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裂银莲花花色素成分及其稳定性
薛德艳1, 刘左军1, 高望2, 蓝雯玲2
1.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2.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通讯作者:刘左军(1957-),男,甘肃兰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E-mail:zuojunl@lut.cn

第一作者:薛德艳(1989-),女,青海西宁人,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环境生物修复研究。E-mail:bbilu2009@126.com

摘要

以黄色和浅黄色钝裂银莲花( Anemone obtusiloba)花瓣为研究材料,对其色素进行特征显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并对其色素的成分及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花色钝裂银莲花花瓣均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主要色素为黄酮类化合物(花色素苷、黄酮、黄酮醇和异黄酮),不含橙酮和二氢黄酮,其黄酮类化合物均表现为酚羟基结构,可能具有4-酮基、3-OH或4-酮基、5-OH结构的特征;pH值对花色素具有一定影响,避光保存花色苷的稳定性强于光照,Fe3+和Cu2+对花色素稳定性影响比较大。

关键词: 钝裂银莲花; 花色素; 显色反应; 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Q94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629(2015)10-1569-07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5-0030
Components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petal pigments in different colored Anemone obtusiloba petals
XUE De-yan1, LIU Zuo-jun1, GAO Wang2, LAN Wen-ling2
1.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llege, Lanzhou 730050,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Arid and Grassland Ec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Zuo-jun E-mail:zuojunl@lut.cn
Abstract

The components and stability of pigment from Anemone obtusiloba with two different flower colors were analyzed by the specific color reactions and UV-visible spectru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different colored petals of A. obtusiloba consisted of chlorophyll and carotenoid, the main petal pigments belonged to flavonoid, definitely including flavone, anthocyanins, flavonols, flavanonols, excluding flavanonols and aurones. These flavonoid had phenolic hydroxyl,4-keto, 3-hydroxy or 4-keto, 5-hydroxy. The stability of anthocyanins w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values of pH, the anthocyanins under dark condition were more stable than that under light. The stability of petal pigments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Fe3+ and Cu2+.

Keyword: Anemone obtusiloba; pigments; color reaction; stability

钝裂银莲花(Anemone obtusiloba)为毛茛科毛茛亚科银莲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分布于我国西藏南部和东部、四川西部[1, 2]。其单花顶生, 花瓣状萼片5~8个, 花期每年5―7月。在藏药植物志中, 其藏译名为素尕哇[3], 本属植物全草可入药, 具有清热除湿、活血祛瘀、消肿解毒等功效[4, 5, 6]

花色素作为花瓣显色的物质基础, 其研究一直是食品和化工以及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热点。以往对花色素的研究都是集中杜鹃花(Rhododen)[7]、云南牡丹花(Paeonia lutea)[8]、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9]、小苍兰(Reesia refrac)[10]、腊梅花(Chimonanthus praecox)[11]、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12]、观赏向日葵(Ornamental sunflower)[13]、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14]等观赏性植物。而生长于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的多年生草本类银莲花属植物— — 钝裂银莲花, 其研究一般集中在他的药用价值、交配系统特征和花期资源分配[15], 以及在不同海拔条件下钝裂银莲花的繁殖分配[16]和繁育系统[17]等。由方明渊和杨满业[18]对植物的划分可知, 钝裂银莲花属于西南银莲花组, 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植物, 其花具白色、紫色、蓝色和金黄色[1, 4, 5]四色, 在酷寒的青藏高原, 钝裂银莲花具有自身的适应机制, 随着钝裂银莲花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介于白色和黄色之间的浅黄(其肉眼可清晰可辨), 猜想其花表现出的花色多态性可能与其环境适应及进化有关。故本研究首先对黄色和浅黄色花花色素成分进行初步鉴定以及稳定性分析, 从花色多态性方面为其生态适应性及进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同时可以开发其花色的实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2014年6月采自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常见的毛茛科植物钝裂银莲花, 采样地位于甘肃省的玛曲(101° 53' E, 35° 58' N),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 平均海拔3 500 m, 年平均气温1.2 ℃, 月均温从1月的-10 ℃到7月的11.7 ℃, 年降水量620 mm, 植被类型属高寒草甸[15], 黄色的、浅黄色的花居多。采回花瓣, 去除花蕊群, 避免花瓣沾染花粉; 80 ℃杀青30 min, 然后60 ℃烘干粉碎成末, 装于自封袋避光干燥保存[19]

1.2 色素的定性检测

1.2.1 钝裂银莲花花色素的定性分析 取不同花色花瓣粉末各0.100 g, 放入具塞试管中, 分别加入30.0%氨水、10.0%盐酸和石油醚各5 mL, 静置, 2 h后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20]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 取供试材料0.100 g, 采用1%盐酸化甲醇溶液(盐酸和甲醇体积比为1:99), 分别避光浸提24 h, 然后过滤并定容到25 mL, 此作为测试液。取上述测试液各2 mL进行以下显色反应[20, 21]:(1)浓盐酸―镁粉反应:先加入少许镁粉, 再加入浓盐酸5滴, 摇匀后静置1 h; (2)乙酸铅反应:加2 mL 1.0% Pb (CH3COO)· 3H2O, 摇匀后静置1 h; (3)三氯化铝反应:加1 mL 1.0% AlCl3· 6H2O甲醇溶液, 摇匀后静置1 h; (4)三氯化铁反应:加2 mL 5.0% FeCl3· 6H2O, 摇匀后静置1 h; (5)浓硫酸反应:加浓H2SO4 1.5 mL, 小心摇匀后沸水浴5 min; (6)碳酸钠反应:加3 mL 5% Na2CO3 溶液, 密闭摇匀后静置30 min, 最后通空气10 min; (7)硼酸反应:加1.0% H2O2C4· 2H2O 10滴, 再加2.0% H3BO3 3 mL; (8)氯化锶反应:在测试液中先加入10滴0.01 mol· L-1 SrCl2· 6H2O甲醇液, 再加10滴被氨水饱和的甲醇液(10 mL甲醇溶液, 加氨水定容至25 mL), 摇匀后静置1 h。

1.3 UV-3000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光谱分析

1.3.1 叶绿素光谱分析 称取两种花色花瓣粉末各0.100 g, 用乙醇和丙酮混合溶液(体积比为1:9)提取, 定容至10 mL, 用UV-30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00-700 nm内扫描, 比色皿光径1 cm[19]

1.3.2 类胡萝卜素光谱分析 称取两种花色花瓣粉末各0.100 g, 用石油醚和丙酮混合液(体积比为1:1)提取, 定容至10 mL, 用UV-30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00-700 nm内扫描, 比色皿光径1 cm[19]

1.3.3 黄酮类化合物光谱分析 取1.2.2步骤中测试液, 用UV-30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00-700 nm内进行扫描, 比色皿光径1 cm[22]

1.4 花色素的稳定性检验

由1%盐酸甲醇浸提得到的提取液, 用UV30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400―600 nm范围内扫描, 测得两种花色钝裂银莲花花色素吸收峰在535 nm处, 符合花色苷特征吸收[7, 23]

1.4.1 pH值稳定性试验 按参照文献[24]配制0.1 mol· L-1柠檬酸、0.2 mol· L-1磷酸氢二钠, 得到pH为2~6的缓冲液, 由配置的0.05mol· L-1硼砂、0.2 mol· L-1硼酸溶液, 得到pH 7~9的缓冲溶液, 然后取5 mL花色素原液于10 mL试管中, 加入不同pH值的溶液。静置2 h后, 观察不同pH值色素溶液的颜色变化, 以花色素原液为对照, 测定535 nm处的吸光度。

1.4.2 金属离子稳定性试验 分别配制含有0.1 mol· L-1的K+、Mn2+、Al3+、Fe3+、Na+、Ca2+、Mg2+、Cu2+溶液, 分别取6 mL花色素提取液, 加入各金属离子溶液1 mL, 静置1 h后观察颜色变化, 1%盐酸甲醇为空白, 测定535 nm处的吸光度。

1.4.3 光稳定性试验 两种花色钝裂银莲花分别分装12份, 每份取6 mL; 6份置于自然光照(25 ℃), 6份置于黑暗(25 ℃)。分别在0、2、4、6、8、10、12 d后, 观察颜色变化, 并以1%盐酸甲醇为空白, 检测535 nm处的吸光度。

1.5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进行数据基础处理, 对花色素稳定性研究中, 用SPAA 20.0对试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氨水反应中, 两种花色素测试液显棕黄色(表1), 说明钝裂银莲花花瓣色素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且不含橙酮; 在盐酸反应中, 两种花色银莲花出现明显不同程度红色, 表明花色素中可能含有花色素苷; 在石油醚反应中, 出现明显的不同程度明亮的黄色, 表明其花色色素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11, 12, 13]

表1 花色素定性分析 Table 1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anthocyanidin
2.1 黄酮类化合物显色反应

2.1.1 盐酸-镁粉反应 反应出现不同程度红色(表2), 说明钝裂银莲花花色素可能含有黄酮醇(Flavonols)、二氢黄酮醇(Flavanonols)、二氢黄酮(Flavanones)、花色苷, 可能含异黄酮(IsonaVones); 在其对照为阳性, 可能含有查耳酮(Chalcones)[9, 25]

表2 花色素显色反应 Table 2 Color reaction of flavonoids in Anemone obtusiloba

2.1.2 中性醋酸铅反应 显不同程度淡红并都伴有白色沉淀(表2), 表明该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邻二酚羟基或兼有4-酮基、3-OH或4-酮基、5-OH结构[9, 26]

2.1.3 三氯化铝反应 反应出现不同程度黄色(表2), 说明含有黄酮、黄酮醇、查耳酮, 异黄酮, 不含有二氢黄酮[19]

2.1.4 浓硫酸反应 出现不同程度橙黄色(表2), 煮沸5 min颜色不变色。表明含有黄酮、黄酮醇、异黄酮和花色素苷; 可能含有查耳酮, 不含橙酮、二氢黄酮[27]

2.1.5 碳酸钠反应 均出现黄色(表2), 通气后不变色说明不含二氢黄酮、查耳酮、橙酮; 但是两种测试液中出现黄褐色结晶沉淀, 此现象有待进一步探究。

2.1.6 硼酸反应 显不同程度红色(表2), 说明该花色素中可能具备5-羟基黄酮或2-羟基查耳酮类化合物[28]

2.1.7 氨性氯化锶反应 均显淡绿色且伴有棕色沉淀(表2), 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邻二酚羟基结构[20]

2.1.8 三氯化铁反应 均出现墨绿色(表2), 说明钝裂银莲花花色素中含有酚羟基结构, 花色素可能具备3', 4', 5'-3-羟基基团[19, 20]

2.2 钝裂银莲花花色素的光谱鉴定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图1)发现, 钝裂银莲花花瓣的丙酮和石油醚(体积比为1:1)提取液在442和468 nm处均吸收峰出现, 符合胡萝卜特征吸收曲线, 说明含有类胡萝卜素; 在90%丙酮溶液光谱扫描中, 在660-680 nm处均出现特征吸收峰, 说明其花色素还含有叶绿素; 234-278 nm(区带2)和300-369 nm(区带1)处具有特征吸收峰, 并且区带2比较明显, 说明钝裂银莲花花色素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并且在530-535 nm处出现的特征吸收峰说明该花色素还含有花色苷[22]

图1 花色素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分析Fig.1 The UV-visible spectra of petal pigments in Anemone obtusiloba

2.3 花色苷稳定性分析

2.3.1 pH值对花色的影响 在pH 2~7时, 随着pH值不断增大, 花色素吸光度呈下降趋势, 其吸光度下降74.07%, 浅黄花下降69.44%, 黄花测试液由紫红色趋于淡黄色, 浅黄花则是由洋红变为无色(表3); pH 8~9时花色苷吸光度先升高再降低, 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总体而言, 两种花色钝裂银莲花花色素性质偏酸性。

表3 pH值对花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Table 3 Effects of pH on stability of anthocyanin

2.3.2 金属离子对花色素的影响 大多数金属离子对花色苷的稳定性影响不明显(表4); 而Fe3+和Cu2+对两种花色素苷稳定性影响显著, Fe3+对黄花和浅黄花花色素吸光度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17.4%和22.0%, 呈正相关, 而Cu2+使黄花和浅黄花花色素的吸光度比对照分别减小了11.1%和54.1%, 呈负相关。

表4 金属离子对花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Table 4 Effects of mental on stability of anthocyanin

2.3.3 花色素的光稳定性 随着光照天数的增加, 两种花色钝裂银莲花花色素吸光度都呈先剧烈后缓慢的下降趋势, 12 d时, 黄花花色素和浅黄花花色素吸光度分别下降92.1%和93.7%(图2); 在黑暗条件下, 黄花和浅黄花花色素吸光度下降较光照平缓, 黄花和浅黄花分别下降27.2%和22.2%。这说明该花色素适合在暗环境中保存。在光照和黑暗处理下, 黄色花和浅黄花的稳定性差异较明显。

图2 光照对花色素稳定性的影响Fig.2 Effects of light on stability of anthocyanin

3 讨论与结论

天然色素主要分四大类:类黄酮(Flavonids)、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醌类色素(Quinones)和甜菜色素(Betalains), 它们存在于植物组织的细胞液中并显色[29]。花色苷是花色素与糖以糖苷键结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因花色苷像其他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一样, 具有相同的碳骨架和生化合成来源, 被视为黄酮类化合物[30]。本研究中颜色特征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都得出了相近的结果。表明两种花色钝裂银莲花均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其花色素主要色素为类黄酮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包括花色素苷、黄酮、黄酮醇和异黄酮; 不含有二氢黄酮和橙酮, 可能含有查耳酮和二氢黄酮醇; 其黄酮类化合物具备酚羟基结构, 可能还有4-酮基、3-OH或4-酮基、5-OH结构。黄色花和浅黄色花瓣的颜色反应表现一致, 表明花色素成分差异较小, 但从其显色的不同程度和吸光度值来分析, 两种花花色素略有差异, 这可能与其所含类胡萝卜素, 叶绿素含量以及所含花色苷含量[29, 30, 31]有关。

一般而言, 在酸性条件下, 非酰化和单酰化的花色苷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连在糖苷配基B一环上的取代基, 羟基越多, 颜色越向紫移, 同时糖基化也将导致紫移[31, 32, 33], 由此可推测, 该花色苷可能含有较多羟基或者花色苷糖基化程度比较高。本研究中, 随着pH值的增大, 浅黄色花瓣花色苷褪至无色, 黄色花瓣花色苷却出现淡黄色, 这与文献中花色苷的颜色随pH值的增大将褪至无色, 最后在高pH值时变成紫色或蓝色[7]的结论不一致, 这可能是由于黄花花色素中所含的叶绿素在pH为9时, 叶绿素分子被降解所致[34, 35, 36, 37]。在今后的研究中关于pH对花色素的影响研究还需采用不同浓度的pH溶液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大多数与花色素中的酚羟基可形成稳定的五元螯合环有关[7]; 而Fe3+对花色素某些基团会发生络合反应而起到增色作用[7, 23], 因此在本研究中对钝裂银莲花花色素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同时还有Cu2+可与花色苷形成“ 单宁-金属络合物” , 导致一定的褪色作用[37]。钝裂银莲花的显色具有Fe3+和Cu2+离子对两种不同花色钝裂银莲花色素的影响具明显差异性, 其原因可能是花色苷与金属离子间的结合性质[27, 29, 30]所致, 同时进一步说明该黄色花瓣花色苷含有B-环, 并且B-环上还含有邻位羟基[29, 30]; 同时两种花色的花色苷在结构上的差异不容忽视, 还需进一步研究鉴定。避光下花色素比光照下花色素更稳定, 其光照加速了花色苷的氧化过程; 由吸光度的值可以看出两种花色对光的敏感性比较一致, 这与其他植物花色苷对光的敏感性研究结果相符[31]

对植物花色的研究由来已久, 但是涉及的植物种类都集中在观赏和课可食用性植物, 然而本研究中钝裂银莲花为天然野生草本植物, 对其花色的研究具有比较独到的意义。今后的研究需要结合更加精确地鉴定技术和分子等手段, 来解释不同花色间差异及其各种花色的表达机理, 从而完善对钝裂银莲花进化机制的研究理论。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36. [本文引用:2]
[2] 邱行正, 张鸿钧. 家畜中毒[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78, 984-986. [本文引用:1]
[3] 邹忠杰, 刘红霞, 杨峻山. 银莲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J]. 中国药学杂志, 2004, 39(7): 17-19. [本文引用:1]
[4] 杜品. 青藏高原甘南藏药植物志[M].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55 [本文引用:2]
[5] 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室.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M].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72: 358-359. [本文引用:2]
[6] 刘永宏, 刘大有. 银莲花属植物药用新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1999, 10(1): 57-58. [本文引用:1]
[7] 戴亮芳, 温秀芳, 罗向东. 不同花色杜鹃花色素成分与稳定性分析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14): 6455-6458. [本文引用:5]
[8] 周琳, 王雁, 律春燕, 彭镇华. 云南野生黄牡丹花色素成分的鉴定[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9(8): 52-54. [本文引用:1]
[9] 吕长平, 郑智, 陈晨甜, 陈建. 木芙蓉花色素成分的初步分析[J]. 湖南农业科学, 2010(1): 42-45. [本文引用:3]
[10] 钟淮钦, 陈源泉, 黄敏玲, 林兵, 叶秀仙, 吴建设. 小苍兰花色色素成分及稳定性分析[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9(6): 571-571. [本文引用:1]
[11] 周明芹, 陈龙清. 蜡梅花色色素种类的初步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9(1): 107-110. [本文引用:2]
[12] 唐琳. 迎春花黄色素的提取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本文引用:2]
[13] 张圆圆, 齐冬梅, 刘辉, 张继冲, 李崇晖, 张洁, 王亮生, 刘公社. 观赏向日葵的花色多样性及其与花青苷的关系[J]. 园艺学报, 2008, 35(6): 863-868. [本文引用:2]
[14] 杨澜, 李崇晖, 黄素荣, 陈金花, 王存, 尹俊梅. 红掌佛焰苞中花色素与颜色形成的关系[J]. 北方园艺, 2012(5): 68-73. [本文引用:1]
[15] 赵志刚, 杜国祯. 毛茛科植物交配系统的特征与花期资源分配对策[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9(5): 70-74. [本文引用:2]
[16] 李冰, 刘左军, 赵志刚, 胡春, 任红梅, 伍国强. 海拔对钝裂银莲花不同花色居群间繁殖特征及繁殖分配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3, 22(1): 10-19. [本文引用:1]
[17] 胡春, 刘左军, 伍国强, 赵志刚. 钝裂银莲花花部综合特征及其繁育系统[J]. 草地学报, 2013, 21(4): 783-787. [本文引用:1]
[18] 方明渊, 杨满业. 四川银莲花属(Anemone)花粉形态及其演化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31(2): 246-258. [本文引用:1]
[19] 蔡璇, 苏蘩, 金荷仙, 姚崇怀, 王彩云. 四季桂花的色素初步鉴定[J]. 浙江林业学院学报, 2010, 27(4): 559-564. [本文引用:5]
[20] 白新祥, 胡可, 戴思兰, 王亮生. 不同花色菊花品种花色素成分的初步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8(5): 122-129. [本文引用:4]
[21] 亓文英, 鲁仪增, 王晓云. 木瓜花瓣花色素及花色苷HPLC定量分析[J]. 山东林业科技, 2011, 195(4): 21-23. [本文引用:1]
[22] 郭金耀, 杨晓玲. 花色素种类的鉴别[J]. 生物学杂志, 1991(5): 24-25. [本文引用:2]
[23] 沈植国, 程建明, 李宇, 催家俊. 猬实花瓣色素成分及含量的初步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41(12): 313-315. [本文引用:2]
[24] 高俊峰. 植物生理学试验指导[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1]
[25] 吴丽媛, 罗向东, 戴亮芳, 曹娟芳, 刘丽萍, 洪海燕, 潘文艳. 杜鹃花色素的分离与鉴定分析[J]. 食品科学, 2011, 32(13): 19-22. [本文引用:1]
[26] 赵昶灵, 郭维明, 陈俊愉. 梅花花色色素种类和含量的初步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 26(2): 68-72. [本文引用:1]
[27] 安田齐(日本). 花色的生理生物化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285-317. [本文引用:2]
[28] 陈建, 吕长平, 陈晨甜, 浮双双, 陈海霞. 不同花色非洲菊品种花色素成分初步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5(1): 73-76. [本文引用:1]
[29] 潘耕耘, 邱其伟. 花瓣颜色成因分析[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2(3): 19-22. [本文引用:4]
[30] 刘洋. 植物花色苷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 青海农林科技, 2010(3): 35-39. [本文引用:4]
[31] 库尔班江·巴拉提. 蒲公英色素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6(3): 160-163. [本文引用:3]
[32] 张瑞宇, 王文娟. 金莲花天然色素的提取方法与稳定性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 28(3): 60-64. [本文引用:1]
[33] 聂芊, 吴春, 李健. 几种天然花色苷色素稳定性的比较与分析[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8(5): 564-565, 582. [本文引用:1]
[34] 刈米达夫. 植物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112-133. [本文引用:1]
[35] 高锦明. 植物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66-169. [本文引用:1]
[36] 中图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 黄酮体化合物鉴定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1: 394-580. [本文引用:1]
[37] 庞志申. 花色苷研究概况[M]. 北京: 北京农业科学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2]