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沙、草产业的理论及其实践
陈亮1, 胡涵锦2
1.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 200030
2.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通信作者:胡涵锦(1953-),男,上海人,教授,博导,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E-mail:hanjinhujd@sjtu.edu.cn

第一作者:陈亮(1982-),男,河北石家庄人,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钱学森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E-mail:jakiechen@sjtu.edu.cn

摘要

钱学森自1984年创建了沙、草产业理论以来,基于其理论的实践在中国,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北部地区一直持续不断地深化开展,其理论也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经过30余年的发展,沙、草产业理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通过总结和梳理发现,业内专家近年来对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总体从提出背景和意义、发展思路、阶段性成果、学术争论、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学者们均认为钱学森提出的沙、草产业理论在当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空间也十分巨大。

关键词: 钱学森; 沙产业、草产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S8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629(2017)1-0194-09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6-0159
Theory and practice of Qian Xue-sen’s deserticulture and prataculture
Chen Liang1, Hu Han-jin2
1.Qian Xuesen Library and Museu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u Han-jin E-mail:hanjinhujd@sjtu.edu.cn
Abstract

The practices of deserticulture and prataculture have been developing in China since their suggestion by Qian Xue-sen in 1984.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deserticulture and prataculture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spects of research can be reviewed from several points: those proposed by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stage achievements, academic debat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other several aspec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heory of deserticulture and prataculture which proposed by Qian Xue-sen presently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spect of further development is will be beneficial.

Keyword: Qian Xue-sen; deserticulture; prataculture; Marx’s philosophy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自1984年7月, 应《内蒙古日报》的约稿, 在《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沙、草产业的概念并进行了初步阐述[1]。以此为基础,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 他在多种场合, 以报告、论文、书信等多种形式, 对沙、草产业理论不断进行思考和阐发。

自1984年到2000年, 钱学森先生多次谈及沙、草产业的相关问题。例如:1985年8月, 写给沈荣骏的信中提到, “ 沙漠戈壁也可人工种植, 永续利用……我称之为‘ 沙产业’ ” [2]。1987年, 他对李毓堂谈到:“ 如果不重视草产业, 我觉得不行, 我们要有个长远的发展战略, 这个战略计划中必须要有草产业” [3]。1989年10月, 写给刘恕的信中提道, “ 让沙漠为我们服务!” [2]。1985年至1992年, 钱学森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和通信中多次论及设立国家草业部(局)的问题[4]。1990年5月, 钱学森在写给李毓堂的信中提到了如何利用沙漠, 将治沙防沙、太阳能发电、沙漠种植生产相结合[2]。1991年3月在沙产业研讨会上, 钱学森提出“ 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上搞农业生产, 而且是大农业生产, 是一项尖端技术” [2]。2000年3月, 钱学森在写给江泽民的信中提到, “ 沙产业就是在戈壁沙漠搞农业生产, 充分利用日照和温差有利条件, 推广使用节水技术, 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生产” , “ 关于草产业, 同样有一个转变观念问题……, 加强对牧草的科学研究和开发……, 改进以牧草为基底的饲料加工技术……, 这就是我提出草产业的指导思想” [5]

从这些对于沙、草产业理论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钱学森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逻辑的思考, 体现了他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要关注。同时, 业内相关专家自钱学森提出沙、草产业理论后, 以多方面、多视角为切入点, 对其理论进行分析、论述。如, “ 利用阳光, 通过生物, 延伸链条, 依靠科技, 对接市场, 创造财富” [6]; “ 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 [7]等。截至目前, 研究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的论文、论著、编著层出不穷。为此, 本文对钱学森先生近年来关于沙、草产业的文章进行梳理和研究, 一方面继续深化理解钱学森提出的沙、草产业的理论内涵, 另一方面思考和展望沙、草产业理论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1 对沙、草产业理论及其实践的解构
1.1 沙、草产业理论提出的背景与基础

张现民[8]通过综合考量, 认为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是基于三重背景提出和创建的。1)民生经济背景:当时西部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生存压力较大, 钱学森在此背景下, “ 思考怎样探索一种经营形式带领人民走向富裕” ; 2)人口压力背景:因为我国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钱学森思考如何处理人口压力的持续提升与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小之间的矛盾, “ 解决未来人口的生存空间” 问题; 3)产业结构背景:根据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钱学森提出与“ 当地经济基础密切结合” 的发展思路。基于以上三点, 钱学森提出了沙、草产业理论, 并开创了一条与传统农业截然不同的发展西部经济的新途径。

有的学者着重从单一角度进行论述, 强调沙、草产业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钱学森的学术助手涂元季从民生发展的角度, 认为钱学森创建沙、草产业理论的目的“ 就是要用知识密集型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理论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 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富裕问题” [9]。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发展沙、草产业理论首要目的就是要解决西部地区的民生问题、发展问题。但是从钱学森的系统观来看, 解决了西部的发展问题也是实现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内容之一, 并最终有利于实现全国民生问题的解决。

钱学森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 要实现二者的统一, 必须打破原有矛盾, 搭建新的平衡体系, 要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新技术的途径来解决, 而沙、草产业正好符合这一思路和方法。因此有学者将沙、草产业的产生背景提高到一个哲学的层面, 如, 认为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蕴含着深刻的唯物史观思想, 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是“ 在以唯物史观生产力标准为理论支撑, 对当今人和自然不和谐关系对人的生存造成巨大挑战的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0]; 认为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是“ 以系统工程学, 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物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学科为基础” 的[11]。笔者在诸多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沙、草产业理论的基础学科在发展沙、草产业的过程中所起的功能、目的以及之间的关系做一总结, 如表1所示。

表1 沙、草产业理论的学科基础及相关功能、目的 Table 1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lated functions of deserticulture and prataculture
1.2 沙、草产业理论的内涵特点

很多学者对沙、草产业理论体现的哲学内涵、发展思路, 以及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等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阐释。

1.2.1 沙、草产业理论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 钱学森回国后, 曾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且一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自身的学术研究, 他曾经说过“ 要根据人类在马克思之后的一个世纪以来的实践经验,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 [12]。因此, 钱学森提出沙、草产业理论蕴含了“ 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和“ 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等哲学思想。马克思打破“ 人本中心论” , 否认人与自然之间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而是把“ 人与自然看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10]。因此, 张睿蕾[10]认为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实质上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 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规律, 因地制宜地进行生产实践活动, 最终实现民生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结果。

专家们认为沙、草产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进程蕴含了价值观念变革的过程(表2)。首先, 从沙、草产业理论方面来看, 体现了对自然物价值的认识的提升。马克思认为“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13]。对于人类来说, 自然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二重性。但是长久以来, 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 只注重自然的经济价值, 正如钱学森曾经指出“ 目前人们从沙漠和戈壁获取的只限于特产的药材, 但也只采不种。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14]。长此以往, 导致了我国西部相当一部分地区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有研究者认为, 沙、草产业理论的提出首先打破了人们过多注重自然的经济价值, 实现了对其生态价值的再认识, 这也是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的亮点之一[15]。同时, 沙、草产业理论打破了中国对于农业的传统认识, 是对“ 荒漠的经济价值的重新发现” , 实现了对于人类看似无价值的沙漠和草原地区的经济价值再认识。因此沙、草产业理论的提出“ 是一种思维的转变, 也是价值观念的转变” 。其次, 沙、草产业的实践方面, 体现了人类对“ 自身价值” 认识的提升。而实践活动是价值观念的改变和提升的载体, 在沙、草产业实践的过程中, 人们也在改变着对自身的认识。从单纯的治沙防沙、保护草原到发展沙、草产业这一系列改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人们最初进行实践的动机仅仅是为了生存。但是随着沙、草产业实践的持续推进, 通过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沙、草产业是为了实现“ 适宜于生存的自然环境到适合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 , 随着科学技术持续应用于沙、草产业的实践, 一方面提升了生产力水平,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又产生先进的意识, 就是在这种“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过程中, 最终促使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建立新的和谐关系。

表2 沙、草产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 Table 2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y of deserticulture and prataculture and Marx’ s philosophy

1.2.2 沙、草产业理论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 体现了发展思路的转变 钱学森[16]认为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不能只偏重治理, 要系统综合地进行考虑。他认为“ 过去对不利条件看得重, 故侧重于‘ 治理’ , 搞植树防沙、堵沙等。这是对的, 也有成绩, 但有点消极。对阳光充沛这样的有利条件, 则没有注意从积极方面去利用和开发” 。钱学森在2000年写给江泽民的信中提出, 我国在发展西部的过程中, 虽然推动了西部的经济发展, 但是还未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虽然对于西部的开发,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却没有和西部的经济基础— — 农业相结合, 钱学森认为发展西部经济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最终才能够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大发展。

郝诚之[9]将钱学森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包括沙、草产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从经济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发, 并将沙、草产业理论的中心思想总结为四点, 即“ 善待沙漠草原、尊重自然规律、关注边疆民生、兴边强国结合” , 这很好地诠释了钱学森提出沙、草产业理论的初衷。认识和发展沙、草产业, 就是要转换思维看问题, 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充分利用沙漠和草原自身的生态特征, 从传统眼光中的不利条件寻找到有利条件, 寻找结合点, 通过“ 高效转化太阳能” ,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草畜工贸四结合” 的产业链, 同时摒弃传统工业生产方式, 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将“ ‘ 绿起来’ 与‘ 富起来’ 相结合” , 实现“ 治理和致富双赢” 的局面。郝诚之[17]在另一篇文章中特别对钱学森提出的草产业进行了分析论述, 认为草产业的特点是“ 最有效得多层次、多环节地转化太阳能; 以系统工程的眼光, 变生物循环链为产业增值链; 靠科学技术变沙化草场为绿色家园。”

刘恕[18, 19]也认为, 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 从根本上有别于几十年来对沙漠戈壁目标的认定” 。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是用辩证思维认识沙漠戈壁和广袤的草原, 沙、草产业理论不仅仅是从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 更是要因地制宜, 扬长补短。扬长, 即利用阳光, 提高阳光的利用率, 挖掘其蕴含的强大的生产力; 补短, 即将发展沙、草产业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通过发展“ 长处” 反哺“ 短处” 。

彭澍涛[20]从思维认识、体制机制、投资方式、管理模式、经济增长方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提出了7个转变, 认为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创新了开发荒漠和草原的思路。

笔者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思想及理论, 将沙、草产业理论内涵特点做一总结(表3)。

表3 沙、草产业理论内涵特点 Table 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 of deserticulture and prataculture

1.2.3 沙、草产业理论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钱学森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理论, 就必须用来指导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1], 张睿蕾[10]对此进行解读认为, 沙、草产业理论是基于我国沙、草产业实践的历程和现状, “ 从哲学的高度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历程” 的过程中创建的, 沙、草产业理论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特别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等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同时也为沙、草产业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哲学指导。因此, 其理论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 打破传统的人类中心论思想, 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根据钱学森1993年8月20日的会议中提出只讲公益性、科学性, “ 就是不讲经营收益, 不讲钱, 还是老一套的计划经济思想” [2], 郝诚之[22]从经济效益的角度, 来阐述沙、草产业理论的意义, 认为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非常注重经济效益的实现。首先, 体现了市场的原则, 追求经济利益, 重视投入产出比; 第二, 倡导产业的规模化, 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第三, 实现产业的链条化, 将生物链变为产业链; 第四, 将生态治理寓于经济开发之中, 既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也不搞单纯为生态而进行生态治理; 第五, 通过新技术的运用, 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杨利民[23]认为其理论体现出的经济思想具有4个特点:“ 围绕一个‘ 省’ 字, 突出一个‘ 链’ 字, 强调一个‘ 转’ 字, 追求一个‘ 增’ 字” , 提出要结合当地环境生态特点, 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形势, 利用钱学森提出的知识密集型的沙、草产业理论, 实现产业化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基于理论, 体现其经济的可循环性、产业的链条性, 走新型工业的集约之路, 实现地区的民生发展和经济进步。刘恕[18, 24]通过回顾世界各国以及我国历年来治理环境的经验, 认为沙、草产业理论是对沙漠和草原地区进行经济开发和生态环保的正确战略抉择; 面对人口过快增长, 人类的生存空间和食品需求的压力持续增加, 沙、草产业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通过提高阳光的利用率, 引入新技术, 减少水浪费, 可以使沙漠和草原成为提供人类所需生活资料的新空间。刘恕还认为, 沙、草产业理论和实践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现实的意义, 西部的广大地区具有发展农业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条件, 通过对西部地区, 特别是内蒙古和甘肃地区近十几年的沙、草产业实践经验总结, 认为沙、草产业“ 能够促成脱贫致富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目标” 。李发明[25]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角度进行分析, 认为发展沙、草产业能提升我国治理工程的内涵, 从传统的“ 生态社会型” 的治理理念, 转变为“ 生态经济效益型” 的治理理念, 进而满足我国生态安全发展的需要、西部农业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从而最终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 发展沙、草产业理论和实践的现状分析
2.1 沙、草产业理论和实践成果

沙、草产业理论从提出到实践经历了30余年, 取得了显著卓越的成果。李发明[25]认为中国的沙产业理论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即“ 农业型沙产业理论、生态型沙产业理论、生态经济型沙产业理论、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 。显而易见, 这些理论的发展体现出对于沙、草产业理论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提升、逐步完善的过程。经过30年的发展, 目前沙、草产业理论已逐渐形成了以防治治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内容的生态理论, 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沙、草产业经济理论, 以高效利用沙漠、草原地区资源为主的技术创新理论。张现民[8]从实践的角度进行阐发, 认为在我国不同的地区, 基于沙、草产业理论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探索, 结出了不同形式的硕果。在甘肃省, 主要形成了以温室农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形式, 而在内蒙古, 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主、实施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更为重要的是, 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为钱学森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影响, 特别是其中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不断深化, 原“ 草原学科” 已改为“ 草学” , 并且从二级学科上升到一级学科。王宇[26]认为可以从经济成果、生态成果、民生成果3个方面进行考察。目前针对沙、草产业, “ 已有加工企业近千家” 、形成了“ 特色农业规模” 、并且“ 带动了上百万农牧民增收致富” 、实现“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 和“ 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杨旭东等[27]梳理了近年来针对我国草原生态保护的主要工程项目, 并对草原生态和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 认为近年来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天然草原理论载畜量总体增加, 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 天然草原产草量总体保持增长, 草原违法案件发案数量略有下降等。如:我国天然草原理论载畜量从2006年的23 161.00万羊单位增加至2015年的25 579.20万羊单位, 增加了10%左右, 全国天然草原鲜草产量由2006年的94 313.00万t增加到2015年的102 805.65万t, 增加了9%。李富荣和塔娜[28]认为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 极大地提高了生态建设的整体效益。首先, 为防沙治沙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04年开始, 内蒙古土地荒漠化沙化首次出现逆转; 其次, 利用现有条件“ 向沙漠要效益” , 初步形成了产业化, 沙区林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 成为农村牧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07年, 全区以沙生植物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已有47家, 实现销售收入40.48亿元, 增加值14.5亿元, 上缴税金1.39亿元, 直接解决和带动了约20多万人就业, 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苁蓉(Cistanche seds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沙柳(Salix cheilophila)、山杏(Armeniaca sibirica)等沙产业链条, 初步形成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2.2 沙、草产业相关问题及争论

但是在发展沙、草产业理论的过程中, 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郝诚之[22]结合自身多年的观察以及亲身经历, 提出目前在西部, 特别是甘肃和内蒙古地区实践沙、草产业理论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一些地区未形成龙头企业, 依旧保留传统的发展方式, “ 产业链条延伸不够” , 没有形成较强的优势竞争力, 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和市场风险的防范能力较小。王宇[26]认为沙、草产业发展具有“ 投入大、见效慢” 的特点, 目前面临相关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造成了“ 资金短缺, 技术落后” , “ 难以形成循环、闭合的产业链” , 产业化程度较低的窘境, 同时还面临企业与政府信息沟通不畅, 导致政策落实难的问题。高德占[29]提出, 从沙、草产业理论本身所承载的内容来看, 其理论内涵还是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思考。首先, 沙产业的农业生产内容包括“ 沙生植物的种植和沙生植物的利用两大范畴” ,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 更多的是重视利用而忽视了种植, 因此要认清“ 沙产业是农业型产业, 是未来农业” , 应当注重沙生植物“ 品种选育、品种改良、科学种植” , 不断提高沙生植物的品质。其次, 沙、草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目前产业形态还处于“ 传统的、粗放的发展阶段” , “ 离做大做强真正形成一个大产业还相差很远” , 因此要认清沙、草产业是“ 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 , 必须要通过科技创新, 并将科技成果应用于沙、草产业实践, 这也是体现钱学森提出的沙、草产业不同于传统理论的根本特点之一。常兆丰[30]提出评判是否是沙、草产业, “ 应该以资源的利用方式, 而不是以产品的形态” 为标准。从分析沙、草产业的属性的角度出发, 沙、草产业具有规模型、技术型、生态型等特点,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农业, 不应是“ 目前水平上的‘ 温棚种植’ , 更不是种植沙生经济植物” 。这个观点比较“ 激进” , 但遗憾的是没有用更多的论据作为支撑, 不过常兆丰也认为目前的实践探索也正是在朝着真正的沙、草产业方向迈进。

3 对沙、草产业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展望
3.1 进一步科学构建沙、草产业的理论体系

沙、草产业理论虽然已经进入了实践阶段,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对于沙、草产业理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沙、草产业理论是一项系统性的理论, 深刻体现了钱学森的系统科学的思想。因此除了要深入解读沙、草产业理论的内涵, 更需要根据不同的科技水平、经济条件等外界环境, 依照一定的原则,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沙、草产业理论体系, 用以指导沙、草产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有学者[11]认为, 沙、草产业理论体系要“ 以环境保护理论、技术应用理论、政策管理理论、生产经营理论和效益评价理论为主要框架” , 在完善和发展生态思想和生态科技的基础上, 以政策扶持和高新技术为支持, 通过产业化经营, 实现沙、草产业产品的价值化, 为当地群众创造财富。刘世增等[31]提出发展钱老的沙产业理论, 首先要防止对沙产业建设的范畴本属性的理解偏差, 要科学界定其“ 建设范畴和基本属性” 。他认为沙产业的核心特征是一种“ 植物光能转换产业” , 即“ 以太阳光为直接能源, 利用生物来进行高效益的综合生产, 是高新技术支撑下的光合生产体系” 。基于此, 一方面不能把沙产业的建设范畴仅仅局限在沙漠戈壁, 另一方面也不能把沙产业外延无限扩大; 一方面不能片面地认为“ 沙产业就是对沙生植物资源的低级开发利用” ; 另一方面也不能“ 过度地推崇非沙产业活动” , 要在“ 高新技术支撑下的光合生产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 在太阳能的转化效益、知识密集的程度等方面加深研究, 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3.2 深化沙、草产业的生态内涵

李发明[25]从沙、草产业的概念角度进行拓展, 认为沙、草产业有“ 狭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的是指基于传统农业的基础上, 进行的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大农业, 而广义的除此以外, 还包括“ 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工业和其他产业” , 特别是利用荒漠和草原进行清洁能源的开发, 并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 总结出沙、草产业的新特点— — “ 无污染、可持续” , 认为要“ 发展无公害标准化动植物生产” 、“ 保证自然资源的持续循环利用” , 突出强调了沙、草产业对于生态效益的意义, 这也体现了沙、草产业理论是一个发展的理论, 要结合新形势, 提出新办法和新思路。

3.3 开拓沙、草产业的实践领域

为了打破沙、草产业传统实践方式, 摆脱束缚,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是从沙漠和草原作物的品质提升上做文章, 依靠现代科技, 培育具有广阔前景的作物品种[29]。目前可行的办法是“ 实现良种化、集约化、规模化” , 从而实现高科技的沙、草产业, 例如, 未来沙产业的发展方向是“ 建设‘ 沙地煤田’ 、‘ 沙地油田’ ” , 实现“ 沙地新能源” 的重大突破。

3.4 顶层设计, 完善沙、草产业的制度保障

王宇[26]从公共政策制定的角度, 提出要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 实行沙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 制定落实沙产业贴息补助和奖励制度” 、“ 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强化金融信贷支持” , 培育和发展一大批的龙头企业。 陈胜昌[32]认为应草产业应着重构建7个支持体系:1)建立草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 2)建立草产业发展的金融保障体系; 3)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草产业市场化发展体系; 4)建立和完善适合草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5)建立草产业发展的风险控制体系; 6)建立草产业发展的媒体宣传支持体系; 7)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牧草流通和储备体系。这些都需要政府和各级提供制度保障。

3.5 引入新技术, 为沙、草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侯向阳[33]提出要根据区域的特性, 为沙、草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他将草原牧区划分为草原草牧业、农区草牧业、农牧交错区草牧业三大部分, 并提出根据三大部分的不同特点, 采用不同的关键技术, 引入研发要素整合、产业耦合、结构优化、效率和效益优化的模式和技术。其核心思想即是引入新技术, 这与钱学森提出的相关理论不谋而合。

4 小结

钱学森在30年前, 思考人类如何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包括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人口危机等在内的一系列发展难题时, 预见性的提出了实践和发展沙、草产业理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 再次阅读钱学森的相关理论著作, 梳理业内专家对于沙、草产业理论的思考论述, 总结沙、草产业理论和实践所取得的成果, 反思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继续深化和发展沙、草产业理论与实践, 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方面我们可喜地看到钱学森提出的沙、草产业理论已经在中国, 特别是西部、北部地区生根发芽, 实践成果体现出了其理论的正确性, 能够很好地指导西部经济的发展、未来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从业界专家的争论中也看到, 对于沙、草产业理论的研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想, 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待和理解沙、草产业。

我们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 辩证和客观地看待业界的争论。沙、草产业起步伊始, 不管是以传统的农业的基础来尝试和发展沙、草产业, 还是结合新技术, 通过企业化运作尝试和发展沙、草产业, 都是一种尝试的过程, 任何细微的成果和进步, 都能够证明沙、草产业理论的正确性。但是, 随着科技的进步, 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 不能够再留恋已有的成果, 同时也要基于现有的沙、草产业理论, 用发展的观点, 进一步扩展思路, 将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继续深化发展, 正如任继周[34]先生所说“ 钱老总是对草业信心百倍地展望未来” , 这也是钱学森所想表达的沙、草产业“ 属于第六次产业革命, 是21世纪中叶才能开花结果的” 。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 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1985(1): 1-7. [本文引用:1]
[2] 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 钱学森论第六次产业革命专题摘编.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141, 152, 157. [本文引用:5]
[3] 李毓堂. 钱学森大师与草产业——缅怀钱老和我们的一次谈话. 草业科学, 2010, 27(3): 1-2. [本文引用:1]
[4] 李毓堂. 至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国计民生大计——谈钱学森主张设国家草业部. 草业科学, 2009, 26(8): 1-5. [本文引用:1]
[5] 甘肃省沙草产业协会. 钱学森宋平论沙草产业.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45. [本文引用:1]
[6] 郝诚之, 刘艾君. 钱学森与内蒙古沙产业. 前沿, 2008(7): 159-162. [本文引用:1]
[7] 李建树. 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副局长李建树接受上海交通大学采访的录音资料.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资料, 2004. [本文引用:1]
[8] 张现民. 二十一世纪的大农业——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及其产业发展展望. 生产力研究, 2007(11): 17-3. [本文引用:2]
[9] 郝诚之. 志在强国心在富民——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关怀内蒙古沙草产业发展二三事. 草原与草坪, 2006(4): 55-59.
Hao C Z. Ambition of rich China and benefit Chinese famous scientist academician Qian Xue-sen’s anecdotes on desert and grassland industries of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and Turf, 2006(4): 55-59. (in Chinese) [本文引用:2]
[10] 张睿蕾. 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哲学底蕴思考. 前沿, 2012(7): 78-139. [本文引用:4]
[11] 陶明, 黄高宝. 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初探. 中国沙漠, 2009, 29(3): 425-432.
Tao M, Huang G B. Probe into construction of the desert industry theoretical system.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09, 29(3): 425-432. (in Chinese) [本文引用:2]
[12] 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 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学习读本.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本文引用:1]
[1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3: 406. [本文引用:1]
[14] 钱学森. 迎接第六次产业革命, 建立农业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 1984. [本文引用:1]
[15] 王丛霞. 从理论到实践中的沙产业内蕴的价值观念的变革. 天府新论, 2006(5): 24-27. [本文引用:1]
[16] 钱学森. 西部开发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国土经济, 2000(4): 10-11. [本文引用:1]
[17] 郝诚之. 做好草业大文章, 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钱学森知识密集型草产业理论的几点体会. 中国草地学报, 2009, 31(5): 7-12.
Hao C I. Fullfill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for the best divelopment of grassland ——Understand ing of learning Qian Xusen’s theory of knowledge intensive grass Industry.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 , 2009, 31(5): 7-12.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8] 刘恕. 我对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理解. 科学管理研究, 2003, 21(2): 1-3. [本文引用:2]
[19] 刘恕. 推动沙产业产学研结合. 今日国土, 2010(8): 9. [本文引用:1]
[20] 彭澍涛. 开发西部沙漠的全新理论. 陇东学院学报, 2008, 19(4): 101-104.
Peng S T. A new theory of developing desert areas in western regions——On Qian Xuesen’s theory of deserticulture. 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2008, 19(4): 101-104.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1] 钱学森. 科学学, 科学技术体系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研究, 1979(1): 20-27. [本文引用:1]
[22] 郝诚之. 对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经济学思考. 北方经济, 2004(3): 4-8. [本文引用:2]
[23] 杨利民.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内蒙古沙产业发展步伐. 科学管理研究, 2004, 22(3): 1-2.
Yang L M.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nd industry of Inner Mongolia with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point. 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2004, 22(3): 1-2.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4] 刘恕. 对沙产业科学内涵的认识——纪念钱学森沙产业论述发表20周年.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25(1): 57-61.
Liu S. Comprehension of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of deserticulture——In commemoration of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Qian Xuesen’s treatise on deserticulture.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5, 25(1): 57-61.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5] 李发明. 沙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分析. 中国沙漠, 2012, 32(6): 1765-1772.
Li F M.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spect of deserticulture.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12, 32(6): 1765-1772. (in Chinese) [本文引用:3]
[26] 王宇. 内蒙古沙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北方经济, 2012(1): 104-105. [本文引用:3]
[27] 杨旭东, 杨春, 孟志兴.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草业科学, 2016, 33(9): 1901-1909.
Yang X D, Yang C, Meng Z X.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China.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16, 33(9): 1901-1909.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8] 李富荣, 塔娜. 内蒙古沙产业与生态环境建设. 北方经济, 2010(17): 35-37. [本文引用:1]
[29] 高德占. 对沙产业理论内涵及发展方向几点认识. 林业经济, 2011(1): 13-17.
Gao D Z. Views of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sand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estry Economics, 2011(1): 13-17. (in Chinese) [本文引用:2]
[30] 常兆丰. 沙产业的属性、发展条件及其必然性. 科技创新导报, 2007(36): 52-54. [本文引用:1]
[31] 刘世增, 李银科, 吴春荣. 沙产业理论在甘肃的实践与发展. 中国沙漠, 2011, 31(6): 1393-1397.
Liu S Z, Li Y K, Wu C R.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f deserticulture theory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11, 31(6): 1393-1397.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32] 陈胜昌. 我国发展草产业的前景与对策研究. 经济研究参考, 2009(10): 54-58. [本文引用:1]
[33] 侯向阳. 我国草牧业发展理论及科技支撑重点. 草业科学, 2015, 32(5): 823-827.
How X Y. Th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key suppor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 of grassland s and animal husband ry in China.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15, 32(5): 823-827.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34] 任继周. 钱学森先生为草业科学开辟了一条新路——为祝贺钱学森九十华诞而作. 草业科学, 2002, 19(1): 1-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