渐传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也有一些如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a)等牧草, 是由于自治区内草地退化, 对新的优质速生牧草的需求加大, 从而使其面积在境内快速扩展[41]

2.5 内蒙古外来植物入侵发生的原因解析

1)地域辽阔、区间跨度大, 气候和生态类型多样为植物入侵提供了生境条件。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 地貌复杂, 气候多样, 复杂的地貌和气候类型孕育了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 从东到西分布有森林、草原和荒漠, 为外来植物的入侵提供了适宜的生境。2)特殊的区位条件使内蒙古外来植物入侵风险增大。内蒙古自治区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 靠近京津; 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大增加了内蒙古植物入侵的风险。3)气候变化及草地退化进一步增加了内蒙古外来生物入侵的发生概率。IPCC第4次评估报告(2007)指出, 在过去的100年里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74± 0.18) ℃, 与气温升高形成对比的是人口激增, 草地放牧强度加大, 超载过牧现象严重, 造成草地不断退化。气候变化及草地退化加剧了外来生物的发生和危害。4)对外贸易交往的增加及旅游业的发展为生物的入侵、传播创造了条件。作为旅游资源大区, 内蒙古近年来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据统计, 内蒙古1988年旅游外汇收入仅为141万美元, 到了2010年旅游外汇收入达到了60 200万元; 2014年, 内蒙古自治区外贸进出口总值实现145.53亿美元, 增长21.4%, 高于全国增速17.9个百分点。在我国“ 一路一带” 新形势的带动下, 进出口贸易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加快了商品和人员的流动, 也为外来植物的入侵和传播提供了桥梁。另外, 高速发展的种植和养殖业对外来牧草及经济作物的引种为外来植物的入侵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3 外来植物入侵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虽然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部门在预防和监控外来植物入侵、保障生态环境和生产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目前内蒙古外来植物的传播、入侵、发生和危害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外来植物入侵防控政策与管理、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和应用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自治区植物入侵发生情况的回顾、原因解析和趋势分析, 积极采取对策, 进一步提升外来植物入侵研究和防控的能力与水平, 这无疑对促进和维护内蒙古农牧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 防范意识淡薄, 相关研究滞后, 由于内蒙古远离中国沿海地区, 植物入侵数量及入侵植物爆发和扩散的速度相对较低, 所以对植物入侵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而且对植物入侵的防范意识缺乏; 2) 评估预警机制不健全, 技术水平落后; 风险评估机制是风险预防原则的具体体现, 是预警机制得以实现的最为重要的首要环节。但目前评估机制主要集中于事件发生后的经济损失评估, 预警评估体系缺乏, 且评估方法过于简单、偏面; 预报预警系统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支撑, 可操作性不强, 不能及时准确地监测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缺乏时效性。3)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各级监管部门严重脱节; 我国已经出台了大量的针对或涉及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 如《农业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草原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中对外来物种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和管理办法, 但主要是为防范外来已知的特定有害植物, 虽然针对性很强, 但是均在国家层面统筹制定, 与地方具体情况并不十分吻合。各级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也存在执法内容交叉、法律法规之间界定不明晰等问题, 且管理职责分散, 缺乏统一协调机制, 相互避让进而出现有些区域多重执法, 而有些问题无人监管的情况。4)投入不足, 与国际和其他地区间的沟通合作不够。预先了解国际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危险入侵物种信息是预防的关键, 在入侵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 建立和完善入侵生物数据库, 利用强大的网络和通信设备, 构建全方位、多系统的信息平台, 以及时有效地掌握生物入侵发展扩散态势对于防控生物入侵是十分重要的, 而现阶段相关的交流与合作是远远不够的。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网络信息平台以及培养和发展生物入侵防控技术人员, 引进国外先进的监测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而目前的投入水平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2 应对策略

1)从根本上重视生物入侵, 加强宣传与培训, 提高防范意识, 普及生物入侵的防控知识。对各级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并逐级宣传和普及生物入侵相关知识, 提高外来入侵生物识别、防治、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技能和认识, 以便对入侵生物及时、准确、简便地进行鉴定和快速除害处理。2)加强立法, 统一协调, 建立科学的引种制度, 加大外来入侵生物内外检疫的执法力度。研究制定《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条例》和其他相关政策文件, 对管理的内容、对象、权利和责任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对防治和控制行动做出规定, 并保证法规条文的有关规定与相应的国际公约、协议的一致性。3)制定外来入侵生物应急防控预案, 加强各部门间的联系和沟通, 做到, 防、控、治一条龙的联动响应机制。依照2012年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加强上下级、相关部门间的沟通和合作, 统一认识, 协同行动, 做到联防联控, 抽调部分技术人员建立外来生物入侵管理与防治人才资源库, 入侵一旦发生, 各部门所有人员必须在应急指挥部的调配下统一行动。4)建立专项资金, 加大投入, 加强基础研究, 提高研究水平, 摸清家底, 正确评估, 掌握入侵种特征, 快速防控。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开展深层次外来入侵生物气候限制、物种种系发生、地域分布限制、生态适应性等多方面的相关的系统研究, 建立外来入侵生物数据库, 查清内蒙古入侵生物的种类、入侵途径、种群大小和数量、分布范围、生物学特征; 分析其发展态势、变迁规律对当地生态的潜在危害, 扩散原因和机理, 及时更新数据, 为有效控制入侵物种提供理论依据。5)建立外来入侵植物监测、风险评估体系和早期预警机制。建立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 快速反应, 及时应对, 迅速控制, 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 将外来植物入侵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6)加强国际和国内各区域间合作, 建立外来生物传播和防控信息的共享机制。加强与国际其他国家以及本国其他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与国际接轨, 汲取先进的生物入侵防控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生物保护和检疫水平, 加强防范, 源头控制,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及网络技术,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共同推动生物入侵防控技术向前发展, 控制入侵植物传播和蔓延, 保障内蒙古的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李叶, 林培群, 余雪标, 郑勇奇, 张川红. 外来植物入侵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5): 156-159. [本文引用:1]
[2] 李博, 徐炳声, 陈家宽. 从上海外来杂草区系剖析植物入侵的一般特征[J]. 生物多样性, 2001, 9(4): 446-457. [本文引用:1]
[3] 高增祥, 季荣, 徐汝梅, 谢宝瑜, 李典谟. 外来种入侵的过程、机理和预测[J]. 生态学报, 2003, 23(3): 559-570. [本文引用:1]
[4] Sala O E, Chapin F, Axmesto J, Berlow E, Bloomfield J, Dirzo R, Sanwald E H, Huenneke L F, Jackson R B, Kinzig A, Leemans R, Lodge D M, Mooney H A, Oesterheld M, Poff N L, Sykes M T, Walker B H, Walker M, Wall D H. Global biodiversity scenarios for the year 2100[J]. Science, 2000, 287: 1770-1774. [本文引用:1]
[5] Wiles G J, Bart J, Beck R, Aguon C F. Impacts of the brown tree snake: Patterns of decline and species persistence in Guam’s Avifauna[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3, 17: 1350-1360. [本文引用:1]
[6] Rushing D W, Murray D S, Verhalen L M. Weed interference with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I. Buffalobur (Solanum rostratum)[J]. Weed Science, 1985, 33: 810-814. [本文引用:1]
[7] Bassett I J, Munro D B. The biology of Canadian weeds. 78. Solanum carolinense L. and Solanum rostratum Dunal[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1986, 66(4): 977-991. [本文引用:1]
[8] Ding J, Mack R N, Lu P, Huang H. China’s booming economy is sparking and accelerating biological invasions[J]. Bioscience, 2008, 58: 317-324. [本文引用:1]
[9] Bah M, Gutierrez D M, Escobedo C, Mendoza S, Rojas J I, Rojas A. Methylprotodioscin from the Mexican medical plant Solanum rostratum (Solanaceae)[J].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2004, 32: 197-202. [本文引用:1]
[10] 荆华.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问题研究[D]. 长春: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本文引用:1]
[11] Weber E, Sun S G, Li B. Invasive alien plants in China: 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insights[J]. Biological Invasions, 2008(10): 1411-1429. [本文引用:1]
[12] Zalba S M, Villamil C B. Woody plant invasion in relictual grassland s[J]. Biological Invasions, 2002(4): 55-72. [本文引用:1]
[13] 刘丽梅, 李岩松, 吕君.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21(10): 113-117. [本文引用:1]
[14] Elton C S. The Ecology of Invasions by Animals and Plants[M]. London: Methuen, 1958. [本文引用:1]
[15] Vila M, Basnou C, Pysek P, Josefsson M, Genovesi P, Gollasch S, Nentwig W, Olenin S, Roques A, Roy D, Hulme P E, How well do we understand the impacts of a lien species on ecosystem services? A Pan-European Cross-Taxa assessment[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0, 8(3): 135-144. [本文引用:1]
[16] 刘红霞, 温俊宝. 重视生物入侵的影响(下)[J]. 世界农业, 2000(9): 34-35. [本文引用:1]
[17]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ministerial council Australian weeds strategy: A national strategy for weed management in Australia[R]. Canberra: [S. N. ], 2006. [本文引用:1]
[18] 吴晓雯, 罗晶, 陈家宽.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J].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576-584. [本文引用:1]
[19] 朱耿平, 刘强, 高玉葆. 提高生态位模型转移能力来模拟入侵物种的潜在分布[J]. 生物多样性, 2014, 22(2): 223-230. [本文引用:1]
[20] 徐海根. 《生物多样性公约》热点研究: 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安全·遗传资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本文引用:1]
[21] 徐海根, 强胜.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1-432. [本文引用:1]
[22] 徐海根, 强胜. 中国外来入侵生物[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1-684. [本文引用:1]
[23] 万方浩, 郭建英, 张峰. 中国生物入侵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302. [本文引用:2]
[24] 谢宗强, 陈志刚, 樊大勇, 熊高明. 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治对策[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10): 1795-1798. [本文引用:1]
[25] 王春林, 张宗益, 黄幼玲. 外来植物有害生物入侵及其对策[J]. 植物保护学报, 2005, 32(1): 104-108. [本文引用:1]
[26] 田雪亮, 吴雪平. 引种牧草造成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 草业科学, 2007, 24(9): 70-74. [本文引用:2]
[27] 苏亚拉图, 金凤, 哈斯巴根. 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07, 36(4): 479-483. [本文引用:2]
[28] 蒋文志, 曹文志, 冯砚艳. 我国区域间生物入侵的现状及防治[J]. 生态学杂志, 2010, 29(7): 1451-1457. [本文引用:1]
[29] 李振宇, 解焱. 中国外来入侵种[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本文引用:1]
[30] 赵利清, 臧春鑫, 杨劼. 侵入种刺苍耳在内蒙古和宁夏的分布[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7(3): 308-310. [本文引用:1]
[31] 张斯斯, 肖宜安.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生活型与性系统多样性[J]. 植物研究, 2013, 33(3): 351-359. [本文引用:1]
[32] 徐军. 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的分布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本文引用:1]
[33] 黄乔乔. 外来植物在中国的入侵模式-物种特性-环境因子-人类活动的作用[D]. 杭州: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本文引用:2]
[34] 马毓泉. 内蒙古植物志: 第2卷[M]. 2版.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0: 9-710. [本文引用:1]
[35] 马毓泉. 内蒙古植物志: 第3卷[M]. 2版.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9: 1-673. [本文引用:1]
[36] 马毓泉. 内蒙古植物志: 第4卷[M]. 2版.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3: 9-849. [本文引用:2]
[37] 马毓泉. 内蒙古植物志: 第5卷[M]. 2版.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4: 1-595. [本文引用:1]
[38] 徐成东, 陆树刚. 云南的外来入侵植物[J]. 广西植物, 2006, 26(3): 227-234. [本文引用:1]
[39] 陈贤兴, 何献武, 沈夕良. 浙江省南麂岛豚草生物学特性及防除研究[J]. 河南科学, 2003, 21(3): 51-53. [本文引用:1]
[40] Ricklefs R E, Guo Q F, Qian H.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of introduced plants form in their native and non-native ranges in Eastern Asia and North American[J].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2008, 14(2): 381-386. [本文引用:1]
[41] 王海波, 孙娟, 玉永雄. 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以及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7, 24(1): 68-7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