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2年榆中县气温突变及周期变化
潘舟艳1, 闫丽娟2, 李广1,3, 聂志刚4
1.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3.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4.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通信作者:李广(1971-),男,内蒙古化德人,教授,博导,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系统工程等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lig@gsau.edu.cn

第一作者:潘舟艳(1990-),女,浙江湖州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生态学。E-mail:panzy13@163.com

摘要

利用榆中县1971-2012年的日平均气温,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榆中县42年来的温度变化和突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2年来,榆中县年平均气温变化在5.73~8.04 ℃,年平均气温呈现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 ℃·10 a-1,并且榆中县年平均气温突变出现在1995―1996年;榆中县四季平均气温表现为相同趋势,其中冬季的气候倾向率达到0.28 ℃·10 a-1,增幅最明显;春季次之,为0.25 ℃·10 a-1。28 a时间尺度是榆中年平均气温的第一主周期,同时还有14和6 a时间尺度变化周期。榆中县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呈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变化。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突变检测; 小波分析; 榆中
中图分类号:S1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629(2017)07-1374-09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419
Mutations and cycle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in Yuzhong in recent 42 years
Pan Zhou-yan1, Yan Li-juan2, Li Guang1,3, Nie Zhi-gang4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2.College of Agriculture,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3.College of Forestry Science,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4.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Guang E-mail:lig@gsau.edu.cn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s in Yuzhong was analyzed with the methods of th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cumulative anomaly method, Mann-Kendall test method and Morlet wavelets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daily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data observed at Yuzhong meteorological station from 1971 to 2012.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limat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brupt changes over the last 42 years in the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limate in this region showed a warming trend,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varied between 5.73 and 8.04 ℃, and the annual temperature has increased by 0.26 ℃·10 a-1 in recent 42 years, and an abrupt change occurred in 1995-1996.In addition, the seasonal temperature showed the same trend, and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in winter were higher (0.28 ℃·10 a-1) than in the spring (0.25 ℃·10 a-1). The climate change interval analysis that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fluctu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terval of 28 years,14 years and 6 years. There is an upward trend of temperatures in Yuzhong, with a certain period and the regularity of variation.

Keyword: climate change; temperature; abrupt change test method; wavelet analysis; Yuzhong County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1]。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2]指出, 从1880年到2012年全球地表温度持续变暖, 已升高0.85 ℃(0.65~1.06 ℃); 过去30年是自1850年以来最温暖的时期。近54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非常明显, 变暖幅度约为1.3 ℃, 增温速率达0.25 ℃· 10 a-13, 但各地区的气温区域性差异较大[4, 5]。近年来, 很多学者针对黄土高原区域气候变化进行研究发现, 黄土高原区域近50年来降水量逐渐减少[6], 气温逐渐上升[7], 为暖干型变化区。北方农牧交错带呈气温上升而降水减少的态势[8]; 有研究认为, 近年来西安气候向暖干化发展, 兰州等西北其它四大省会城市气候向暖湿化发展[9]; 黄河源区气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呈现增高的趋势, 降水也有所增加[10]。这些研究都是从宏观层面上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气象要素资料对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的研究, 掩盖了气候变化的空间小尺度差异, 限制了对区域气候变化成因的理解并减弱了区域气候预测的可靠性。因此,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开展空间小尺度气温突变及周期变化研究, 为揭示气候变化区域性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榆中县位于甘肃中部, 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地处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的过渡带, 生态环境脆弱, 气候变化敏感[4, 11]。该县南部为石质高寒山区, 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 其中榆中北山为典型雨养农作区, 还是榆中县退耕还林还草的主要区域。农作物以马铃薯(Capsicum annuum)、玉米(Zea mays)、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主, 干旱会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 农牧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且该区为半干旱山区, 气温变化引起的干旱缺水使其植被覆盖度小, 改造再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为此, 针对榆中县1971―2012年年均气温, 分析研究区近42年的气候变化态势与特征, 开展黄土高原地区空间小尺度年均温变化研究, 探索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变化区域性差异, 以期提高区域气候变化预测的有效性, 并为适应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以提高生产力发展及草地覆盖率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榆中县(35° 34'-36° 26' N, 103° 50'-104° 34' E, 海拔1 430~3 670 m)位于甘肃中部, 地势南高北低, 中部凹, 呈马鞍形。南部为石质高寒山区, 北部为黄土丘陵区, 南北两山之间是川塬丘陵沟壑区, 属于黄土高原区。年均气温6.7 ℃, 降水量400 mm。近42年来最高气温为36.4 ℃(2010年7月30日), 最低气温为-27.2 ℃(1975年12月13日); 最高年降水量555.5 mm(2007年), 最低年降水量231.1 mm(1997年), 是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即干旱少雨, 冬冷夏热,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 降水集中, 年降水量较小。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据榆中县气象站1971―2012年逐日气温数据, 采用Matlab 2010b软件对榆中县气温的季节、年和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 主要基于Matlab的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和Morlet小波统计分析方法, 其中, 小波分析中主要采用Matlab小波工具箱中的信号延伸(signal extension)功能, 对数据两端进行对称性延伸来消除边界效应。

1.2.1 突变检测 气候突变是普遍存在于气候系统的一个重要现象, 本研究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来分析突变, 该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 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12]

Mann-Kendall检验的基本原理[13], 设气候序列为x1, x2, x3xn, mi表示第i个样本xi大于(1≤ ji)xj的累积数, 定义一个统计量:

dk= i=1kmi, 2≤ kN

在原序列随即独立等假设下, dk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E[dk]=k(k-1)/4,

var[dk]=k(k-1)(2k+5)/72 2≤ kN

dk标准化:u(dk)=[dk-E(dk)]/ var[dk], 给定显著水平α , 若|u| > ua, 则表明序列存在明显的趋势变化。所有u(dk)(1≤ k≤ N)将组成一条曲线称为正序特征曲线UF。把此方法引用到反序列当中, mi¯表示第i个样本xi大于xj(ijN)的累积数, 当i'=n+1-i时, 如果 mi¯=mi, 则反序列的 μ¯(di)由式(1)给出:

u¯(di)=-u(di),

i'=N+1-i. ii'=1, 2, …, N

u¯(di)组成的曲线称为逆序特征曲线UB, 当正序特征曲线UF超过信度线, 即表示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 如果两条曲线的交点位于信度线之间, 则该点便是突变点的开始。

1.2.2 小波分析 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能清晰地反映出气候序列的时频信息, 能对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估计。本研究采用Morlet复小波对榆中县年均气温进行时间尺度分析。

对于时间序列函数f(t), 小波变换定义为:

Wf(a, b)=1a-f(t)Ψ* (t-ba)dt.

式中:Wf(a, b)是小波系数, a是伸缩因子, 决定小波宽度; b是平移因子, 是反映小波位置移动的参数, Ψ Ψ * 的共轭函数。本研究选择Matlab小波工具箱中的Morlet复小波函数[14]对延伸后的榆中气候资料序列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其解析形式为:

Ψ (x)=C e-x22cos5x.

小波方差为[15]:

Wp(a)=Wf(a, b)2.

小波方差表示时间序列在该尺度中周期波动的能量变化, 可以从小波方差图中确定主要时间尺度, 即主周期[16]

2 结果分析
2.1 气温的年际变化

榆中县年平均气温近42年在5.73~8.04 ℃变化, 年均气温逐步上升, 气候倾向率0.26 ℃· 10 a-1(图1), 略高于全球气候倾向率(0.13± 0.03) ℃· 10 a-117和全国气候倾向率0.22 ℃· 10 a-118。四季均温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 其中冬季的气候倾向率达到0.28 ℃· 10 a-1, 为最大; 春季达到0.25 ℃· 10 a-1; 夏季和秋季增温幅度相差不大, 为0.24 ℃· 10 a-1(图1)。而全国四季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冬季0.36 ℃· 10 a-1, 春季0.23 ℃· 10 a-1, 秋季0.19 ℃· 10 a-1, 夏季0.12 ℃· 10 a-1 [18], 与全国气温趋势相比较, 榆中县的气温趋势基本相同, 但冬季均温略低于全国水平, 年均温、春季、夏季、秋季均温都高于全国水平。

图1 榆中县年均温和四季均温变化Fig. 1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nd seasonal average temperature change in Yuzhong

2.2 气温的年代际变化

榆中县年代际气温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气温偏冷, 但这30年中气温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2000―2009年开始变暖, 转为迅速升高, 上升幅度达到最大, 出现暖冬, 最为温暖; 2010―2012年气温也为上升趋势, 但上升幅度较2000―2009年下降。季节温度的年代际变化也呈现偏冷转为偏暖的趋势, 但四季的各个时段特征不同。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榆中县的四季距平均为负距平, 说明气温较低。90年代秋季为正距平, 冬季为零距平, 春季、夏季和年距平为负距平, 说明气温有变暖的微小波动。而21世纪以来, 除2010、2011和2012年3年的冬季外, 其余都为正距平, 这说明, 自21世纪以来, 榆中县气温变暖趋势明显, 且2006年达到研究时段以来的最高值(8.04 ℃)(表1)。分析得出, 榆中县气温经历了变冷―冷暖过渡(转暖)―变暖的变化阶段。

2.3 年均温突变检测

用M-K法对榆中县近42年的年均温进行突变分析(图2)。正序特征曲线UF曲线在1971―1995年间小于0, 可见这25年间并无增暖趋势, 在1975―1977年间UF线超过了临界值(-1.96), 说明有变冷加剧的趋势。从1996年后UF线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并且UF线开始大于0, 并自2002年开始UF线超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 说明1996年开始, 气温开始增暖。根据置信区间内UF线和UB线的交点, 可以判断气温在1995―1996年间发生了一次突变。此后, 榆中县变暖的趋势较为显著。近42年榆中县年均温累积距平趋势为先降后升, 1971―1996年呈现下降趋势上升, 并在1996年出现最低值, 之后由冷转暖, 1997-2012年经历了上升的过程(图3)。由M-K法和累积距平分析可得, 榆中县年平均气温在1995―1996年间发生了由冷到暖的突变。

表1 榆中年、季节温度年代际距平 Table 1 Annual and seasonal temperature of 10 a anomaly in Yuzhong

图2 榆中县年平均气温Mann-Kendall突变Fig. 2 Mann-Kendall mutation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Yuzhong

图3 榆中县年平均气温累积年际距平Fig. 3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of cumulative anomaly in Yuzhong

2.4 年均温周期变化分析

小波实部等值线图(图4a)反映了气温序列在时间尺度上的分布, 图中的等值曲线为小波系数实部值, 蓝色表示低值区, 即温度偏冷; 红色表示高值区, 即温度偏暖。可以看出, 榆中县气温小波系数值在5―6年、13―15年和26―29年3个时间尺度上较为明显, 在27年左右有2个暖中心和3个冷中心, 在14年的尺度上有4个偏暖中心和4个偏冷中心, 在6年尺度上有多个偏暖和偏冷中心, 但分布不明显。年均气温小波方差图(图4b)中存在3个明显峰值, 分别为6年、14年和28年时间尺度, 并且在28年尺度上的波动能量最大, 即28年尺度为榆中县年均温变化过程中的第1主周期, 14年和6年分别为榆中县年均温的第2和第3主周期。主周期趋势图(图4c)可以显示该尺度下气温的冷―暖变化过程, 榆中县年均温相对偏高的阶段出现在1974―1983年、1992―2001年和2010―2012年; 年均温相对偏低阶段出现在1971―1973年、1984―1991年和2002―2009年。年均温的突变年份为1974年、1983年、1992年、2002年和2010年。综上分析, 可得1995年为榆中县年均温突变点。

图4 年均温小波系数实部等值线图(a)、小波方差图(b)、主周期小波系数图(c)Fig. 4 The real part of Morlet Wavelet coefficients contour(a), wavelet variograms(b) and the main periodic wavelet coefficient(c) of the annual temperature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中, 榆中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 与全球变暖的响应越来越显著, 其增温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尤其是冬季增温幅度最大; 该地气温经历了变冷―冷暖过渡(转暖)―变暖的变化阶段, 其中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气温偏冷, 1995―1996年间年平均气温发生了由冷到暖的突变, 21世纪以来, 气温变暖趋势明显。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影响大气环流特征的变化, 而大气环流特征的变化会影响区域气候的变化; 同时, 高原地区气温升高时, 青藏高原东部由偏南风异常环流控制, 且与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的相关性最强[19, 20], 即当低层有暖平流经过时, 改变了大气温度, 继而改变了下垫面温度, 因此,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气环流变化, 进而对榆中年均温上升的作用显著。其次, 榆中县地势南北两山高中间低, 呈马鞍形, 这样的地形加剧了气流汇聚, 从而引起焚风效应, 使榆中县年均温急剧升高。榆中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 与全球变暖的响应越来越显著, 这与孙奇等[21]得出的甘肃省近43年气温在波动中变暖, 杨晓玲等[22]得出的乌鞘岭、永登、古浪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魏怀东等[23]得出的过去50年石羊河流域的全流域年均气温均为变暖趋势, 白冰等[24]得出的甘肃省年平均气温呈现增暖趋势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由于榆中地位于甘肃中部, 远离大海, 其受内陆欧亚环流的影响较大, 暖期西风环流增强而东亚大槽更为浅薄, 槽后西伯利亚地区辐合下沉削弱, 这使得该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减弱, 进而削弱了东亚冬季风, 冷空气更少侵入中国大陆地区, 冬季温度偏高, 所以, 榆中县年平均气温总体上升, 气候倾向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尤其是冬季增温幅度最大。这与梁苏洁[25]、刘燕[26]得出的中国冬季气温自1960年以来有很强的增暖趋势的研究结果一致。

厄尔尼诺现象是导致环流异常和气温降水骤变的主要原因, 尽管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 并不直接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但是其对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天气系统影响较大, 从而间接影响我国的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27]。因而, 1994-1995年的厄尔尼诺暖事件的发生, 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榆中县气温1995-1996年发生由低温到高温的突变, 这与王文艳等[28]研究发现干旱半干旱典型过渡区定西市近19年来, 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 突变时间为1996年的研究结果也一致。

通过对榆中1971-2012年气温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 其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 与全球变暖的响应越来越明显, 其增温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尤其是冬季增温幅度最大; 近40年来, 该地气温经历了变冷-冷暖过渡(转暖)-变暖的变化阶段, 21世纪以来, 气温变暖趋势明显, 以后可能向温暖型变化。

1)榆中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 且四季变化趋势不同。年平均气温变化在5.73~8.04 ℃, 以0.26 ℃· 10 a-1的气候倾向率上升, 年均温整体上经历了偏冷―偏暖的过程, 并在1995年发生突变。四季气温表现为相同的趋势, 其中冬季的气候倾向率达到0.28 ℃· 10 a-1, 增幅最明显; 春季次之, 为0.25 ℃· 10 a-1。对榆中年、季节均温年代际研究发现, 该区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均由冷变暖但变暖时间有所不同, 秋、冬两季均温变暖时间要比年均温、春、夏季均温早10年。

2)榆中气温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年平均气温存在28年的强显著周期, 此外还有14年和6年尺度变化周期。

3)冷、暖阶段差异显著。榆中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气温偏冷, 1995―1996年间年平均气温发生了由冷到暖的突变, 2001年以来, 气温呈明显变暖趋势, 以后可能向温暖型变化, 农牧业生产活动则要注意气温的周期和规律变化, 提前预测气候灾害的发生, 做好气候变化的防范与适应性对策。

参考文献
[1] 唐舰, 何秉宇, 姜红. 近50年塔里木盆地南缘孤立绿洲气候变化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20(5): 95-98.
Tang J, He B Y, Jiang H. The climatic change of isolated oasis in Tarim Basin’s in recent 50 years.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20(5): 95-98.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 Shen Y P, Wang G Y. Key findings and assessment results of IPCC WGI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3, 35(5): 1068-1076. [本文引用:1]
[3] 任国玉, 初子莹, 周雅清, 徐铭志, 王颖, 唐国利, 翟盘茂, 邵雪梅, 张爱英, 陈正洪, 郭军, 刘洪滨, 周江兴, 赵宗慈, 张莉, 白虎志, 刘学峰, 唐红玉.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4): 701-716.
Ren G Y, Chu Z Y, Zhou Y Q, Xu M Z, Wang Y, Tang G L, Zhai P M, Shao X M, Zhang A Y, Chen Z H, Guo J, Liu H B, Zhou J X, Zhao Z C, Zhang L, Bai H Z, Liu X F, Tang H Y. Recent progresses in studies of regional temperature changes in China.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5, 10(4): 701-716.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4] 刘晓清, 赵景波, 于学峰. 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趋势及适应对策. 干旱区研究, 2006, 23(4): 627-631.
Liu X Q, Zhao J B, Yu X F. Study on the climatic warming-drying trend i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rid Zone Research, 2006, 23(4): 627-631. (in Chinese) [本文引用:2]
[5] Jones P D, Moberg A. Hemispheric and large-scal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s: An extensive and an update to 2001. Journal of Climate, 2003, 16: 206-223. [本文引用:1]
[6] 蓝永超, 胡兴林, 丁宏伟, 喇承芳, 宋洁, 邹松兵, 尹振良. 河西内陆河流域山区近50余年来气温变化的多尺度特征和突变分析. 山地学报, 2014, 32(2): 163-170.
Lan Y C, Hu X L, Ding H W, La C F, Song J, Zou S B, Yin Z L. Multiple time scales analysis of jump and variation of air temperature in Mountain Area of Hexi Inland River Basin in the past more than 50 year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4, 32(2): 163-170.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7] 李振朝, 韦志刚, 文军, 符睿. 近50年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3): 57-62.
Li Z C, Wei Z G, Wen J, Fu R. Analysis on climat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Loess Plateau in recent 50 years.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22(3): 57-62.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8] 李广, 黄高宝. 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力影响的诊断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20(1): 104-107.
Li G, Huang G B. Analysis on climatic change and crop productivity in the Northern Farming-Pastoral Area.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20(1): 104-107.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9] 肖军, 赵景波. 西安市54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中国农业气象, 2006, 27(3): 179-182.
Xiao J, Zhao J B.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e change over last 54 years in Xi’an. 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2006, 27(3): 179-182.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0] 王莺, 李耀辉, 孙旭映. 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32(4): 539-551.
Wang Y, Li Y H, Sun X Y.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eco-environ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15, 32(4): 539-551.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1] 王亚军, 勾晓华, 刘普幸, 陈发虎. 甘肃榆中200年来春季气温的变化. 中国沙漠, 2006, 26(3): 283-285.
Wang Y J, Gou X H, Liu P X, Chen F H. Change of spring temperature in Yuzhong of Gansu Province during recent 200 years.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06, 26(3): 283-285.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2] 孙秀忠, 孙照渤, 罗勇. 1960-2005年东北地区降雪变化特征研究.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1): 1-5.
Sun X Z, Sun Z B, Luo Y. Characteristics of snow fall from 1960 to 2005 in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 2010, 26(1): 1-5.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3] 符涂斌, 王强.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 大气科学, 1992, 16(4): 482-493.
Fu T B, Wang Q. The definition and detection of the abrupt climatic change. Scientia Atmospherica Sinica, 1992, 16(4): 482-493.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4] 胡昌华, 李国华, 周涛. 基于MATLAB 7. X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小波分析. 第三版.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Hu C H, Li G H, Zhou T.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Based on MATLAB7. X——Wavelet Analysis. Third Edition. Xi’an: Xidian University Press, 2008.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5]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Wei F Y. Modern Climatic Statistical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2007.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6] Gao W, Li B L. Wavelet analysis of coherent structures at the atmosphere-forest interface.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93, 32(11): 1717-1725. [本文引用:1]
[17] Solomon S.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scientific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本文引用:1]
[18] 任国玉, 郭军, 徐铭志.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气象学报, 2005, 63(6): 942-956.
Ren G Y, Guo J, Xu M Z. Climate changes of China’s mainland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Acte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5, 63(6): 942-956.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9] 郭林祥, 李广, 肖鸿民, 闫丽娟.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1971-2010年下垫面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14, 31(11): 2015-2020.
Guo L X, Li G, Xiao H M, Yan L J. 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lying surface in Anding District, Dingxi in Gansu Province from 1970 to 2010Pratacultural Science, 2014, 31(11): 2015-2020.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0] 吴晓娜, 孙照渤. 欧亚大陆夏季地表温度的气候特征及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大气科学学报, 2015, 38(2): 195-204.
Wu X N, Sun Z B. Climate features of summer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Eurasian contin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ransactions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5, 38(2): 195-204.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1] 孙奇, 刘志鹏, 武威. 甘肃省近43年温度变化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28): 9867-9868.
Sun Q, Liu Z P, Wu W.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change in recent 43 years in Gansu Province.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e Science, 2014, 42(28): 9867-9868.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2] 杨晓玲, 丁文魁, 张义海. 近45年乌鞘岭及其东、西坡气温变化特征和对比分析. 高原气象, 2010, 29(5): 1331-1337.
Yang X L, Ding W K, Zhang Y H. Change characteristic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air temperature in Wushaoling and East and West Slopes in recent 45 years. Plateau Meteorology, 2010, 29(5): 1331-1337.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3] 魏怀东, 李亚, 丁峰, 陈芳, 周兰萍, 胡小柯. 石羊河流域1951―2005年气候变化特征. 中国水稻科学, 2014, 31(4): 590-598.
Wei H D, Li Y, Ding F, Chen F, Zhou L P, Hu X K.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Shiyang River Basin from 1951 to 2005.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14, 31(4): 590-598.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4] 白冰, 薛万孝, 孔令旺, 王锋瑞, 俞洁. 甘肃省1963―2012年气候变化特征.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3, 33(6): 41-45.
Bai B, Xue W X, Kong L W, Wang F R, Yu J. Analysis of 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 from 1963 to 2012 in Gansu Province. 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 2013, 33(6): 41-45.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5] 梁苏洁.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北京: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 2014.
Liang S J. Analysis of the interdecadal changes of the wintertim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winter monsoon over China mainland and region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1960-2013. PhD Thesis.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2014.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6] 刘燕, 程正泉, 叶萌. 广州市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气象, 2008, 34(2): 52-60.
Liu Y, Cheng Z Q, Ye M.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zhou temperature and its cause analysis. Meteorological Monthly, 2008, 34(2): 52-60.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7] 翟盘茂, 李晓燕, 任福民. 厄尔尼诺.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3.
Zhai P M, Li X Y, Ren F M. El Nino.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2003.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8] 王文艳, 张丽萍, 吴东平, 张芳芳, 王小云. 近19年干旱半干旱过渡区气温降雨变化特征分析.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 35(61): 57-61.
Wang W Y, Zhang L P, Wu D P, Zhang F F, Wang X Y. Analysis 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recent 19 years in Arid and Semi-Arid transition region.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35(61): 57-61.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